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住宁静:侯军序跋集
- 侯军
- 2051字
- 2020-06-25 08:22:28
荷境·诗境·禅境——《张小纲作品集》序
中国人对荷花有着特殊的感情,我以为这大概有三层因缘,一是荷花阔叶纤颈,叶浮蕊擎,色彩淡雅,高贵脱俗,恰好契合中华民族的审美趣味;二是荷花品性卓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语见周敦颐《爱莲说》),这恰恰是中国文人士大夫所推崇的“君子人格”的形象写照;三是莲花乃佛教之圣花,佛祖以莲花装饰宝座,菩萨持莲花播撒法雨,盖因莲花乃圣洁之象征,由此,荷花又被赋予了浓厚的宗教色彩。有此三者,荷花便足以超越世间任何奇花异卉,而幻化成一种精神寄寓和人格象征。
中国画家对荷花也有着特殊的偏嗜,古往今来,荷花几乎贯穿了整部中国美术史,名家比肩,高峰相望,不胜枚举。个中缘由,除了上面列举的三者,我觉得大概也与荷花的造型非常适宜用中国画的笔墨技法来表现有着直接的关系。因而,荷花之于绘事,绝对是很中国的题材。然而,当时代的车轮驶入当今这个多元而多彩、跨界而混搭的新世纪之际,静谧的莲花净域却忽然闯进来一位“外来画种”的写莲妙手,顿时令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这就是水彩画家张小纲教授。
水彩画起源于欧洲,从德国的丢勒到英国的桑德比,数百年间,一代代欧洲画家把水彩画演绎得五彩斑斓,早已成为一个十分成熟也十分欧洲的独特画种。张小纲学水彩是科班出身,去德国、英国寻过根、问过祖,画水彩从正宗入道,专心致志,目不斜视,孜孜矻矻,一画就是三十年。其作品获得内行首肯,为民众喜爱,传遍大江南北,而且远赴欧亚各国,可谓成就斐然,无须赘述。就是这样一位很地道、很正统的水彩画家,近年来却忽然迷上了画荷。我曾戏言,他这是念着从西方取回来的“真经”,画着中国最古老的题材,表现的却是当代中国人的诗意情怀。而这本以荷花为主题的水彩画册,就是张小纲这次“艺术嫁接”所结出的第一批硕果。
张小纲画荷,是典型的“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家胸中之块垒”。何以言之?且看他的绘画工具是西方的,颜料也是西方的;但其绘画技法、构图(或曰章法)以及所营造的艺术氛围却是一派中国意象。他的荷花,线条成为造型的主要手段,晕染则完全用的是国画“家法”,尤其是荷叶的大块面,有点染,有泼墨,也有泼彩,可以说,张小纲已把国画的水墨技法发挥得淋漓尽致。以我的狭窄见闻而视之,这种大写意的水彩画,在以往的水彩画阵营中是绝无仅有的,这就是张小纲的“新创”,这就是水彩画中的“夔一足”。
张小纲的画面,讲究淡雅透明。这其实也正是西方绘画理论对水彩画的基本要求。不过,张小纲在追求画面的淡雅透明时,却有意借鉴了中国绘画美学中“计白当黑”“以虚代实”等美学观念,刻意留白,刻意避实就虚,刻意避免画得太满,这就使他的画面不仅淡雅透明,而且具有某种虚幻空灵的迷蒙感和神秘感。薄薄的色彩,梦幻般的氛围,花在似与不似之间,叶在似有似无之间,所有物象均在若隐若现之间,这种独特的艺术效果,无疑是中国传统“诗画观”的直接呈现。尤为难得的是,张小纲还找到了表现这种“诗画观”的独特路径,即:以水为魂,以线为骨,以色为衣,以墨为象,以水彩画水墨,以荷境造诗境,以具象之物显抽象之美。这套绘画理念和语言技法,在他的荷花中已然达致挥洒自如、浑然天成的境地。我由此悟到,他虽然画的是“外来画种”,但其骨子里却是个地地道道的中国画家。
张小纲的荷花,以至清、至静、至淡、至雅之风韵,渗透着一种无形而可感的淡淡禅意,这是我最为痴迷也最为感佩的艺术特点,也是张小纲画荷的独特魅力之所在。在美学欣赏的领域里,禅意与宗教信仰并无直接关联;在中外艺术理论中,似乎也找不到举世公认的关于禅意的准确定义。在我看来,禅意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审美境界,诗中有禅诗,画中有禅画,茶中有禅茶,曲中有禅乐,禅在中国文化中似乎无处不在,又似乎踪迹无寻。绘画中的禅意,一般是指画者的虚融冲淡和画面的超逸空灵,尤其是那种意在言外的意旨和散淡超然的情态,往往引人遐思、发人深省、启人顿悟。张小纲的画面够空灵,够冲融,够超然,也够散淡。读其画,只觉得清风拂面,纤尘不染,心灵被荷风莲韵所浸润、所濡染、所净化、所洗涤,无论是艳蕊红花还是高枝嫩叶,抑或是败荷疏影或零落残红,每每带给观者悠然心会的感悟,从而生发出对生命的叩问和对心灵的内省,这不啻是张小纲所向往达致的至高境界。我不能说他的荷花已然达致了如此境界,但是,我能深深感受到他对这种超逸禅境的奋力追求。
张小纲所选择的是一条无休无止的探索之路,或者说,是一次足以令艺术家脱胎换骨、远离颠倒梦想的艺术探险。他带着从西洋学来的“真经”,回到东方,回到故国,回到自己生命的沃土,以荷花为载体,心无挂碍地抒写着心中的诗情画意,显然,他很过瘾,很快乐,也很享受。如今,他把这些心智之果奉献出来,希望与大家分享。而我则有幸成为最早的分享者之一。张小纲希望我把读画的感想先写出来,置诸卷首,以为序言。挚友重托,敢不从命,于是,我写下这篇粗浅的文字,权当是给读者朋友们做一回读画的向导。
谨为序。
2013年11月11日于深圳听山读海楼之南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