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中国的保险业准备好了吗?

孙祁祥

北京大学的孙祁祥教授作了题为“加入WTO,中国的保险业准备好了吗?”的报告。她的报告主要分四部分:一是加入WTO对中国保险业的具体含义;二是对过去20年保险业发展的回顾;三是中国保险业面临的挑战;四是一些政策建议。

在第一部分,孙教授指出,加入WTO意味着要求有更透明、更公平的保险审批程序,意味着逐渐消除外资保险公司开展业务的地区限制以及服务种类限制,外企可以进入医疗保险和养老金业务。同时,再保险业务也将马上向外企开放(但有所限制),外资经纪公司也将被允许逐渐开展业务。对于中外合资保险公司,在人寿保险业外企的资金不超过50%,在非人寿保险业不超过51%。在一段时间内,非人寿保险公司的子公司将允许100%外资,总而言之,内资企业将在WTO的规则下与外资企业竞争,竞争将会更加激烈。但是WTO对内资企业的冲击效应并不会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强。从1995年起,亚洲有22个国家和地区加入WTO,但没有一个国家的保险业因此而崩溃。而且,保险产品与一般的工业产品不同,它与文化、习惯、法律都密切相关,国内企业在这方面有优势。另外,中国的保险业市场虽潜力很大,但还很不成熟,大部分外企进入后会采取谨慎和保守的策略。

在第二部分,孙教授认为中国的保险业近20年发展十分迅速。从数据看,中国的保险金额已从1980年的46亿发展到了1999年的1393亿人民币,公司由1980年的1家发展到现在的27家(12家人寿业、12家非人寿业、3家综合保险公司),资产到1999年已达2545亿,债务达2367亿,职工数达17184人,而且建立了3个经纪公司、9家专业代理、58000家集团公司。法律也从无到了有,1995起每年颁布一项法律,基本框架已经搭起。同时,孙教授比较了中国和世界其他一些国家的保险业发展情况。在1998年88个被调查的国家中,中国的保险金额列第17位,只有美国的近1/50,只占世界市场份额的0.66%,而且1997、1998的真实增长率低于印度,为6.6%;而人均保险金额,中国列在了第78位。中国保险企业还很少,集中度很高,最大企业的市场份额,中国为70%,而美国这一比例只有5%,日本只有20%。从中可以看到,中国的保险业还很不成熟。在1992年,中国政府在上海搞试点开放保险业,到现在已有8个国家的13家外企在中国设立了20家分支机构,在一定区域内开展外国居民的人寿保险业务。他们已拥有44亿资产和18亿的保额。以后的竞争将很激烈,但保险业的开放对提高国内的保险业很有帮助,它首先打破了垄断,其次带来了新的管理经验和方式,最后是给国内企业施加了竞争压力。

在第三部分,孙教授提出了保险业的四大挑战:首先是农业社会的传统文化和计划经济都造成了人们的保险意识薄弱;其次是人才短缺;再次是融资能力差,内部管理水平低,利润低,偿债能力差;最后是国内金融机构的竞争,其他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证券公司,拿走了居民财富的大部分,留给保险业的资金量比例很小。

最后,孙教授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她认为保险业需要改革,但并非是因为要加入WTO才改革。具体的建议有:公司制改革,注重密集型发展模式,加强管理,注意培养和保护企业,加强监管,建立与国际相适应的市场环境,提高消费者的保险意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