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经济学家对话全球经济:CCER-NBER十五次经济学年会实录
- 卢锋
- 1125字
- 2020-07-09 16:12:56
通货紧缩影响的历史透视
迈克尔·博尔多(Michael Bordo)
博尔多教授通过回顾分析历史案例和数据,对通货紧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通货紧缩的经济影响和作用提出了新的解释。下面是其发言的主要内容。
一谈到通货紧缩,人们往往把它与经济萧条联系起来,从而对它产生恐惧。但是从历史上看,上述两方面情况并不存在必然联系。通货紧缩时确实发生了萧条,即价格与产出同时剧烈下跌的危机局面,然而更多情形是,通货紧缩是由生产能力膨胀推动的,因而仅仅伴随着轻微的经济衰退。经济学家对最优通货膨胀率也莫衷一是。比如弗里克曼的最优货币数量论支持温和的通货紧缩,他认为最优的通货膨胀率应等于名义利率的相反数,因而小于零。Akerlof等人则认为由于存在名义工资刚性,最优通货膨胀率应大于零。在二战前,价格下降是比较常见的情形。此后价格下降发生频率越来越低,现在则似乎有变多的趋向。
30个国家、200年的数据统计表明,通货紧缩发生频率如下:在1801—1879年是41%,1880—1913年是37%,1914—1949年是32%,1950—1969年是11%,1970—1989年是1%,1990—2000年是4%。1914年以前的通货紧缩往往伴随着经济增长,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通货紧缩往往伴以经济衰退。似乎可以根据与产出的关系,把通货紧缩分为好的通货紧缩和坏的通货紧缩。好的通货紧缩如1873—1896年、1921—1929年,与产出的迅速增长并存。坏的通货紧缩如1837—1843年、1919—1921年、1937—1938年和1948—1949年,与衰退同时发生。1929—1933年的大萧条是最为严重的坏的通货紧缩,在许多国家都发生了价格和产出的剧烈下降。
伴随总供给增长超过总需求增长的通货紧缩,通常是好的通货紧缩;相反,伴随总需求增长超过总供给增长的通货紧缩,通常是坏的通货紧缩;还有第三种可能——通货紧缩是中性的,对产出没有什么影响。对历史数据的分析表明,两个因素对区分通货紧缩好坏类型至为关键:货币存量与产出比率和是否发生银行危机。发生银行危机会大大增加坏的通货紧缩发生的概率。计量结果表明,银行危机会使好的通货紧缩发生的概率由93%下降到38%,而使坏的通货紧缩发生的概率由7%上升为62%。
历史经验表明,适当的货币政策框架应针对通货膨胀环境即通货膨胀区来设计选择。中央银行应根据通货膨胀的程度来确定所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当高通货膨胀发生时,应通过货币总量控制、恢复财政收支平衡并重建可信的承诺机制来克服。处在中等通货膨胀时,由于不稳定的货币流通速度,短期利率目标和较高的利率水平是合适政策工具。在通货紧缩很严重时,大萧条的教训要求猛烈扩张货币总量,并通过财政手段处理银行危机。
总之,通货紧缩并不必然是坏的,历史上的通货紧缩较多情况下属于好的通货紧缩或中性的。中国目前经历的通货紧缩在一战前世界经济中比较常见,因为现在的通胀环境与20世纪60—90年代不同,而与更遥远的年代情形相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