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老龄管理学的研究路径

老龄管理学,是社会科学学科和自然科学学科的新兴交叉学科,作为管理学与老年学的分支学科,与管理学和老年学一样,从经济领域扩大到社会领域,从自然科学领域扩大到社会科学领域。与此同时,老龄管理学的研究发生了新的变化。

一、从重生存寿命期管理到重生存健康期管理

社会转型,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信息社会转型,人力资源从以劳动力数量为主向以质量为主转型。在社会发展中,人力资本受到重视。传统养老方式是靠体力、家庭子女支撑养老,现代养老方式要靠技能、知识、智慧和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支撑养老。长寿不等于健康,保持健康长寿,老年人要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知识更新,用智慧享受现代化带给生活的舒适、便利。

(一)自然人生存需求和社会人发展需求同等重要

随着科技进步和医疗技术条件改善,医疗水平提高,老年人口寿命延长,老龄管理从自然人生存需求向社会人生存与发展需求转变,从人口老龄化、高龄化长寿群体管理向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管理转变。注重晚年生命和生活质量,针对老年人口易发的心脑血管疾病、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及一些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对康复和护理的需求,对症医疗是不可或缺的。坚持预防为主,不仅要满足以科学营养、运动、保健为依托的生理健康需求,还要满足以豁达、宽容、和谐的平和心态为追求的心理健康需求,更要满足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的社会人健康需求。将老年人引入学习型社会,创造学习环境,将老年人的生存需求与发展需求共同作为老龄管理的重要任务,才能真正共享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社会。

(二)珍惜生命价值与尊严生存价值同等重要

健康生存既包含生命教育,也包括死亡教育,珍惜生命价值与选择尊严死亡,都是期盼人活得有质量。“安乐死”的提出就是人们希望体面而有尊严地生活,也希望无痛苦而平静地死亡。它指人们通过控制死亡的方式,达到平静而安详的死亡过程。当人们饱受疾病折磨,又无治愈希望,而目前医疗技术只能通过呼吸机、鼻饲等各种插管维持人的生命,被患病者视为毫无意义的延长生命。对求生无望、求死不能的患者来说,是极其残酷的。但是,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安乐死是违法的。有意识地剥夺他人生命,从法律而言,按谋杀罪论处。这是因为选择安乐死的原因十分复杂,一旦合法化,很可能会产生无视生命的恶果。

人的晚年无可回避的是衰老、疾病和死亡。奥地利影片《爱》表达了人们对生与死的态度,获得戛纳金棕榈奖,并获5项奥斯卡奖提名。影片叙述了一对老年夫妻的故事:当老妻中风,丧失记忆,从走路变成坐轮椅,最后卧床不起时,老夫履行爱的诺言,耐心照顾病人,喂食、洗澡、处理褥疮,还解雇粗心的护士,尽力维持老年人的尊严,拒绝他人的怜悯,回忆美好的过去。伴侣之爱,成为生命之火熄灭前的生存力量,获得观众的同情和感动,引发人们对影片故事的认可与共鸣。

老年人在走向生命尽头时,一般会经历一段漫长而困顿的日子,许多家庭都有此体验。现代社会,人们在追求尊严死中,研究安乐死、自然死。北京成立了尊严死协会,搞生前预嘱,是在探索人类如何对待死亡,特别是舒适地离世,是关于人性化和人道主义的研究。而老龄管理者的承诺,就是为老年人提供尊严生存的环境和条件。

二、从注重政府管控包办到注重发挥市场、社会作用

20世纪80年代,管理科学已涉及战略规划和战略决策,以进一步优化组织和管理,提高效益。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在老龄管理中,从注重政府管控包办,发展到注重政府主导,发挥市场和社会组织作用。由市场配置资源,满足老年人的多层次、多类型需求,老龄产业机构和社会组织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在长寿时代,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应对人口老龄化,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社会转型带来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巨大挑战,经济全球化,流动人口成为世界潮流,独居老人、空巢老人、留守老人增多,子女在身边尽孝难以实现,社区为老服务业亟待发展。政府要坚持政策主导,让为老服务产业走向规范化、专业化、规模化,获得长足有序发展,让社会组织在为老服务中有用武之地,备足社会赡养资源,满足老年人的各项特殊需求。老龄管理应对现代养老方式,需要具备新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无论是居家养老、社区助老,还是机构为老服务,都要让老年人在市场和社会中选择自己的最佳养老方式。

三、从注重老年人尊严生存到老年群体与为老服务群体尊严生存并重

(一)老年人的尊严生存是老龄社会的追求目标

注重研究管理中人的尊严生存,使其享有受社会尊敬的身份和地位,是对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检验。尊严理念具有悠久的历史演变过程,崇尚人格尊严自古有之。传统养生文化融入了赡养尊严含义,包括养文化、孝文化、礼文化和法文化等。“老”代表着博学、智慧、才干,深受社会的礼遇和敬重。孔子曰:“今之所谓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有所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喻示了养与敬并重的关系。“教民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礼记·祭义》)体现了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这句话体现了敬祖祭祖。对传统祖先的崇拜,以人文教化活动形式将我国尊老文化传统代代相传,使后人对先人产生敬畏之心。

西方的尊严观念从强调等级秩序尊严观到自由、平等尊严观,改变了封建制度尊卑上下的等级之分,马克思主义的尊严观将尊严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联系起来。到20世纪末期,赡养尊严理念成为国际准则。1991年《联合国老年人原则》中对独立、照顾、自我实现和尊严等确立了各项准则,其中第17条规定:“老年人应能过着尊严和有保障的生活而且不受到剥削和对其身心的虐待。”第18条规定:“老年人不论其年龄、性别、种族或民族背景、是否有残疾或其他状况,均应受到公正对待,而不以其经济上的贡献来加以评价。”这些规定将尊严理念提升为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原则。

(二)老年群体与为老服务群体尊严生存并重是老龄管理的追求目标

坚持赡养尊严化理念,即坚持自尊观、互尊观和他尊观。老年群体与为老服务群体都属于社会弱势群体。弱势群体通常是以社会地位和收入为衡量标志的。在年龄歧视中,老年群体被视为无价值低收入群体;而在社会分工歧视中,为老服务群体也定位于弱价值低收入群体。转变老龄社会的发展方式,以科技创新来提高为老年人服务的水平,以拉动内需支持老龄产业发展,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对为老服务业的支持,将双困型转化为双敬型生存方式。在赡养中既要维护老年公民的尊严,也要维护为老服务者的尊严,增加管理者的亲和力和感召力,应成为养老保障的目标定位。

从社会理性价值分析,自尊表现了人对自觉、自律、自主、自立、自强的价值需求认定,坚持赡养自尊理念,倡导积极价值观、兴趣观、交往观、活动观、学习观、审美观,赋予老年人养老选择权。坚持赡养互尊理念,倡导赡养机构与管理机构互尊、被赡养群体与为老服务群体互尊、老年与中青年互尊,赋予赡养与服务领域各自的功能角色。国家功能主要是坚持社会公正原则,制定社会福利法规和制度,建立服务指标体系,规范各类服务;社区功能主要是贯彻落实国家社会福利政策,为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提供全方位服务,构建社区和谐新秩序;家庭功能是尽各代人的互惠互补义务和责任,坚持互敬互爱原则,构建和谐家庭新秩序;社会组织功能是按照其组织性质,搭建社会服务平台,帮助和监督政府、市场履行职责,让社会成员共享社会福祉;社会个体成员的自身功能也不可忽视,按照法律规范,承担对于家庭和社会的义务和责任,促进健康、参与和保障。坚持赡养他尊理念,需要提供政策保障、权益保障、管理与服务保障,赋予老年人和为老服务者双重生存动力。一方面,提高老年照护事业的地位,向专业化、规模化、职业化、品牌化发展;另一方面,启动现代智能化服务,让老年人借助更多的科技手段、多种辅助工具,延长老年人生活自理期。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设施、新医药,改善交通设施和无障碍设施,加强食品卫生治理、环境保护和消除疾病的传染源,扩大公共利益、公共福利项目,实现社会养老保障的全方位覆盖。

四、从注重静态管理到注重动态与静态结合管理

(一)动静结合,从人口红利到长寿红利

管理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诸多领域,传统管理多为静态管理,由于社会变动不大,社会政策也处于稳定状态。当社会发生急剧变化时,如果退休制度、生育政策、家庭养老方式、老年人的生活方式等不变,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在社会转型中就难于解决。

现代管理是动态管理,静态稳定则是相对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情况千变万化,常常使管理处于被动状态。俗话讲:“计划赶不上变化。”因此,科学管理一定是动态管理。熊必俊教授在研究动态人口红利的理论时指出:“人口统计指标有反映一定时点上人口数量及构成情况的静态指标,还有反映在一定时期内的人口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的过程的动态指标。”他认为,如果不考虑人口素质提高、寿命延长、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等动态指标,单以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来判定人口红利消失是错误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和总供养比只是数量和比例的概念,不能全面反映社会对老龄化的承受力。美国老年学学会原会长、老龄化经济学家詹姆斯·舒尔茨曾指出:“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并不像那些只考察供养比就报告坏消息的预言家们想象的那样糟。”[23]从人口红利到长寿红利的可持续发展,是2009年第19届国际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大会的议题,目标是让动态人口红利之窗长开不闭。

(二)管理决策要坚持动态思考

在管理决策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动态思考,调整不同时期的政策,形成不同的排列组合政策,使决策合理配套切实可行。有自然科学方面的管理,包括生物医学、心理学,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管理,研究老年人的健康、参与和保障问题,提高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在人口政策方面,在稳定低生育率水平下,适当提高生育率,从独生子女政策到允许双独二孩,拓展到单独二孩,又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建立科学人口结构;在老年政策方面,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有效劳动岁月延长,实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度,逐步提高退休年龄,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新人口红利;在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方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高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国家强大的养老实力与物质基础。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和产业,建立健全养老保障体系。

老年人随着增龄,其健康和生活方式都要发生变化,特别是高龄时期的变化,使老年群体的弱势加重。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将老龄化的压力转变为动力,考验着各级管理机构的能力和水平。传统社会老年人处于权威地位,而现代社会年轻一代则以知识和信息的前卫挑战老年人的权威地位,加重了老年人的弱势心理。转变弱势,要逆弱势而上,以积极养老对策来应对。按一般情况,对弱势群体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输血对策,一种是造血对策。输血对策是依赖式保障。老年群体是对社会有贡献的群体,社会理应回报这一群体。通常采取补偿性政策,如发放高龄津贴,提供最低生活保障。而造血对策是参与式保障,也是可持续发展对策。在学习、教育、培训、出行、游览等活动中,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和表彰奖励政策,让老年人智慧生存。打造网络服务平台,创办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学校),组织参观考察,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融入社会。促进代际互动,以实现代际双赢。

(三)动态+静态管理,实现管理精细化

老年群体是年龄跨度较大的群体,自岗位上退休,是从快节奏生活方式向慢节奏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从60岁退休到生命余年,长寿老人可活到百岁及以上,相差数十年。年龄、知识、职业、经济、健康状况都表现为多层次。针对年龄结构变化,关注多层次变化细节,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把握共性,兼顾个性,根据老年人需要,采取正确的服务措施,是精细化服务的方向,也是更精美的管理艺术。服务质量提升是无止境的,终身修炼,是管理者对已有水平和能力的超越。从老年人对管理服务的反馈中发现不足,进而提升服务质量,是向深层次管理的突破。

在系统管理中,动态管理和静态管理结合是优质管理的目标。不同年龄阶段的老龄管理方式要有所不同,及时了解老年人的反馈,改进服务内容、方法,都需要不断进行修炼。在老龄管理中,常常需要换位思考,从利益驱动、自我角度、局部角度变为从老年人需求出发,有的会体现在语言、文化等细节上。只有从工作实效出发,提高自己的能力,克服各种服务中的障碍,才能实现管理目标。

(四)从注重单一工程设计到系统工程设计

老龄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单一工程设计转到系统工程设计。系统工程设计大体包括6类设计(见图2-1):功能设计、模式设计、分层设计、目标设计、项目设计和评估设计。系统工程设计具有6项主要素和29项分要素(见图2-1)。各项设计要素均有交叉,彼此联系,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图2-1 系统工程设计示意图

[1] 吴照云等:《管理学通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6—68页。

[2] 〔美〕F.W.泰罗:《科学管理原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57页。参见芮明杰编著:《管理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3] 〔法〕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0页。参见芮明杰编著:《管理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4] 转引自唐任伍:《世界管理思想史》,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66页。

[5] 转引自汪大海主编:《公共管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9页。

[6] 〔美〕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实践(珍藏版)》,齐若兰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版,扉页。

[7] 〔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务》,张成林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

[8] 《中国公务员百科辞典》,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164页。

[9] 贾湛、彭剑锋主编:《行政管理学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720页。

[10] 何金铠、高殿芳主编:《新编老年百科全书》,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3年版,第631页。

[11] 《辞海》第4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5060页。

[12] 参见黄速建、黄群慧:《管理科学化与管理学方法论》,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第94页。

[13] 毛良虎等:《管理学概论》,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1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31页。

[1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7页。

[16] 参见〔美〕赫伯特·A.西蒙:《管理行为》,詹正茂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版。

[17] 参见陈佳贵主编:《新中国管理学60年》,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206—207页。

[18] 〔美〕珍妮·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丁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9] 参见《第一届“小小暴走”全家公益乐行》,《文汇报》2014年11月23日,综合第6版。 

[20] 〔美〕加里·德斯勒、简·菲利普斯:《现代管理学》,丰俊功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4页。

[21] 参见《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第1289页。

[22] 同上书,第600页。

[23] 熊必俊:《用“动态人口红利”应对老龄化挑战》,《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