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现代化工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70年也是我国工业从无到有、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的70年。如今,我国已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工业增加值从1952年的120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0多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约971倍。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制造业大国,这标志着自十九世纪中叶以来,经过一个半世纪以后我国重新取得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工业的发展,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开启了制造强国建设的伟大征程。随着制造强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产业根基不断夯实,推动工业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成为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对提升我国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近两年,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攻坚克难、创新进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向纵深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任务成效明显,工业经济运行始终保持在合理区间,体现了“稳”中缓增态势的进一步巩固,呈现质量效益同步提升趋势。动车组、人工智能、大飞机、集成电路、新材料等重点工业制造领域成绩斐然,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5G商用牌照正式发放,产业链逐步成熟,为加快工业向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产业创新与治理已步入从跟跑为主转向跟跑、并跑和领跑并存的新阶段。

二十一世纪的第三个十年即将开启,虽然国际经贸形势依然错综复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多,但全球经济新一轮复苏和增长力量正在酝酿,倡导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的正反两方面力量积聚涌动。我国经济在此背景下将依然保持中高速发展态势,增长新动能正在形成。与此同时,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与问题亦日渐显现。为此,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研判。

从国际形势看,全球宏观经济呈现弱复苏态势,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市场经济体均在寻找新的增长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续存的长期性问题还未得到根本性解决,稳定增长的基础仍然未见稳固。需要警惕近两年世界经济超预期增长的可持续性后劲不足、发达国家政策调整的负溢出效应、全球结构性改革效率不及预期及国际金融市场风险集聚等问题。同时,国际间贸易摩擦急剧升级、“逆全球化”思潮和单边保护主义持续发展并发挥作用,我国遭遇的阻截甚至遏制愈发明显,为我国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笼罩上了不确定性的阴霾。

从国内形势看,我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长方式转为投资与消费双驱动、出口与进口双支撑,结构调整、优化升级进程加快,新旧动能加速转换,提质增效的阶段性变化特征日渐显现。与此同时,我国也面临着终端需求增长动力放缓,仍未根本性扭转脱虚向实的态势等问题。工业发展方面,结构性供需失衡加剧,供给体系质量与消费升级需求错位,工业领域民间投资吸引力和活力仍显不足,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融合渗透力不足,升级改造效应难以充分释放等问题续存或显现。

从宏观政策看,政策改革与宏观治理持续优化工业发展环境。近年来,国家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切实减轻实体经济企业负担,技术改造、兼并重组、质量品牌、绿色转型、示范基地促进产业链整体升级,网络环境治理护航数字经济大发展,脱贫攻坚力度持续加大,军民两用结合扶持政策加快,推动融合由初步向深度融合转变。

从创新趋势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行深致远。这一轮技术产业革命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领域重大颠覆性创新技术为主导力量,以技术加速创新与渗透融合为突出特征,带动了以绿色、智能、融合为主要形态的群体性重大技术变革。多种创新的联合推动下,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延伸拓展,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层出不穷,围绕工业互联网平台的竞争日趋加剧,需把握变革趋势和时间机遇,努力构筑先发优势高地,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至高点。

从应用空间看,科技实力整体提升、数字经济加速发展、融合领域的拓展、消费水平的迅速升级为传统产业效率升级和结构优化提供了新动力,也为新兴产业孕育厚植了沃土创造了新空间。我国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坚实的制造基础,同时具备吸纳新技术、新业态和新产品的广阔需求空间。要充分发挥我国工业既有利好条件,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

2019年及2020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关键之年,是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开启之年,是收官总结“十三五”时期成绩和经验、谋划“十四五”时期的转承之年,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三大攻坚战的决胜之年,要抓住发展机遇,着眼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增强产业基础再造能力和提升产业链水平,继续加快推进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进一步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和问题,推动工业加快实现提质增效、结构优化、发展方式转变、新旧动能加速转换。为此,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着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强化重点核心技术突破,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降低对外依赖度。着力加强自主创新与原始创新能力,突破战略性、前瞻性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以高端装备、短板装备和智能装备为切入点,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继续实施“核高基”、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大飞机、“两机”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逐步攻克工业软件领域的“软短板”,开展实施智能制造与机器人等科技创新重大项目。

二是扎实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密切跟踪国际科技、产业发展的较新变化,超前谋划、部署、行动,统筹科技研发及产业化、标准制定和应用示范,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一批有代表性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和龙头企业。优化升级传统产业,促进全产业链整体跃升,保障供应链安全,大力发展安全可控相关产业。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速融合,促进制造与服务协同发展,充分激发和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切实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水平。大力推进智能制造,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大力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培育智能制造生态体系。把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培育重要先进制造业集群结合起来,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三是着重优化市场营商环境。切实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强化产业创新和治理能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涉企收费目录清单管理,较大限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企业税费负担。强化财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实行有利于工业转型升级的财政税收政策,建立和完善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的长效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建设多层次制造业人才队伍,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企业家人才、各行业各领域技术创新的专家型人才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大军,由“人口红利”转为“工程师红利”。开拓新一轮制造业对外开放新格局,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紧跟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等区域性自贸区协议,深化“中国制造”国际对接合作,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推进重点产业领域国际化布局。

赛迪智库研究编撰的《2018—2019年中国工业发展蓝皮书》,从工业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亟待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重大问题出发,系统分析了2018年我国工业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工业技术创新、两化融合、智能制造、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对重点行业企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系统阐述,总结了全球主要发达国家与部分区域的工业转型经验和创新发展经验,在系统分析内外部发展新形势的基础上对2019年工业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并就我国工业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的有效路径进行深入探讨。全书分为综合篇、行业篇、企业篇、产业篇、国际篇共5个部分。

综合篇,对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工业发展质量走势、产业结构调整、工业技术创新、两化融合、智能制造、工业节能减排等领域在2018年取得的进展与成就进行阐述分析,并展望了2019年将面临的形势及趋势。

行业篇,对原材料工业、消费品工业、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产业、智能制造产业、互联网产业、大数据产业、人工智能产业、安全产业等产业领域在2018年的发展概况、重点政策、细分行业发展情况、区域发展情况、重点企业发展情况等方面进行阐述分析,并展望了2019年各产业的发展趋势。

企业篇,以中小企业为主要着眼点,分析阐述了2018年企业发展的状况、存在的问题与重点政策,对2019年企业面临的形势和趋势进行了展望。

产业篇,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对2018年发展的情况、存在的问题与重点政策进行分析阐述,对2019年产业面临的形势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国际篇,从全球视角出发,对世界工业发展的总体现状、2018年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工业发展动态进行分析阐述,并展望了2019年世界工业发展的趋势。

2019年及2020年都将是我国工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年。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应深入研判国内外发展形势,紧抓战略机遇期,遵循产业发展内在规律,正视问题化解矛盾,正确处理好稳与进、供与需、新与旧、内与外、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将工业和信息化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做到“两个维护”、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信我们有能力有条件战胜任何艰难险阻、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新华章一定会越谱越壮阔,中国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宏伟目标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