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2019年我国工业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

一、面临的机遇

(一)我国将成为碳减排的引领者

2019年1月,国际能源署(IEA)发布《世界能源展望2018》,报告分析了全球能源市场及技术发展最新数据和能源行业根本发展问题,展望了全球到2040年的能源发展前景。报告提出,中国将会成为全球碳减排领域的引领者,到2040年,全球电力需求增长的五分之一将来自于中国。国际能源署首席能源分析师劳拉•科奇指出:“碳减排方面,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引领者,在风电、光伏、电动汽车、低碳技术发展等方面均走在世界前列,但仍需要探讨如何进一步加快中国低碳化发展步伐、实现低碳化技术普及应用。”同时,亦需要重点关注如何进一步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以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

(二)绿色消费可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周宏春研究员在《中国经济时报》撰文指出,绿色消费可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加快推进和引领绿色消费,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把握好发展绿色消费的战略机遇期;二是大力推进绿色消费;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四是着力推进清洁供热产业发展;五是解决新业态中出现的新问题;六是处理好发展和环保的关系。继续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持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推动居民消费增长,实现绿色消费可持续发展。

(三)绿色发展正在改变中国

社科院城环所所长潘家华在《人民日报》撰文提出绿色发展改变中国。绿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标志。我国的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方式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不竭动力,为开创全球绿色发展新格局提供了重要牵引力。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看,人类社会依赖自然界延续发展。然而,自从进入工业化时代,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损害,同时人类也遭到自然界的报复,面对我国生态逐步恶化的严峻局面,中央日前出台“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全面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经过努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正在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我国奉行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参与和引导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二、面对的挑战

(一)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反弹的可能性在增加

一方面,工业能源消费增速继续保持近年来的较高水平。2018年以来,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我国工业能源消费呈现“前高后低”走势,但其增速一直处于近年来的较高水平(7%以上),高于工业增加值增速。进入2019年,工业产能的总体利用率有望进一步回升,工业能源消费增速可能一直保持高位运行。另一方面,高能耗行业利润大幅反弹,将带动生产进一步回暖。2018年1—10月,工业新增利润主要来源于钢铁、石油、建材、化工等能耗行业,钢铁行业利润增长63.7%,石油开采行业增长3.7倍,石油加工行业增长25.2%,建材行业增长45.9%,化工行业增长22.1%。5个行业合计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的贡献率为75.7%。总的来看,2019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反弹的可能性在增大而不是减小。

(二)区域节能减排形势更加复杂

与“十三五”前两年的情况相比,中部地区省份的能源消费明显加快。2018年1—10月,在用电量增速超过全国平均值的13个省份中,中部地区占4个(中部地区仅包括6省),西部地区占8个。西部地区多数省份的工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2018年以来,随着市场供求关系好转,西部地区高耗能行业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受到行业利润大幅反弹的刺激,这种态势有望延续到2019年。同时,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又新开工和投产了大批重大工程和项目。《交通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显示,2018年我国的铁路重点推进项目共22项,共修建8203公里,总投资近7000亿元,多数项目将在中西部地区开展建设;仅新疆自治区2018年在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又实施了一批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700亿元以上,实现新开工项目115个。一大批重大工程和高耗能项目的开工建设和投产,必将拉动钢铁、有色、建材等“两高”行业快速增长,西部地区节能减排压力将继续加大。

(三)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进入深水区

随着工信部办公厅公布第三批绿色制造示范名单,“十三五”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任务时间过半、任务完成量也过半,但未来的工作将进入深水区。首先,在绿色设计企业、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示范企业等创建过程中,完成开发推广万种绿色产品的任务难度很大,其他任务基本可以在2019年完成。其次,绿色制造的标准体系建设跟不上需求,除了绿色工厂的国家标准已经正式公布并实施外,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和绿色产品标准的缺口仍然很大,在地方、行业深入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严重缺乏支撑。再次,产品全生命周期理念是支撑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核心,新理念在工业领域全面推广还有待时日,同时,开展生命周期评价的工业基础数据库建设、适用的软件工具开发还有待加强。

(四)环境治理措施强化的同时更需细化

随着《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全面实施,大气环境治理强化措施陆续出台,其中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错峰生产工作最为引人注目。为做好冬季采暖期空气质量的保障工作,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2+26”城市及汾渭平原地区在2018—2019年将继续组织实施重点行业企业错峰生产工作,在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的同时,仍然面临一些制约因素。一是目标任务制定的准确性、科学性仍然有待提升,各个行业、不同规模企业其错峰生产带来的减排贡献度到底如何,还应进一步科学评估;二是保障民生需求应是前提条件,特别是原料药行业,部分药品生产周期长、季节选择性强,采暖季实施停产可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三是被广泛质疑的“一刀切”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环保“优胜劣汰”,目前实施行业错峰生产主要依据产能情况,尚未根据排污水平优劣进行细分和差别化对待,排污少的优质产能与劣质产能实行相同的限停产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