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网络流行语的发展,伴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已经走过了二十年的历程。网络流行语从诞生初始不为大众理解,到如今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部分被官方话语体系认可和接纳。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人们的语言表达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也逐步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和生活方式,并在众多社会事件中影响了公共舆论。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历程,不仅体现出中国互联网变革的轨迹,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因此,对中国网络流行语二十年的历史进行系统的研究与梳理,不仅是汉语语言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记录中国当代历史和社会变革的一种重要方式。

本书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网络流行语的源起与发展。作为本书的背景叙述,首先对流行语、网络语言、网络热词、网络流行语等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在总结网络流行语已有研究范式的基础上指出本书的研究意义。其次确定语料来源与选取标准,提出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二部分,网络流行语历史进程的研究(纵向时间)。将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历程划分为萌芽期、发展期和高涨期三个主要的阶段,在概述每个阶段媒介环境背景的基础上,分析各时期主要传播媒介对网络流行语传播的影响,以及网络流行语传播对公共舆论的影响,并归纳不同时期网络流行语的主要表现特征。萌芽期是流行语孕育、启蒙和初步娱乐化的阶段;发展期流行语注重网络交际以及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高涨期流行语舆论监督功能凸显,呈现多元共生态势。

第三部分,基于不同学科层面的网络流行语分析(横向学科)。将网络流行语放置在相关的不同学科中进行分析,全面审视网络流行语的影响因素、特征和规律。考察流行语生成的语言学动因、归纳其流行性特征;分析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属性以及全媒体环境下它与大众文化的交互关系。

出于纵向比较的需要和对网络流行语语汇史的完整性考虑,本书将互联网发展史作为研究切入点,对网络流行语的变迁进行整体观照。创新点在于对中国网络流行语发生、发展的二十年历程进行全程式、全景式的记录,并展开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网络流行语宏观研究方面的空白。突破了以往以某一个、某一类或者某一年度网络流行语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方式,从历时性和载体变迁的角度对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做了系统描述,具有一定的先行探索意义。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本书的出版,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谢耘耕教授,从全书的整体架构到具体的写作进程,谢老师都对我进行了悉心的指导。感谢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的刘康教授、王宁教授和葛岩教授。刘老师、王老师宽广的国际视野,葛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使我受益良多。感谢我的硕士生导师冯欣先生,她在我迷茫、困惑的时候为我拨开云雾。感谢我的领导李世举院长和宫京成老师,他们在科研和工作中,给予我许多的帮助。感谢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项目资金支持。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提文静老师对本书的大力支持,没有她的辛勤劳动,本书不会这么迅速而顺利地出版。感谢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9级研究生杨婧、王希、马静参与本书的校对。感谢我的家人,他们的关切和鼓励是激励我前行最温暖的力量。

本书存在的诸多疏漏与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