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经济学家对话全球经济:CCER-NBER十五次经济学年会实录
- 卢锋
- 1112字
- 2020-07-09 16:12:54
中国的货币政策
易纲
易纲教授首先介绍了中国宏观经济的情况。从货币供应量上看,M2 的增长率从1996年至1999年一直在下降,而M0和M1的增长率则基本持平。从物价指数方面看,消费价格指数和零售物价指数在过去3年中递减得非常大,从1997年10月零售物价指数开始下降以来,至今已有20个月;消费物价指数则已经持续下降15个月。通货紧缩的压力加大是不争的事实。由于国家发行了1000亿国债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1998年年底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大大增加,但是到1999年逐渐回落,可以看出刺激经济增长的这1000亿投资并没有带动私人投资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率从1996年至今几乎一直在下降,到1999年5月这一增长率已经只有5%。已签约的外国直接投资在1992至1995年增长得非常快,到1996年开始回落,1992至1996年签约的外资与实际到位的外资有很大落差,而1997与1998年实际到位的外资与已签约的外资基本相当,这是因为在1996年前作为外方投资的公司往往是香港、台湾等地的小公司,而1996年后大都是一些大公司来华投资,因此承诺了后执行得较好。
接着,易纲教授介绍了中国人民银行采取的一些宏观经济政策:第一,央行在过去3年7次降息,考虑到通货紧缩的压力,真实利率不断上扬,降息减少了企业的负担,这7次降息是很有必要的。第二,央行把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3%调到8%,存款准备金改革有极大的释放货币的作用。第三,央行允许商业银行对中小型企业浮动贷款利率,以鼓励商业银行向中小型企业贷款。第四,配合政府支出,减少挤出效应,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购买了1000亿国债用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第五,推出消费信贷、抵押信贷及汽车贷款等来促进消费和投资。
易纲教授谈了中国面临的一些问题。最大的问题是通货紧缩,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针对美国三十年代的通货紧缩提出的观点是中央银行要加强商业银行的资金流动能力来阻止储户恐慌的发生,中国央行也已经考虑了这一点,并在1998年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中国的情况当然有所不同。易纲教授认为,问题主要在微观机制上。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进行了近20年,但收效甚微;在通货紧缩的压力下,中国有真正的压力来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另一个问题是中国是否处在流动性陷阱中。有人认为积极的货币政策并未导致经济迅速出现回升,中国已经落入流动性陷阱中。易纲教授认为,在过去,中国是一种短缺经济,中央银行不难通过发行货币来刺激经济,央行只需放松银根,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使用贷款计划刺激,经济就能起来。而现在,很难像过去一样放松银根,因为1995年后为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相继实施,对商业银行的行为进行了规范,使其必须为自己的贷款负责,在商业银行变得惜贷时,央行很难增加其基础货币的发行。因此,在现在的经济形势下怎样放松银根是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