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

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奠基人潘懋元先生曾指出,大学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基地,是人类知识传承和创新的摇篮。以大学教师和研究生为典型代表的科研工作者应该以学术研究为根本,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传承文化,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提升学术,在致力于社会服务的过程中推进创新。大学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是以探究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真理为根本目的的学术组织和科学团体,可以说,学术是大学的根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大学职能的演进发展就是大学学术潜能与日益丰富的社会需要相互作用的结果”张俊宗.学术与大学的逻辑构成 [J].高等教育研究,2004,25(1):6-11.,学术贯穿于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社会活动的全过程。大学学术的功能不仅仅在于满足学者个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更重要的在于提升人类整体的思辨省悟能力和探知世界的水平。特别是随着18世纪中叶西方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浪潮席卷全球,科学研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系日益密切,以至于成为社会生产的“第一生产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学术研究水平、科技发展状况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根本标志,一个民族群体智慧的基本象征。在我国当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发展阶段,学术亦被视作科学技术发展的催化剂和推动器,学术的发展与经济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科学研究日益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核心动力和力量源泉。同时,学术的发展也与全民族整体文化素质和智力水平的提升密切相关,学术的发展还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以及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的顺利实施,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对于高校而言,其学术水准业已成为衡量一所大学学术声望和社会地位的基本标志,也是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

从事科学研究这项事业需要以诚实守信作为根本基础。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科学诞生的那一天开始,人们就一直把探求科学真理、揭示世界的客观规律作为科学研究的终极目标。在科学发展史上,以求真求实为核心的科学精神是推动科学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并引领着人类文明进步的时代潮流。在学术探索的生涯中,科研工作者理应恪守学术诚信,遵守学术道德与规范,把追求真理作为科学研究活动的根本价值观。但是在全球范围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科研领域出现了许多违背学术道德的重大案例,如美国爆料的“萨默林事件”、韩国出现的“黄禹锡事件”以及中国曝光的“汉芯事件”等。这些科学丑闻事件的爆发,让全球科学界面临着“科学是否还可以被信赖”“科学家是否是诚实的”等质疑。学术不端问题开始受到社会各界人士从未有过的广泛而密切的关注。“那些众所周知的典型学术不端行为,正在不知不觉中对学术声誉造成损害,破坏了人们对学术界的信任,而这种信任是任何其他东西都不可能取代的。”唐纳德·肯尼迪.学术责任 [M].阎凤桥,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26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与科技的进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跨越式的大发展,学术研究也可以说是硕果累累,成绩斐然。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令人困惑的问题。在我国社会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由于受到一些“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弄虚作假”的社会不良风气和“以经济利益为第一”的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加之我国学术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相对滞后,高校学术管理和学术教育功能缺位,科研工作者队伍中出现了学术价值观扭曲和科学精神泯灭的情况,由此导致部分科研工作者身上出现了一些学术不端行为。这类现象已经发展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不仅牵扯到普通学者和科研人员,甚至连极少数知名教授、两院院士都陷入其中。学术研究中的诚信问题已经引起我国学术界各层人士的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同时,正是由于学术之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学术不端问题已经由过去学术界内部单纯的团体性问题演变成了一个严肃的公共性议题,并引起了政府部门和整个社会的普遍关注。

进入21世纪以来,高校学术诚信建设受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教育部最早于2002年2月率先出台了《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第一次从政府层面提出了“端正学术风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问题,并明确指出“当前在学术研究工作中存在着不容忽视、某些方面还比较严重的学术风气不正、学术道德失范的问题”。2006年5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着力建章立制,力图通过在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建立和完善人员聘任制度和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学术监督和制约机制,建立学术道德奖励和惩处制度等方面强化高校学术诚信的制度建设。2009年3月,教育部发出了《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第一次明确界定了七种学术不端行为,明确了高等学校对本校有关机构或者个人的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负有直接责任,对学术不端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学术不道德行为实行“零容忍”,并要求高校建立健全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工作机构,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加强惩处行为的权威性、科学性。为坚决反对不良学风,有效遏制学术不端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和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教育部于2011年12月发出了《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开展高校学风建设专项教育和学术诚信治理行动,探索通过把教育和治理相结合,坚持教育引导、制度规范、监督约束、查处警示,建立并完善弘扬优良学风的长效机制。为维护高校科学研究秩序,营造良好科研氛围,增强高校科研能力,促进教育科技事业科学发展、健康发展,教育部于2012年12月发出了《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科研行为的意见》,进一步要求高校科研人员“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不得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危害人体健康、违反伦理道德等方面的研究。不得抄袭、剽窃、侵占他人研究成果,伪造、篡改科研数据文献”。2016年6月,教育部制定了规范高校开展预防和惩治学术不端的部门规章——《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21世纪以来,我国政府各主管部门和科研资助机构相继发布了若干加强学术科研界学术诚信建设的文件和部门规章。

高校作为传播知识、培养人才以及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亦被看作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和人类道德的标杆。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科研工作者保持了优良的学术风范,坚持诚实守信、求真务实、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有力地推动了国家科学事业的进步,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为全社会塑造了道德高尚、淡泊名利,为追求真理而无私奉献的光辉典范。但是,在看到高校学术科研工作者优良作风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在高校学术界也刮起学术浮躁之风,学术不端现象大量滋长,这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在不断侵蚀科学的纯洁肌体,并对科学的健康良性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刘延东.在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 [N].光明日报,2010-04-09(1).学风是世风、民风的先导,浮躁的学术风气不仅会破坏学者在大众中的道德标杆形象和科学研究的纯洁性,带坏正在高校学习成长的青年学子,严重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科学事业的发展,而且会败坏社会风气,加重全社会的诚信危机,阻碍民族整体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因此,加强高校学术诚信建设和治理,倡导和树立艰苦朴素、诚实守信的学术作风,对学术共同体、高等学校乃至整个国家和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学术诚信道德需要得到重塑,学术不端现象需要进行治理。本书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和现实需求下,通过系统的理论研究与实证调研,研究学术诚信的基本内涵、学术不端的表现形式和危害,并对学术不端影响因素展开理论归因和实证分析,力图为学术不端治理提供系统性的对策与政策建议,以期为净化我国学术风气、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研究氛围做出贡献。本书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可以为相关部门参与学术诚信建设和治理提供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