成长地点,天上人间

西汉,阆中、长安、洛阳

落下闳成长的时间,在中国的西汉时期。生前他去过的地方有巴郡阆中、京城长安、大城洛阳,最后隐居阆中。少年和青年时代,他大部分时间在巴郡阆中“仰望星空”。落下闳在故乡阆中学习,经过数十年的“观天测地”,又学会了天文历算,终于达到“通天彻地”的水平,逐渐形成了“浑天”的宇宙图像,懂得了如何“运算转历”。壮年时代,在阆中人谯隆的推荐下,他跋山涉水,辗转千里到了京城长安,参加改革《颛顼历》,研制《太初历》,他的天文历算的才华有了用武之地。落下闳同邓平、唐都合作制定的《太初历》,经过了三个地方的实际天象观测,据说落下闳被派到洛阳实际检验他们的方案。最后,落下闳等人的方案最优,终于为汉武帝采纳。汉武帝授予落下闳“侍中”(顾问),他辞而未受,回到阆中隐居。

汉武大帝,真诚求贤

汉武帝时期,取得一系列历史成就。派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了从长安到达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将中国的商品和文化传播到世界;经济上,汉武帝采纳桑弘羊的主张,由政府直接经营运输和贸易;军事上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大将,解除了匈奴的威胁;统一今两广一带,对全国广大百姓宣扬儒道以示政府的怀柔,对政府内部又施以严酷刑法来制约大臣。由此奠定了中国封建大一统的政治格局。

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纠正了秦始皇极端的“焚书坑儒”的错误政策,平衡了儒学与道学的关系,为儒学教育在中国古代的特殊地位铺平了道路。随后,汉武帝在长安创立专门进行儒学教育的最高学府——“太学”。汉武帝时期,汉朝诸子百家的思想都得到了发展。在宣扬儒学的同时,汉武帝亦采用法规和刑法来巩固政府权威和皇权地位,采用内法外儒的管理体制。

汉武帝善于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汉武帝创建乡学,设立太学,建立举贤制度,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官制度。汉武帝的用人标准是唯才是举,在位期间曾于元光元年(前134年)及元封五年(前106年)两次颁布求贤诏。

汉景帝后元元年(前143年),文翁为蜀郡守,在成都兴办学校,后来得到汉景帝和汉武帝两位皇帝的赞扬。《汉书·循吏传》较为完整地记载了“文翁兴学”的历史:

文翁,庐江舒人也。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见蜀地僻陋有蛮夷风,文翁欲诱进之,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才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减省少府用度,买刀布蜀物,赍计吏以遗博士。数岁,蜀生皆成就还归,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官有至郡守刺史者。

又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为除更徭,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悌、力田。常选学官童子,使在便坐受事。每出行县,益从学官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出入闺阁。县邑吏民见而荣之,数年,争欲为学官弟子,富人至出钱以求之。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

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文翁办学”启发了汉武帝,在元朔五年(前124年)汉武帝开始在京城长安“兴办太学”,实为我国兴办公立大学的开始。汉武帝为五经博士置弟子五十人。时孔国安为博士,传授孔氏所藏《古文尚书》。地方郡国可按一定条件选送一些人,受业如弟子。经考试,能通一艺以上,可作官吏,诸子百家,皆有发展机遇。

汉武帝时代,大力提倡兴办学校。先肯定和推广文翁在地方兴办公立学校的举措,进而在京城长安“兴办太学”,这是高水平的大学。汉武帝时代,人才辈出,成就巨大。班固说:“汉之得人,于此为盛!”这种现象是汉武帝求贤若渴、办学有力、用才有方的结果。

汉武帝在历史上首先使用“年号”,先后有:年号1——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年号2——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年号3——后元。使用“年号”类似于“六年计划”或“四年计划”,即表明几年之内要做好一两件大事。

实际上,年号1,均是六年的“政治经济规划”;年号2,均是四年的“政治经济规划”。汉武帝非常具有社会使命感。年号“太初”,表明汉武帝改革《颛顼历》为《太初历》,取得成功,并在全国实施。

汉武帝是一位有着雄才大略的帝王。他继承了高祖、文帝、景帝治国用才的方法,亲自颁诏督促选拔人才做官或为将,用人之所长,不拘一格。《汉书·武帝纪》中《武帝求茂才异等诏》就是武帝破格取用人才的诏令。诏令全文: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

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

这是在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后,建立起的求取茂才的察举制度。众所周知,皇后卫子夫是从奴婢中选拔出来的。卫青、霍去病分别是从奴仆和奴产子中选拔出来的。而丞相公孙弘、御史大夫儿宽,以及严助、朱买臣等人都是从贫苦平民中选拔上来的;御史大夫张汤、杜周和廷尉赵禹则是从小吏中选拔出来的。

征和四年(前89年),汉武帝向天下公开发布诏告,忏悔自己穷兵黩武给百姓造成了痛苦,表白自己内心的悔意。这一份著名的《轮台罪己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帝王罪己诏。汉武帝实为中国历史上难得的有为之君。

汉武帝的人才观与落下闳成为杰出天文学家直接相关。落下闳遇上了汉武帝,实为大幸。汉武帝发现《颛顼历》用了很久,已经明显不合天象了,于是坚持要改革历法。当时,朝廷里也有“反对派”,坚持“历法天定”“上有神仙”“下有祖传”,等等,抵制改革历法。汉武帝在改革历法方面,认为历法必须“合符天象”。这种科学观点,体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京城里的天文历算家们,对于改革历法心中无数,没有形成真正符合实际的“新宇宙观”。古六历,特别是还在使用的《颛顼历》,只有几步简单的运算。要制定新的历法,宫廷内的历法官员坦率承认:不会计算。这时,生长在巴郡阆中的落下闳,得天独厚,不仅认识到《颛顼历》的问题所在——是“盖天说”自身的问题;而且,通过长期天文观测,已经形成了“浑天说”的图像;同时,掌握了创制新历法的数学算法。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是只等有人推荐,让汉武帝发现落下闳,给予重用!

福地洞天,仙境阆苑

从阆中城往西北走去,有雄威之剑阁;从阆中城往东南而下,江水环绕半圈,风光无限。

历经两千多年,社会变迁很大。根据现存的历史遗迹看,落下闳少年时代住在老家落阳山下的落阳旮,他常常到高阳山上观测天象。他的家庭教育为他终身从事天文历算打好了基础。但是,他求学的地方就一定是阆中古城了。系统地接受易学、道学、儒学的教育,结识有共同志趣爱好的朋友,谈天说地仰望天穹,这都为落下闳的创新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文翁兴学之后,汉景帝和汉武帝“诏告天下”,要兴办学校,大力提倡发展教育,“巴、汉亦立文学”。这是非常有远见的。巴郡的中心阆中也办起学校。整个阆中城,文化兴盛,成为落下闳成长的良好环境。正因为在阆中读书,落下闳才可能认识谯隆,谯隆也知道了落下闳精于天文历算。

落阳山位于阆中城西,“有路通秦”,这就是阆中到剑门关的“阆剑驿道”。在落阳山里有“落垭庙驿道”,这里是从阆中到剑阁的捷径。从炭口河到落垭庙驿道一共有三百六十五级石梯,一年365天,故有“年梯”之称。这里的地面驿道都与天文的数字联系起来,由此可见,在当地,天文知识已相当普及。落下闳还在家乡阆中的盘龙山建立了我国最早的民间观星台。

落下闳成长的地方阆中,古称“琅嬛福地”“洞天福地”,又称“阆苑仙境”,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历朝历代的著名文学家、科学家等,曾先后来到阆中。如唐代诗圣杜甫、数学家李淳风、风水大师袁天罡,宋代史学家司马光、诗人陆游、文豪苏轼等络绎不绝到阆中观光、定居。且看一看杜甫的两首诗:

阆山歌

阆州城东灵山白,阆州城北玉台碧。

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

那知根无神鬼会,已觉气与嵩华敌。

中原格斗且未归,应结茅斋著青壁。

阆水歌

嘉陵江水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

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

巴童荡桨欹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

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

杜甫在《阆山歌》《阆水歌》中,将阆中城的东南西北都描写了。阆州城东:灵山白;阆州城北:玉台碧;阆州城西:松浮欲尽不尽云;阆州城南:江动将崩未崩石,阆州城南天下稀。

落下闳的故里落阳山,地处阆中城的西北方向。在现在落下闳故里桥楼乡的老牛山脊梁上,仍然生长着绵延数十公里共三千多亩郁郁葱葱的松林。杜甫当年看到的“松浮欲尽不尽云”,也许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松林的祖辈了。这一片从远古走来的松海,仍然保持原始的生态。杜甫也沿着落下闳的脚印走了几步,写出了独特的诗句:松浮欲尽不尽云。

这里浮动什么云?

深藏地上的松云?

飘浮天空的彩云?

旋转太空的星云?

落阳山是整个山脉的名称。一条山脉有起伏,起伏之处又有小地名。落阳山麓在桥楼滩背后微起,称大梁山。再往下,一横梁长约三百米,宽约五十米,往南凸起一个大山包叫高阳山。一段平坦的横梁山垭,叫落垭梁。在落垭梁上,背靠大梁山修有三层两院的大庙,山门匾额书“长公殿”。前殿是观音殿,中殿是天王殿,后殿供奉落下闳。

落垭梁上所修的三庙,紧靠大梁山是长公殿,接着是观音庙、城隍庙。高阳山与大梁山的中轴线上,高阳山脚的南北各修一庙,左右两边各修一庙。七座庙犹如“北斗七星”,长公殿在斗柄的位置。“北斗七庙”是:长公殿、观音庙、城隍庙、文昌庙、牛王庙、马王庙、药王庙。在高阳山顶有一座观星楼,基址尚存。落垭梁是通剑阁到达秦巴的古蜀道必经之地,至今仍存有两株千年古柏,苍翠不已,巍然屹立。

从高阳山顶俯察地势,恰好有“北斗七星”之形状。人们就在落阳山、高阳山修建了形状如“北斗七星”的七座庙。“北斗七庙”的“斗柄”,直指向正北方向,犹如天上的“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北极星。

落下闳的诞生地,阆中桥楼乡南山村,2018年被授予“中国长寿文化村”“中国长寿文化宴”称号,达到了天文、地理、人文的高度统一。高阳,即高寿;落阳,美不胜收。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天上地下,呼应契合。

阆中有着“中国风水第一城”的美誉。“风水”的内涵即“环境”“生态”“地理”。阆中是中国理想风水模式的代表,“青龙蜿蜒、玄武垂头、白虎驯服、朱雀翔舞”的古城格局,是风水之绝胜。这些“风水”的命名来自中国天文学的二十八宿(相当于28个星座)中的“四象”:“东方苍龙(或青龙),青色;北方玄武(即龟蛇),黑色;西方白虎,白色;南方朱鸟(或朱雀),红色。”阆中城的格局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天人合一,天地相应。“洞天福地”“阆苑仙境”,乃天然形成。

落下闳在《太初历》中记录了他应用浑仪测定的二十八宿距度,测量的精度是很高的。

四川阆中被称为“中国春节第一城”,又是“中国风水第一城”。“中国风水第一城”与“中国春节第一城”是有内在联系的!地上“二十四节气”,对应于天上的“二十八宿”。落下闳的“浑天说”与《太初历》,更新了中国人的时空观,落下闳将时间与空间密切结合在一起,显示了其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