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尤其是在国家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环境下,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面临着突出的问题和矛盾。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思路都需要转变,尤其是要转变对人的管理,实现依法、有效的管理。同时,由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他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合法权益是否被侵犯,越来越多地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一定程度上劳资纠纷和矛盾也在加大。这一方面要求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另一方面则需要正确理解和适用法律,以解决实际问题,化解纠纷和矛盾。

一部成文法被制定出来后,最重要的是运用。我国自1995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劳动法》,2008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劳动合同法》,加之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可以说在劳动法领域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但是在法律的具体适用过程中,还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进而导致司法裁判的不统一。这就需要统一司法裁判标准,而这也是国家推行案例指导制度的初衷。

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非逻辑,而案例就是鲜活的法律。每一个劳动争议案例都是一次对法律条文的具体运用,都是裁判者结合具体的案情给出的一个相对合理的答案,并用来说服双方当事人,希望求得相对公正的结果。因此,在推进法治化的进程中,案例的作用日益凸显,在实践中法律条文和案例的互补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律师是法律的具体实践者之一,对具体的案例会更敏感。律师们在操作案件之前,往往通过检索相关的案例和裁判规则来预测未来的裁判结果,从而便于当事人作最佳的选择。参与本书编撰工作的律师们有在上海市松江区行政服务中心长达六年的值班经验,解答了数以万计的劳动纠纷和企业管理方面的问题,代理了上千件劳动纠纷案件,在实务操作方面经验非常丰富。

实践中,劳动纠纷的案例不计其数,劳动争议的相关问题也非常烦琐。本书并不追求面面俱到地解决所有问题,而只选择问题较多、争议较大、实践中经常发生的案例进行讨论。具体来说,本书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选择讨论的问题具有典型性和疑难性。本书并不是对法条的简单堆砌或阐释,也不回避劳动争议中的疑难和复杂问题,而是选择在裁判实践中经常产生的、具有一定疑难性的问题进行探讨。

第二,案例的范围和来源广泛。本书在案例的选择上具有严格的标准,优先选择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案件,其次选择高院或中院的案件。此外,选择裁判和说理非常充分的案件,以利于了解法官的裁判思路,分析其裁判观点。

第三,案例具有真实性。本书主要选择裁判文书网上公布的真实案例进行讨论,除非特殊情况,一般不改编案例。其中有些经典案例就是参与本书编撰工作的律师们亲自操作的,他们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更透彻、更详细、更深入。

第四,可操作性强。本书的编委会成员拥有具体操作劳动纠纷案件的经历,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确保本书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作用。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大量资料,尤其是一些法官的经典判决书,给了我们非常多的启发。另外,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事非经过不知难。虽然我们时时保持一种饱满的热情,以认真、积极的态度写作,并进行了多次的集体讨论和修改,但本书仍然难免存在疏漏,希望广大读者朋友不吝赐教。

潘峰 郭合普
2017年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