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立场表达的途径

像汉语和英语这样的语言,其立场范畴不像情态范畴、时体范畴那样有其独立的语法范畴表现。所以,从语言层面来说,该范畴更多是通过词汇或特定的结构表现出来的。正因此,Hunston and Sinclair(2000)认为从语言学角度看,立场范畴的研究涉及的是语言的局部语法(a local grammar)而不是一般的整体语法(a general grammar)[1]。在交际互动中,立场表达的途径除了涉及词汇、句法-形态、韵律这些语言层面(verbal)的手段外,还有非语言层面(nonverbal)的手段。下面我们将分别介绍。

2.1 词汇-语法手段

关于“立场表达”这一课题,学者们研究的最多且最重要的内容是,不同语言、不同社区的人群在交际中使用怎样的语言手段来表达立场意义。Labov(1972)在调查黑人美式英语时,将“评价”(evaluation)范畴的语言表现形式归纳为三类:1)强调成分,如:表情感的语音成分、量化词、重复、习语性话语;2)比较成分,如:否定成分、情态词、疑问成分、最高级、比较级;3)关联成分,如:进行时态、定语修饰性成分。

Stubbs(1986)主要讨论语言使用中人们如何表达个人信念,采取何种立场,怎样表达赞同或反对以及个人和社会的忠诚、契约和承诺,或者使言者如何利用语言手段来疏离某种视角或观点以及如何保持立场中立。Stubbs将此叫作视角(point of view)研究。在文中,作者基于言语行为理论,将交际者表达立场视角的语言手段从词汇-语法-语用义的互动角度做了如下较为全面的概括:

1)表达命题信息来源的词汇形式,如各类传信标记;

2)可以限制承诺的短语,如if I can、whatever that means等;

3)通过施为句外显表达立场,如施为动词的使用;

4)对感知动词一般或进行体的选用;

5)一些动词的情态意义;

6)逻辑连接词,如but、if等;

7)过去时的选用表示疏远;

8)参照将来时态;

9)附加疑问形式等。

Biber and Finegan(1989)列举了十二类立场标记(stance markers),主要是用于表达对命题信息内容的态度、感情、判断和承诺的词汇或语法形式。它们分别是:情感标记,表确定性的副词、动词、形容词,传疑的副词、动词、形容词,模糊语,表强调的成分和表可能性的、表必然性的、表预测的情态词。

Ochs and Schiefflin(1989)从人类语言学家的视野来探索情感立场,主要是看立场表达在语言的语法和话语结构上是如何表现的,不同的语言和语言团体有哪些规约的表现形式。作者认为情感立场的表达关涉语言的各个层面,因此词汇、语法、语音、话语等各层面都有所涉及。通过研究不同的语言(英语、日语、意大利语、法语、俄语、泰语、夏威夷语、萨摩亚语、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的语言等),作者发现下述这些语言手段都可以用于表达不同的情感立场:1)人称代词,如夏威夷语的ku’u‘my’(我的)表达亲密之情;2)限定词,如萨摩亚语的si‘the dear’(单数)、nai‘the dear’(复数),表同情的情感;3)语气,如英语的if only表达说话人正面积极态度;4)时体,如英语的正在进行体-ing用于情感状态的描述,有栩栩如生之义(I am missing you terribly.);5)语态,如英语和汉语的被动态有遭受和不如意之义;6)格标,如西班牙和意大利语的与格(dative)的使用表示加强交际双方的参与度(intensify involvement);7)性/数/有生性,如俄语和波兰语,若将复数的屈折形态用于指称单数,则表示强调;8)助词/附缀,如日语和汉语的句末助词有表情功能;9)重复叠用,语言形式重叠表示主观大量;10)词汇语序;11)话语结构,如语码转换。详细的例子分析请参看Ochs and Schiefflin(1989:12-14)。

2.2 韵律手段

早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或更早,语调问题一直是语音研究的核心问题。有关说话人不同情感、态度的规约化表达和语调韵律特点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广受学者重视,出现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如:Bolinger(1948、1978、1982、1986、1989);Cruttendon(1981);Crystal(1969);Halliday(1975);Liberman and Sag(1974)等。

近二十年来随着互动语言学的迅速兴起和发展,语音和韵律在互动视角下的研究日益丰富(参看Couper-Kuhlen and Selting,1996;Couper-Kuhlen and Ford,2004;Barth-Weingarten et al.,2010;Local,1996;Local and Walker,2008;Selting,2010等)。这些研究者都意识到,语言立场、情感、态度的研究不能仅仅是独立地考察不同类型立场的语音韵律表现,而是要将研究的视野放到交际互动(话轮的设计、会话序列的构建等)中来看语音韵律因素的作用。比如,Ogden(2006)在讨论日常会话中表赞成和反对(agreeing and disagreeing)类的回应性评价(responsive assessments)时,发现两类不同语义类型的评价所表现出的各异的语音特征与会话序列的位置密切相关。

除了2.1总结的语言层面的情感立场表达手段,Ochs and Schiefflin(1989)还总结了一些用于表达不同类型情感立场意义的语音韵律手段。比如,元音拖长可以增强情感的表达(卢旺达语);喉塞音可以用作情感的增强手段(萨摩亚语)等。

立场表达的韵律手段的研究,相比语言学的词汇-语法手段的研究要薄弱一些。立场表达是在真实的语言使用中体现的,以往对立场表达在日常交际中的语音韵律表现的研究并不充分,也不深入,这是今后研究需要加强的领域。

2.3 非语言手段

立场表达的非语言手段主要是指交际双方在互动过程中呈现的身姿(posture)、手势(gesture)、 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 眼神(gaze)以及头部动作(head movements)等。这些在交际中可视的线索也可以帮助互动双方对立场意义的解读。

根据Ochs and Schiefflin(1989)的介绍,在婴幼儿交际发展中,6个月大就能够根据自己身边熟悉人的面部表情来判断对新事物和情景的正负情感立场(比如安全、危险)。这是儿童语言认知发展的一种社会参照(social referencing)过程。儿童在前语言阶段都能通过面部表情来获取情感立场信息,那么掌握母语的人就更能通过这些非语言的手段来获取情感立场信息了。

会话分析学派对“评价”的研究很深入,有很多学者将这些非语言的手段作为研究对象,来考察眼神、面部表情、手势等是如何配合语言在会话互动中表达不同的评价立场的。这方面的重要成果有:Heath(1988、1989)、M.H.Goodwin and C.Goodwin(2000)、Ekman and Friesen(1975/2003)以及Ruusuvuori and Perkyl(2009)等。

2.4 小结

在言语交际中,人类的情感、态度和立场的表达涉及语言的各个层面(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话语结构等)以及非语言层面的现象(nonverbal phenomena)等(参看Irvine,1982)。总的来说,语言层面的手段主要涉及一些主观性范畴,这些主观性范畴都负载着某种价值,这就是立场表达的具体内容和含义。非语言的手段在不同的语言中,根据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的不同,会有各自相异的表现方式,但是一些基本的立场评价判断是人类共有的。语言是一个复杂的适应性系统,任何一个范畴意义的表达和解读都离不开交际互动的背景,因此语言的多模态研究是当代语言学领域的重要课题。

[1] 依照我们的理解,Hunston and Sinclair(2000)所提出的“局部语法”和“整体语法”的概念类似于边缘语法和核心语法。因为立场范畴在很多语言中不是一个独立的、成体系的语法范畴,还不能纳入到整个语法体系之中。学界对于它的研究多是依附于其他所谓的核心语法范畴,比如情态、语气等。立场表达在语言中所使用的一些规约化的结构,有很多研究将其作为特例来对待。所以,Hunston and Sinclair(2000)强调立场范畴(他们研究的是英语的立场)应该纳入局部语法,而且认为局部语法具有和整体语法一样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