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略:一部历史(全2册)(甲骨文系列)
- (英)劳伦斯·弗里德曼
- 1522字
- 2024-11-28 17:04:22
诡计的局限
虽然圣经中经常提到的欺骗行为并非总是那么令人不齿,但是蛇用诡计把人类置于一个如此糟糕的起点上,绝对是开了一个让人高兴不起来的先例。弥尔顿通过撒旦假扮成蛇这件事,进一步证实了狡猾和邪恶之间的关联。当弥尔顿提到“诡计”(guile)这个词时,他是在暗指欺诈(fraud)、狡猾(cunning)和圈套(trickery)。从战略角度来看,这些手段似乎还是要比暴力更可取(当然更好过失败),但如此做法不够光明正大,无疑缺少高尚和勇气。那些靠诡计取胜的人永远都会背着道德污点。即便现在,形容一个人“毫无心计”(without guile)仍是赞美之词。这样的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不会在话里暗藏机锋。又或者,当一个人在某种人格或思想的诱惑下失掉了正常的镇定和理性时,我们会说这个倒霉鬼“丢了魂”(beguiled)。类似的词还有“wiles”,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用这个词来形容“控制一切他所能控制的人”。《牛津词典》对“wiles”的定义传递出令人讨厌的意味:“阴险的、狡猾的、骗人的诡计;神神秘秘的、偷偷摸摸的、鬼鬼祟祟的伎俩;谋略,计策。之前偶尔也有更广泛的意义:一场骗局、一则谎言、一个妄想。”
弗龙蒂努斯所说的谋略,包含了欺骗、突袭、谋划、迷惑以及一般的诡计。谋略一直被定义为“为智取或奇袭敌人而设计的花招或把戏”。莎士比亚戏剧里不乏这类例子。其中,求助于谋略是一种通过突袭敌人获取不公平优势的不太光彩的手段。疯了的李尔王就曾提出“一个妙计”,“将毡呢钉在一队马儿的蹄上”,悄悄接近敌人,但没人把这当回事。对磊落无欺的崇尚在《亨利五世》中表现得最为清晰,国王夸耀自己的军队大捷并非“出奇制胜”,靠的是“明枪交战、实力相拼”。
同样,“plot”这个词也在十七世纪被赋予了负面含义。一起著名事件将它与危险的闹剧或是恶毒的阴谋联系了起来。1605年11月5日,一伙天主教反叛者企图在詹姆斯一世国王驾临下议院时制造火药爆炸,但最终失败,这起事件被称为“火药阴谋”。从此之后,“plot”便被用来指背叛和阴谋,也就是那种由少数人秘密酝酿、旨在颠覆既有秩序的邪恶计划。殊不知,“plot”和“plan”有着相近的词源。二者最初都是指一片平地,之后是指一块地或一幢建筑的平面图,再之后是指一幢建筑的施工图纸,最后才用来指完成某件事需要采取的一整套措施。这样,一个计划就成了为实现一个目标而制定的详细方案。军队有自己的“攻击计划”或“战役计划”,这些提法已经脱离了它们的字面意思,通常象征着准备随时随地发起进攻或执行一项艰巨任务。当事情进展顺利时,它们就是在“按计划”进行。总之,在充分考虑该如何完成某项艰巨或复杂任务后,一个计划比一个合理方法的含义要丰富得多。“plot”所指的意思差不多,但不那么光彩。在约翰逊博士的1755年版词典中,可以发现这两个词的细微差别。“plan”的意思是“scheme”(计划),“plot”也表示“scheme”,但同时有“阴谋、花招、诡计”的意思。
说到狡诈、诡计、欺骗和花招的时候,人们总会有双重评判标准。如果用它们来对付自己的人民,一般是要受到严厉谴责的,因为你了解他们,他们也很可能信任你,所以骗他们更容易;但如果用这些手段来对付敌人,则可以接受,甚至会因为用计巧妙而得到赞扬。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越紧密,靠欺骗手段从这种关系中获利就越容易;人际关系越弱,行骗就越困难。无论哪种情况,其对诡计的依赖都受到收益递减法则的制约。你一旦有了好名声,别人就会特别提防你耍心眼。所以,当你的对手消息足够灵通时,你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监视,耍心眼很容易被发觉。这些原因使欺诈手段只有在小范围内和对个人使用时,效果才最明显。欺骗政府和军队是可能的,但这往往是一场赌博,也许只能获得暂时和有限的优势。一旦和拥有复杂组织的庞大军队发生战争,诡计所能发挥的作用将会非常有限。到那时,还得靠实力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