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撒旦的战略

人之意志有如驮兽,由上帝驾驭便走上帝的路,由魔鬼驾驭便走魔鬼的路。意志之不由自主,亦如驮兽之不能选择其驾驭者……驾驭者们则争着拥有它。

——马丁·路德

马基雅维利对后世政治思想的影响是深远的。无论是如他所愿地为那些顺势之人提供行动指南,还是流于极端,被邪恶无德的反派主角所利用,他对权力现实的坦率评价,为人们谈论政治提供了一种新途径。马基雅维利学说影响政治行为的一个鲜明例证可以从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的著作中找到。在弥尔顿发表于1667年的史诗《失乐园》(Paradise Lost)中,撒旦成了马基雅维利主义的化身。通过评估撒旦的战略,我们会看到马基雅维利学说的各种局限性和可能性,以及上帝对战略自由的持久约束。

弥尔顿作品的核心是探讨最令人困惑的有关自由意志的神学问题,自由意志在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中被首次提出。如果一切都是预先注定的,那么亚当和夏娃在这个问题上别无选择。他们的原罪并非他们自身的过错,即便是,上帝也依然需要找理由让他们犯错。如果有善和恶两种选择,恶也一定是上帝创造出来的。如果人类会受到恶的诱惑,那么人类就必然生来不完美。然而问题在于,如果这都是早已注定的结果,他们还应该受到惩罚吗?如果生来完美,他们怎么会犯罪,又怎么会有罪的概念?既然在夏娃劝亚当吃禁果之前,只有她自己真正受了蛇的诱惑而先行吃了禁果,为什么还要两个人一起受罚?蛇的动机又是什么?

在《失乐园》中,约翰·弥尔顿试图对所有这些问题做出合情合理的解释。从某个层面看,他讲述的是一个王国内部发生叛乱、叛乱者被打败并企图扭转败局的故事。换个层面看,就像弥尔顿在其著作前言中所写的,这部史诗旨在说明“上帝对待人类的方式正当合理”,特别是探讨如何调和上帝之无所不能与人类自由意志之间的冲突。然而再从另一个层面看,它涉及的其实是国王与臣民之间的世俗关系。《失乐园》创作于英国内战后的王政复辟时期,而弥尔顿在内战期间一直是个忠实的共和派。当时,异见人士遭到镇压,弥尔顿本人也一度险些因叛国罪而被处决。

自由意志这一概念引出了关于上帝在人类事务中的角色问题。如果上帝不插手俗务,人们为什么还要祈祷和忏悔?如果上帝插手俗务,坏事又怎么会发生在好人身上?也许当代神学家对此自有一套系统的阐释,但在弥尔顿创作这部史诗的十七世纪的欧洲,这些问题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宗教上都引起了热烈讨论。

十七世纪是在加尔文主义的影响下拉开帷幕的。加尔文教派教义严格,宣扬上帝拥有至高权威,没有什么能够阻挠上帝行使其意志。神的恩典是预先分配好的,万事都由最初的伟大规划所安排。希波的奥古斯丁(Augustine of Hippo)早期西方基督教神学家、哲学家,曾任北非城市希波的主教。提出,“上帝主宰一切”,他“在人们的心里按自己的想法操纵他们的意志”。加尔文主义者也认为,上帝“随心所欲并且不容改变地主宰着所发生的一切”,没有什么能脱离他的意志而存在。人类只是在按照上帝创造他们时拟定的剧本共演一场戏,演戏过程中不需要他们即兴发挥。这种观点超出了一般人的理解力,甚至超出了上帝全能的概念,上帝全能说仅仅是假定上帝如果愿意,可以干预人类生活,同时认为历史进程不可改变。如果所有事物都被预先注定,自主选择只是一个幻想,那么唯一的解释就只有宿命论了。这样的话,任何想要改变历史进程的努力都是没有意义的。

与加尔文主义者的观点不同,雅各布斯·阿米念(Jacobus Arminius)的信徒认为,人类可以通过行使自由意志来创造自己的历史;上帝以仁爱之举回应人类的顺从和对自身罪过的忏悔,而这正是上帝权威的体现。加尔文主义者眼中的上帝行事专断,无需理由。而阿米念主义者眼中的上帝不会主观地将任何人排除在他的恩典之外,并且坚信人类能够区分善恶,以显示对上帝的顺从。

《失乐园》问世于早期加尔文主义出现之后,弥尔顿是支持阿米念派的。他的看法是“鉴于人类有行动的自由,上帝对于他留给人类自行解决的任何事都不会做出绝对的裁决”,否则就是荒谬的和不公平的。如果上帝“只是随心所欲地让人向善或是向恶,然后又奖善罚恶,那么就会招致各方对天理的强烈抗议”。Dennis Danielson,“Milton’s Arminianism and Paradise Lost,” in J.Martin Evans,ed.,John Milton:Twentieth-Century Perspectives (London:Routledge,2002),127.对于这个令人费解的难题,《创世记》中给出了最佳答案,即如果没有罪恶的存在,就无法检验人类对上帝的忠诚,也无法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潜在的善。弥尔顿借上帝之口做了说明:“我凭正直公平创造了他,既可以站得稳,当然也有坠落的自由。”John Milton,Paradise Lost,由Gordon Tesket编辑(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2005),III,98-99。

对于罪恶的探讨,一种态度以人类的弱点为依据,认为人类总是不断受到诱惑并且故意违抗上帝的旨意。另一种在弥尔顿时代十分普遍的态度则将罪恶看作一股有生命的、活跃的力量,它处心积虑地企图推翻上帝和诱惑人类。罪恶的化身就是撒旦,《创世记》中的蛇事实上正是由撒旦假扮,尽管书中并没有明确地提到这一点。在很多古代文明中,蛇都象征着罪恶,同时也代表着生育能力。撒旦最早出现在圣经中,当时他并不是上帝的死对头,而是一位忠诚的天使。在天堂当着上帝之面参与争论时,撒旦成了一个对立角色,表现出强硬的态度,但他归根结底是忠于上帝的。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见于《约伯记》,其中称撒旦“走遍了世界,周游了各地回来”。Job 1:7.撒旦的一大责任就是挑战人类的罪恶。是撒旦力劝上帝考验约伯,并经上帝同意后被派去让约伯历尽悲惨。不过,撒旦并非作为反叛者,而是作为天庭的一员来执行此事的。

撒旦不仅是一个残酷天使,还是一个堕落天使,并最终被指责为制造所有分歧和不幸的罪魁祸首。早期的基督教会曾试图挑战摩尼教(另一种东方宗教,以善与恶两种力量的对立来解释一切事物)的影响力,但是它坚持认为恶并不是一种有生命的存在,这种观点无法让人信服。不过,有关邪恶力量不断想要引诱人类背叛上帝的思想确立了下来。摩尼教的不同之处在于,善恶之争到最后总会分出胜负。撒旦称王的地狱不可能成为圣殿,上帝将永远是至高之主。于是恶魔只能危害尘世,但又受到了强有力的约束,很容易被打败。John Carey,“Milton’s Satan,” in Dennis Danielson,ed.,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Milton (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160-174.在圣经终篇《启示录》中,撒旦成了邪恶力量的化身。其中描写到非同寻常的一幕:天使长米迦勒与“龙”各率支持它们的天使们在天堂里展开争战。“那大龙被摔了下来。他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旦,是迷惑普天下人的。他被摔在地上,他的天使也跟他一同被摔了下来。”Revelation 12:7-9.圣经学者将此视为世界末日时的剧变景象。但弥尔顿认为这代表着世界的开始,而且持此观点的不止他一人。撒旦因背叛了上帝而被放逐到地上,在那里他变成一个作乱者,扮成蛇劝说夏娃偷吃智慧树上的果子,借此赢得了第一次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