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思想教育为主
德育为首。家庭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必须执行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按照教育方针去教育子女,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
坚持说理。应结合一件具体的事,父母就事给孩子讲道理。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可强制。从一定意义上讲,父母应为孩子做出榜样,这样道理也就在其中了。
坚持积极的思想教育。积极的教育能使孩子向上,消极的教育能使孩子落后。同样一件事情,父母一言一行的正确与不正确,都是对孩子施行的教育。孩子会把父母对问题的看法和观点,逐渐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认识,然后,自己独立地去认识世界。父母的思想道德,对孩子的思想认识形成是非常重要的。要坚持实践教育,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思想道德的含义,提高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
二、全面发展
为接受学校教育和走向社会打基础。重视孩子上学以后的家庭教育,孩子上学之前是启蒙教育,在孩子上学以后,它对学校教育可以说是一种配合教育和补充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讲,学校教育是在家庭教育基础上的再教育。也就是说,家庭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既然如此,就要求家庭教育必须发挥其自身优势,重视儿童早期教育,在道德方面、智力方面、知识方面、心理方面、身体方面、行为习惯方面和人际关系方面为孩子以后接受学校教育和走向社会打下基础;重视孩子上学以后的家庭教育,与学校共同教育好孩子。
为健康成长打基础。克服家庭定向教育的不良倾向。教育孩子时,过早地把孩子的教育与将来就业联系起来,是家庭教育走入了误区。现在有许多家长重视孩子的特长教育,无可非议,但如果家长把孩子特长教育作为孩子将来就业的目标,就会造成孩子学习偏科,打不牢基础。特长和专长不同,更不是专业,孩子的特长教育是为孩子开发智力、培养兴趣和打基础服务的,家长既要鼓励孩子对特长感兴趣,又要注意及时纠正孩子对其他方面学习的忽视,避免单一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可以用教学的目标去教育和激励孩子,但更应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去进行特长教育,让孩子为实现目标去奋斗。
德智体“齐抓共管”。德育方面,培养孩子从小就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勤奋学习,遵守纪律,热爱劳动,关心他人,艰苦朴素;智育方面,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一切活动都要把孩子学习放在第一位,有时要参与孩子的学习,共同研究探讨,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体育方面,中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时期,特点是爱动,必须适度引导孩子运动。要鼓励孩子做些正当、安全、有益的活动,要保证孩子有充分休息和睡眠的时间,以促进孩子健康发育。
三、因材施教
有针对性。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个儿童都具有不同的智力发展潜力,都能够在不同的方面取得突出表现。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最能发现孩子的兴趣点以及孩子在某些方面的潜能,那就应该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孩子的年龄、个性发育程度不同,生理和心理特征就有所不同,身心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家长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不看孩子具体情况,不顾孩子身心发展水平,以主观主义教育方法对待孩子,是违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往往达不到教育效果,甚至事与愿违。
不贪多求全。父母希望孩子长大成材,无可非议,希望孩子学到更多知识和技能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超越本身条件。有的家长希望把孩子培养成“全才”,让孩子学画画、学音乐、学舞蹈、学书法等等,恨不得一下子让孩子什么都学会,结果把孩子搞得无所适从,以致什么也学不好,甚至把身体搞垮了。孩子的天赋和智商是有差异的,如果孩子不具备某些天赋,家长只凭主观愿望,要求学这学那,是强人所难。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会造成孩子学习负担过重,引起孩子反感,也会影响孩子身心健康。
培养劳动观念。有些家长什么劳动都不让孩子参加,甚至连吃饭、穿衣都不让孩子动手做,结果是养成了孩子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惯。应该懂得懒惰是万恶之源,劳动可以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和身心健康,家长要注意给孩子创造适当的劳动锻炼机会,从小养成孩子热爱劳动和爱护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同时也能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这是家长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中不可忽视的。
四、要求一致,教育统一
统一理念。教育理念不一致的原因及表现是培养目标不一致,对孩子爱的方式不同,对孩子的情感表现不同,祖父母同父母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态度不一致等。教育观念不一致的危害是严重影响教育效果,容易形成孩子的“双面人格”,容易形成对父母的怨恨等。在家庭教育中,要贯彻教育理念一致,家长施教互相配合的原则,要统一培养目标,制定教育计划;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要情感和谐,批评有节。
统一认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庭以孩子为中心,独生子女成了“小太阳”,家庭围着孩子转。当孩子有了缺点、错误时,有的主张批评教育,有的却要包庇护短,往往是祖父母与父母的意见不统一,有的父母之间认识也不一致。不同的情绪、态度和做法暴露在孩子面前,孩子必然会喜欢袒护自己的一方,而气恼批评自己的一方。这不仅影响了家庭和睦,而且不利于教育孩子,以致孩子任性,是非不清,听不进正确批评,常常无理取闹等。因此,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家庭成员应统一认识,即使意见有分歧也不能在孩子面前暴露,否则会给孩子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统一要求。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讲一次道理或做一两次练习就可以办到的,而是要经过多次练习、不断强化和巩固而成的。家庭成员对孩子教育的态度和要求一致,就会促使孩子对某些品德和行为进行多次练习,不断强化和巩固,从而形成良好品德和习惯。
家庭成员间的一致性,不能是一时一事,必须是长期一致方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一致。如果不是这样,当家庭成员间在具体事情上出现分歧时,孩子就会倾向于感情深厚的一边,或是父亲,或是母亲。如果孩子的情感倾向于父亲,父亲是正确的,孩子就会自然接受正确的教育;如果孩子的情感倾向于母亲,结果母亲的做法是错误的,则孩子就会接受错误的教育。
形成合力。现代教育讲求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这是合力教育。合力教育要求多角度、多层面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家庭教育也是一样,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员之间,包括孩子在内,是一种互相影响、互相学习、互相补充的教育,在具体对待孩子的教育上,可能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有所不同,但教育的态度和目标必须保持一致。这种教育同样需要合力。
父母打孩子是因为小孩不听父母的教训或做错事情。当父母打小孩时,旁边的人是不应帮小孩说情的。有旁人说情,孩子会以为自己是对的,父母是错的。旁边人要任由父母打他几下,然后把他领开,向他说明父母打他的道理,教他要听父母的话。
五、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父母关心爱护自己的孩子是天性,这种爱是培养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的感情基础。没有这种爱,就谈不上教育,就难以达到好的教育效果。但爱而不教,管而不严,自然也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一)爱而不溺
父母对自己孩子的关心爱护,应以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为前提,离开这个前提就容易与望子成龙的愿望背道而驰。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理智的、有分寸的,绝不能溺爱;否则,就会成为孩子身心畸形发展的祸根。
有理智、有分寸地关心爱护孩子。既要让孩子感到父母真挚的爱,感受家庭温暖,激发积极向上的愿望,又要让孩子关心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并逐步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性劳动和家务劳动。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热爱劳动、关心集体的品德,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智力和自理能力。
正确对待孩子的要求。对孩子的需求要具体分析,以家庭的实际状况和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为前提,合理要求要尽量满足,但也不能百依百顺、有求必应。过分地满足孩子的需求容易引发孩子过高的欲望,养成越来越贪婪的恶习。一旦父母无力满足其需求时,势必引起孩子的不满,致使难以管教。当孩子欲望强烈而又得不到满足时,就容易走上邪门歪道。这是每位家长需要注意的。
(二)严而不厉
关心爱护和严格要求是对立统一的。严格要求要根据孩子的发展水平和年龄特点,以取得良好教育效果为前提。如果“严”得出了格,就会走向反面。家长必须遵循以下几点:
要求合理。父母提出的要求是合理的,是符合孩子实际情况又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
要求适当、明确。父母提出的要求必须是适当的,是孩子经过努力可以做到的;若要求过高,孩子即使经过努力也无法达到,就会丧失信心,也就得不到教育效果。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一经提出,就要督促孩子认真做到,不能说了不算数,或者干也行不干也行,这样得不到教育效果。
六、身教与言教结合
身教重于言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和言教相比较,身教重于言教。
孩子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知识都非常缺乏,不能辨明是非,时刻都需要父母的指点。但只讲道理还不够,也难以达到教育目的。因为孩子听到的是空洞的道理;然而父母的言行举止却是从早到晚时刻都出现在孩子的面前,孩子看到的是具体的、活生生的形象。两者相比,后者比前者更有影响力。无数的经验证明,父母自身做得好的,孩子一般情况下就做得好;父母做得不好的,孩子一般情况下不容易做好。
身教和言教是两种交叉的教育手段。没有身教,言教是无法发挥应有作用的;没有言教,身教也很难得到升华。身教绝不是满足于给孩子做样子看,而是家长用长期的表现为孩子树立榜样和示范作用。身教有言教无法比拟的感染力,能直观地向孩子展示正确的或者错误的做法和道理,特别是父母在孩子面前的所作所为,是最有说服力的影响和教育。虽然身教重于言教,但是言教也不能忽视。言教就是讲道理。如果说身教是直观地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做,言教就是更深层次地告诉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
七、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量力而行。幼儿期的孩子,生理和心理方面发展非常迅速,独立生活能力、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变化。在早期教育中,对孩子的要求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让孩子经过努力可以达到。如果家长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水平,教育目标过难或过易都不能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无论是让孩子学做家务,还是让孩子学习某些文化知识,都要从孩子实际身心发展出发,遵循从易到难的顺序进行:忽视了这一点就难以获得应有的效果。所谓“跳一跳够得着”就是这个道理。要激励孩子学习某种知识,当这种知识与孩子已有的知识水平相差不大时,孩子不仅愿学、有能力学,而且也容易引发学习兴趣。如果相差很大,甚至超过孩子的实际发展水平,孩子就不愿学、也学不懂,当然就提不起兴趣,甚至产生厌倦或抵触情绪。
循序渐进。科学文化知识有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逻辑顺序,有一定的连贯性。在向孩子传授知识的时候,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既要注意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又要启发孩子学习新的知识;要启发、诱导孩子进行独立思考,逐步培养孩子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要注意观察,了解孩子掌握知识的情况,当孩子对所学知识尚未理解时,不要急于教新的内容,要按照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向孩子传授知识。
第二节 家庭教育的基本方法
一、及时更新教育观念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行动,行动决定成败。家庭教育既是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对家长的教育。家长的教育观念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更新不是说完全抛弃旧有的教育观念,而是指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根据人的成长发展的需求去规划设计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吸取传统家庭教育思想中的精华。诚信克己、谨言慎行、勤劳等传统思想应在现代的家庭中占有牢固的地位。
除去读寄宿学校无法参加家务劳动等客观因素,有些家庭从不主动让孩子承担家务。不做家务的孩子,其实一开始就丧失了独立应对日常生活的能力。
家长应具备心理学的基本常识。尝试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待孩子的成长,比如家长要了解角色期待法。角色期待法是社会心理学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提出的。实验已经证明:期望,以及因期望而产生的鼓励、信任,是帮助个人成长进步的最有效的方法。家庭教育过程中,希望家庭成员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应该常常对之抱以明确的期待。社会总是要求每个人必须有符合自己身份或社会地位的规范化的行为模式;而如果一个人不懂得这种规范化的行为模式,就可能做出有悖道德习俗风尚和社会传统的不恰当的举动。家庭有责任教导个体明确自己的社会身份和地位。
家庭成员应形成合力。家庭成员之间教育目标及方法应该达成一致意见,步调一致;应融洽相处,自由表达情感,注重知识对个人成长发展的影响,为个人提供与社会交流和娱乐的机会。家庭活动组织严密、计划性强等,都能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说服教育法
讲解。这一方法的特点是家长讲,孩子听。在讲、听的过程中,家长是主动者,孩子是受动者。它的优点是可以充分发挥家长的主导作用,便于家长控制教育过程,启发孩子思考,使之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知识,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讲解的时间、语句的长短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语言要具体形象,准确生动,通俗易懂,富于感情色彩,具有启发性、吸引力和说服力。
谈话。谈话是家长就某一问题和孩子交换意见,使孩子明白某一道理、解决某一问题。它的优点是不只家长讲,还要和孩子交流,谈话中孩子也可以问问题,可以有效地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激发孩子思考、评价、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谈话主题要鲜明,内容要具体,难易要适度,切忌简单粗暴。
谈话的艺术,主要体现在交谈时机的捕捉和交谈方式的运用上。一般来说,家长和孩子双方在情绪不佳时,特别是在气头上,不要交谈;在事情的原委还没有搞清楚时,不要交谈;有局外人,特别是有客人在场时,请不要做批评性的交谈;在饭桌上、在孩子睡觉前,也不宜做批评性的交谈。
谈话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漫谈式、调查式、激励式、严肃批评教育式等,都可采用。其中的漫谈式,即不拘时间、地点、内容,海阔天空、轻松愉快地交谈,常常是孩子欢迎的交谈方式。成功的交谈,似春风化雨,孩子是会受到教益的。
讨论。讨论是家长与孩子共同探讨一个问题,经过讨论甚至辩论,得出正确结论,使孩子明辨是非、提高认识。这种方法充分体现了家长对子女的信任、尊重。讨论法的优点是可以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通过互相探讨、研究和争论,使孩子明辨是非,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并留下深刻印象。讨论法是一种民主的方法,经常运用它可以培养孩子的民主精神,加深子女与家长的亲密关系。
无声榜样。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心灵的震撼。行动胜于语言,有时家长无声的榜样,给予孩子的教育作用更大。
三、行为训练法
讲清道理,配合训练。训练前应对孩子讲清道理,使孩子懂得为什么要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只有孩子明白了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提高参加训练的自觉性。
提出要求,具体指导。在进行训练时必须耐心,孩子年龄小,光讲大道理不行,必须具体指导。指导时要从每个细小的动作入手,从坐、立、行开始,对握笔姿势、看书姿势、敬礼姿势都要给予指导。要教孩子学会如何给大人递东西,如何接教师发的本册,如何说话,甚至咳嗽时如何用手帕捂嘴等等。
严格要求,反复训练。这是行为训练法的核心。有了要求就要让孩子按要求反复去做,甚至“逼”着孩子非做不可。开始时孩子可能很不情愿,但家长也要“逼迫”孩子这样做,时间长了,孩子习惯了,就会变成愉快的行动了。严格训练最忌讳的就是溺爱。
反复检查,经常督促。为了使孩子能长期坚持下去,家长在训练的过程中要反复检查、督促,做得好给予表扬、奖励,做得不好要给予批评、惩罚,并要求重新练习。
正确评价,强化巩固。在训练中为了使孩子能坚持下去,还要给予必要的评价,使孩子的行为得到强化,达到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目的。
四、和孩子一起成长
和孩子一起读书。与孩子一起读书是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关键。在很多父母看来,读书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事实上,静心读书的习惯,是阅读者在读书过程中渐渐形成的。在孩子形成阅读习惯之前,需要定时陪孩子一起读书,让读书成为家庭的一道文化风景,令孩子形成读书习惯。
与孩子一起读书,会形成良好的家风,可以构建更为和睦的家庭。“幼承庭训”或“易子而教”是中国古人陪孩子读书的典范。《三字经》中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苏老泉即苏洵,他与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共读诗书,最后“一门三父子”,皆登进士榜,在文化上各有成就,成为千古佳话。“书香门第”“诗书传家”就是对教子有方家庭的美誉。歌德在自传中对儿时父亲教自己读书的场景如数家珍,从中也可以看出歌德父亲对天资聪颖的儿子所流露出的喜悦。
与孩子一起读书、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是我们能够做到的,这是真正能影响孩子成长的最好路径。古人云:“遗子千金,不如遗子一经。”让孩子养成读书习惯将是父母送给孩子一生最好的礼物。
与孩子一起读书,可以让我们重温经典,重新体会成长;与孩子一起读书,可以使我们与孩子形成共同的成长记忆。最关键的是我们让孩子学会了怎样通过读书突破个人视角的局限,学会从书中汲取智慧。曾国藩经常将自己的读书心得与家人分享。“世间极占地位的,是读书一著。然读书占地位,在人品上,不在势位上。”将自己的读书经验与孩子分享,在与孩子的共读中厘清认识的误区,分享孩子的进步,让人体会出“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的妙谛。
和孩子一同活动。家庭气氛是实施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跟孩子在一起活动,就是创造家庭良好气氛的有效做法之一。在生活中,家长跟孩子共同活动的机会是很多的。
跟孩子一起去野外游玩。大自然是美的:春天的百花,夏日的蝉鸣,秋季的落叶,寒冬的白雪,对孩子都会有无穷的吸引力。家长掐着时令带孩子郊游,赏心悦目的自然景色会带给孩子美好的遐想和憧憬,唤回家长对童年趣事的回忆。共同的心境和语言,使长幼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消失了,多少教育内容都可以在此时此刻进行。
跟孩子一起去参观游览。假期若能带孩子到外地旅游,孩子是最开心的。那些名胜古迹和各种展览都值得去看一看。游览时,若家长能做精辟的讲解,孩子会很佩服;如显知识不足,则会迫使家长去翻书查资料,这更能赢得孩子的心。
跟孩子一起上街购物。孩子小的时候喜欢跟家长逛商店,顺便要点心爱之物,家长可乘机介绍商品知识,灌输勤俭持家的道理。孩子长大一点了,可以为家庭、为自己购物,家长陪着当参谋,边买边谈,边看边谈,边走边谈,两代人之间相互没有戒备,是教育的好机会。
跟孩子一起娱乐。晚饭后,节假日,一家人各展特长,吹拉弹唱,谈天说地,让家庭充满欢乐的气氛,增强了家庭的凝聚力和生活的情趣。
家长和孩子共同活动的内容很多,共同活动的目的是要消除代沟,融洽感情,寓教于活动之中,让家庭教育在欢乐、亲切、无拘无束的活动中进行。
五、科学使用表扬奖励和批评惩罚
表扬奖励。可以鼓励孩子重复良好习惯,激发孩子的上进心,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培养孩子自我约束的能力,还可以增强孩子的是非感,有助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的加深。
孩子达到了父母的要求、希望,可以给予表扬、奖励;孩子有了良好的行为表现,虽只是苗头,也可给予表扬、奖励;孩子完成了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表现了勇敢的品质或一定的毅力,也可得到父母的表扬、奖励;孩子获得了光荣称号,父母要给予表扬、奖励。
表扬、奖励孩子的方式很多,应以精神奖励为主。比如夸奖、赞许、点头、微笑、亲昵等,都能达到激励孩子上进的目的。物质奖励也要有,对年纪小的孩子,必要的物质奖励也是很好的教育手段。可以赠送书籍、衣物、玩具、学习用品等,但要慎用金钱,更不能让孩子小小的年纪纯净的心灵过早地染上铜臭气。
表扬也好,奖励也好,都要实事求是,因为这是对孩子的一种评价,要让孩子在表扬和奖励中去认识自己。过高,容易让孩子盲目满足;过低,又不容易达到激励的目的。表扬、奖励,态度要真诚,不要事先许诺,一旦许诺就要守信;绝不能在奖励的程度上与孩子讨价还价。
批评惩罚。批评和惩罚都是对子女不良思想行为的否定,不过后者是对严重不良思想行为的一种教育手段。批评惩罚时,首先要全面了解情况,掌握不良思想行为的具体情节和严重程度,从错误的实际出发。批评是指出危害、思想根源,否定其思想行为,使之感到羞愧和痛楚,进而产生改正错误的动力。批评时不要讽刺,不要奚落,不要谩骂。惩罚主要是剥夺某种权利,而不是体罚,不是侮辱人格和摧残身心。
我们常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是说在教育孩子时,以正面激励为主,但不是否认对错误、缺点和过失的批评,甚至惩罚。批评是可以采用的,但不要过多、过滥,不要把批评当成家长的教育手段。另外,批评、惩罚是一种否定、一种压力,但同样也可以成为一种激励、一种动力。
六、提倡运用三多三少的教育方法
多商量,少命令。比如提醒孩子该做作业了,可以这样说:“到时间了,你是不是该做作业了?”而不要直来直去地说:“别看电视了,快去做作业!”这样,孩子就会感觉你很尊重他,愿意听你的话。
多引导,少训斥。其实,家长越是尊重孩子,孩子就会越自尊,越会注意修正自己的言行,以更加赢得别人的尊重。当然,具体情况还得具体对待。对于孩子的坏品行、坏习惯等,父母不必要委婉,但也不可采用训斥的方式;而是要平等而又严肃地与他谈话,指出其危害性,要求其改正,并订出一些惩罚措施。
多交心,少探“隐私”。很多孩子特别反感家长翻看自己的书包,偷看自己的日记。实际上,家长应和孩子交朋友,平时多抽时间和孩子聊聊天,问一问孩子学校的事情、人际关系情况、对一些事物的看法等等。这样,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尊重和信任,也会越来越信任父母,就会把父母当成倾诉对象,而不是保密对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