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精神价值要素
老龄管理的两大任务是物质保障与精神关爱。马克思把人类发展及自身的需要,依次划分为三大层级: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最底层为生存需要;中间层是共享物质和精神需求,是底层向高层的过渡;最高层为发展需要,老年人在晚年依然能够得到发展。物质保障多与生存联系在一起,而精神关爱更多表现为发展需要。只有人持续发展,才能够推动社会持续发展。
随着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和谐老龄化战略对策的提出,精神价值要素在老龄管理工作中日益受到重视。老龄管理的精神价值要素涵盖精神动力需求、人格优化需求、赡养开放需求和持续发展需求,即唤起退休生活的精神动力,开创人格优化的新格局,倡导开放型赡养功能和探索发展型养老方式。
一、精神价值要素——精神动力需求
何谓动力型要素?是指推动晚年生活的精神力量,使老年人感到活得有尊严有价值。不言而喻,劳动工作需要精神动力,提高效率需要精神动力。那么,退休后,离开工作和劳动岗位,晚年生活还需要精神动力吗?生活实践表明,人的一生都需要精神动力。
(一)精神价值要素的必要性
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龄化危机、退休危机正向社会和家庭中蔓延,储备多少钱能够养老,是目前社会热门的忧患话题。尤其是处于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中,物质要素固然十分必要,但仅有物质要素是不够的,精神关爱缺失的后果也值得思考。对一些老年个体或一些老年家庭面对孤独、失落、空虚、无聊的状况,一些部门似乎已司空见惯,老年人所遭受的认知障碍和抑郁症困扰,也被认为是逢老必衰的自然现象,且时常放任其自生自灭。实际上,精神要素缺失致使老年人的健康生存质量下降,已是生活中不争的事实。
1.客观因素的影响
从客观因素影响分析,老年时期受社会转型、生理方面的退行性变化的影响,空巢率、失能率不断上升。全国2011年有关数据显示,城市老年家庭空巢率达到49.7%,农村达到48.9%,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达3300万人,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0%。[9]加之疾病增多,家庭孝功能弱化,精神赡养案件增多,如果精神动力缺失,则会加剧老年消极情绪迅速滋长状况。精神压力来自于老年人生活中的各种压力,诸如疾病压力、贫困压力、意外事故压力、无聊以及天灾人祸等影响,失去生活和情感的寄托;此外,受金钱至上、腐败滋生的负面影响,勒索、诈骗、侮辱、虐待、遗弃老年人等违法案件时有发生,老年人合法权益未得到保障,易导致精神崩溃,引发多种精神性疾病。
2.主观因素的影响
从主观因素影响分析,近年来,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生的“婴儿潮”一代(指1946—1964年出生)开始进入退休期,引发世界性退休潮。与前代人相比,他们的文化教育层次提高,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更为强烈。尤其是当老年人解决温饱后,如果缺乏精神动力,伴随现代人的焦虑、孤独、失落、固执、保守等退休综合征就会接踵而来。其突出表现不仅是退休收入保障压力,更多的是去尊严化、去价值化的精神压力。在一些老年人看来,奋斗了大半生,退休离岗后,没有了上班时的劳累,但也失去了社会成就感。特别是随着增龄,又会产生增病的困扰。老年人回归家中,面临“人走茶凉”“人老珠黄”“老而无用”“无所事事”“万事皆休”等刻板印象生活心态的侵扰,伴随着疾病、丧偶、丧亲、丧友,产生烦躁、抑郁情绪。有的百无聊赖,昼夜过度地打麻将,以此消磨时光;有的急躁多疑,担心被社会、家庭嫌弃或遗弃;有的终日思病,晚年以自尽方式结束生命。一旦老年人形成刻板印象,陷入消沉、自我偏见,会加速正能量的流失。因此,老年时期更需要以精神动力来应对精神压力。
3.晚年生活需要精神动力
老年时期是思维成熟、智慧发展时期,“银龄大学”“银龄行动”“银龄安康”“银龄旅途”等多种夕阳工程的实施,让老年群体获取精神动力。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充满活力,保持独立、乐观、豁达、宽容心态,才能走向美好人生的夕阳红时期。因此,精神动力对晚年生活有极高的影响力,唤起退休生活的精神动力是老龄管理的重要理念。
(二)退休生活期延长,更需要精神动力来支撑
1.长寿带来退休生活期延长
联合国对老年人口年龄划分采用60岁(发展中地区)和65岁(发达地区)双重标准,各国退休规定根据国情不同而有所不同。我国实行强制性退休政策,国家法定的职工退休年龄是男职工年满6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连续工龄或工作年限满10年。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繁重体力劳动和其他有害健康工种的职工,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连续工龄或工作年限满10年。经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职工,连续工龄或工作年限满10年,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10]
由于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考虑到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年龄人口就业压力大,法定退休年龄至今没有延长,而退休后的生命余年相应延长。从世界的总趋势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退休生活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长,尽管一些专家提出弹性退休制度更符合人性化选择,但还要根据国情而定。而退休时间越长,晚年生活越需要精神动力支撑。在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市场竞争机制下,从维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进行制度调整,切不可忽视对老人的精神关爱。
2.长寿者的有效劳动岁月延长,承载精神寄托
在长寿时代,人的有效劳动岁月延长,有利于人力资源开发,符合现代长寿者将享受劳动视为精神寄托的需求。国际上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国家进入了“65+”时代,德国自2012年至2029年,每年增加1—2个月,将退休年龄上调至67岁。2012年,我国劳动力资源总量首次出现绝对下降情况,劳动力供给比2011年减少了345万。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摆到了国人面前。
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从受退休年龄影响的几个比例关系可以看出,延长退休年龄是大势所趋。第一,是劳动年龄人口与非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关系。劳动年龄人口是参与经济活动人口的主体,退休年龄偏低,在业时间短,必然减少劳动年龄人口,而增大非劳动年龄人口在人口年龄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加大了供养比。同时,使一批具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过早地被排除于劳动年龄人口之外,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第二,社会消费群体和生产群体的比例关系。退休年龄偏低,社会纯消费群体增加,生产群体减少,就会导致社会负担过重,劳动力成本上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下降。老年人口中,有相当多的人既是消费人口,又是生产人口,开发老年资源,将部分纯消费人口转为生产人口,可以缓解21世纪中被供养人口比重增大的压力,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增加老年人自身收入。第三,人口就业时间与受教育时间的比例关系。如果退休年龄不变,随着人的一生中受教育时间的延长,在业时间则会缩短。而人口素质与教育是不可分离的,人口受教育程度越低,劳动力人口质量越低。人口受教育时间的延长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需要,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的标志。第四,人力资本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人的社会化过程是人力资本投入与产出的过程,包括生理健康资本、心理健康资本、智力和知识资本、社会和生活经验资本、业务能力和水平资本等。人的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高科技的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使人力资本的投入期延长,在退休年龄偏低的状况下,人口的产出期相应缩短。人力资源的浪费,一方面是经济高速发展的损失;另一方面,人力资本产出期短,退休人员收入受到影响,养老保障水平也难以提高。推迟就业时间,相应延长法定退休年龄,既能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满足事业成就感的精神寄托,又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效益,成为各国缓解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措施。
(三)实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和弹性时间工作制,有利于身心愉悦健康
1.实行弹性退休年龄制
在人均预期寿命延长的情况下,实行弹性退休年龄制,有利于适应老年人的特点,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法定退休年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而相应提高。由于我国行业工种类型繁杂,对劳动力的体力和脑力的需求量差异较大,因此,在法定退休年龄规定下限的基础上,实行弹性退休年龄制比较符合实际状况。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详细汇总资料计算,2010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83岁,而2010年世界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为69.6岁,比世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高出5.23岁。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科研单位为解决年龄断层问题,在自愿的基础上,将科研骨干的退休年龄延长至65岁,可以让他们有更多的成就感。在智力型劳动为主的行业实行弹性退休年龄制,是完全可能的。
2.实行弹性工作时间制
为了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还需要适应老年人的特点,实行弹性工作时间制。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脑力劳动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劳动时间、劳动效率和经济社会效益并不完全成正比例发展,缩短劳动时间、降低劳动成本、提高劳动效率、增长经济社会效益是国际发展的大趋势。有些专家建议将日小时工作制改为周小时工作制或年小时工作制的计算方法,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劳动效率,既为更多人提供就业岗位,也适合老年人再就业。实践证明,我国实施双休日制度以来,减时增效,经济增长速度呈递增状态。因此,对老年人实行弹性工作时间制,老年人得以在现代化社会生活中,妥善安排闲暇和工作,既身心愉悦健康,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又改善收入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四)提前退休与延迟退休对动力性需求的影响
1.提前退休的影响
我国尚处于发展中国家,工种情况较为复杂,动力性需求的客观因素与主观意愿尚有较大距离。由于年轻人就业压力大,有的单位为降低职工成本,鼓励老职工提前退休,实行内退政策,工资连升三级,到年龄时办理手续。还有用买断工龄的办法,当时心情舒畅,却留下了历史后遗症。由于工龄短,收入水平低,退休余年长,物价上涨,退休金贬值,早退休职工生活处于困境。同时,提前退休,一些需要长期经验积累的技术人员流失,对企业发展是很大的损失。
2.延迟退休的影响
延迟退休年龄,延长缴费期,缓解老龄化高峰养老金支出压力,可以提高延迟退休者的养老金替代率,同时也有提升职务工资待遇的空间。延迟退休,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因个体差异比较大,表现的意愿也有较大差异。作为高知、高技、高管等“三高”群体,延迟退休的主观意愿较强。他们认为退休年龄阶段正值事业的高峰期,利用知识、技能和管理经验优势,可以发挥更多潜能,职务待遇也有了更多的提升空间。而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者由于年龄增长已感到体力精力不支,如果产业结构调整,下岗待业,没有更多技能,再就业十分困难,希望提早获得稳定的养老金收入,享受退休待遇。同时,如果身体条件允许,还可以打工,增加退休收入。而有的退休打工者收入已高过在职人员。因此,延迟退休,就要有综合配套政策,多劳多缴多得,坚持多贡献者多获利,体现公平公正原则。提升退休生活质量,在保基本的基础上,更体面而有尊严地生活。
针对延迟退休对青年人就业产生的影响,应引入竞争机制,不搞论资排辈,让有能力的年轻人有用武之地。实际上,目前退休人员再就业较为普遍,因不用企业上“五险一金”(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其中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与住房公积金是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完全是由企业承担的,个人不需要缴纳),且经验丰富,工作负责,深受企业欢迎。因此,退休人员再就业,也会给年轻人增加一定的就业压力。延长退休年龄,延续工作时间,代际各有利弊得失。提高管理效率,需要老中青发挥各自优势,协同合作共赢是最佳选择。
(五)正确引导孝道教育,注重对老人精神关爱
1.坚持赡养尊严化理念,推动现代孝道传统
精神动力说到底,是让老年人活得有尊严,这是老龄管理的核心理念。在精神价值要素中,从宏观上看,老年群体是社会群体中具有示范影响力的群体,继承和弘扬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从微观上看,老年个体要融入社会,参与社会,服务社会,受到社会和家庭尊重,保持家庭邻里和睦,代际关系融洽,文化生活丰富等。老龄管理唤起老年群体的责任感、义务感,对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推动老龄事业发展意义重大。
有的地区出现“活着不尽孝养之责,死了大办丧事之举”,让活着的老人尊严丧尽,死了也不得安宁,是孝道传统的异化。社会上存在着“去尊严化”状况,由于缺乏精神关爱,为了排解“独自凄凉无人语”的生活,有的老人害怕孤独,为了聊天在公交车上度日。生活中代际互动中的不对称现象也不乏其例,父母关爱子女远高于子女反哺,家庭亲情是靠父母对子女和孙子女的付出而维系,赡养倒挂屡见不鲜。如何使尊老敬老的美德深入人心,从家庭代际互动走向社会代际互动,让家庭亲情与社会亲情结合,由家庭代际和谐形成社会代际和谐,都需要老龄管理部门给予老人精神关爱的正确引导。2014年实施的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对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提出:“家庭应该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但在人口大流动的社会,独子女或少子女的家庭尽孝有很大的局限性。社会服务体系要重视精神关爱老年人,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走访慰问、组织多种文化活动,尤其是满足孤寡、失能、高龄老人的心理需求。
2.在为老服务领域中,倡导孝老精神是服务管理人员的动力
市场经济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老龄产业的市场价值和道德价值并存,一方面靠市场行为和经济运作,追求经济效益,在竞争中追求投资利润的最大化,追求效率;另一方面,老龄产业又是政府重点扶植产业,享受优惠政策,遵循道德理念,行使道德功能,担负着为社会尽孝责任,为老年弱势群体提供公共福利。在为老服务领域中,只有将经济人和道德人统为一体,不盲目顺从市场经济自发运作,才能完善市场经济模式,推进社会公平。
对于老龄产业如何发展,人们担心会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过度依赖政府而产生惰性,自身竞争力削弱,服务质量下降;另一种是以为老服务为幌子,得到政府优惠资源后,改变经营方向,利用房地产或福利设施,以高收费追逐利润。寻租理由是为老服务经营成本高,风险大,市场生存艰难,这些将老年群体推向边缘化。
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特维斯基(Amos Tversky)指出,人是多元化的,在最简单的意义上,就是理智和情感的结合体。莱宾斯坦(Harvey Leibenstein)指出,人有两面性,一是具有充分理性精神的“超我”,另一是代表动物精神的“本我”,寻求最大化利益是理性经济人,但从“本我”的情感来讲,不愿付出更多的辛苦劳累,会以惰性来应付企业。[11]因此,老龄产业的管理重点是人,为老服务的精细化,不但表现在硬件设施的现代舒适方便,更表现在软件的服务质量令老年人满意。需要以孝老精神激励,形成企业管理服务人员的动力。
开展有益的读书活动,提高老龄管理员工读书的兴趣,组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读书活动,是精神动力的源泉,如书评、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征文、交流读书心得等。员工为了实现中国梦,振兴中华从爱岗敬业做起,有了奋发向上的动力,有了对于发展老龄事业的责任感,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尚就会在为老服务中体现。
二、精神价值要素——人格优化需求
何谓优化型要素?是指促进人的消极知行情绪向积极知行情绪转化的过程,实现人生价值。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12]
(一)人格优化的管理依据
在为老服务中,让老年人进行人格优化由多方面管理体现。联合国大会于1991年12月16日通过《联合国老年人原则》(第46/91号决议),要求各国政府尽可能将这些原则纳入本国国家方案。《联合国老年人原则》强调了独立、参与、照顾、自我充实和尊严等5个方面。独立排在首位,是老年人晚年生活幸福自始至终追求的目标;参与、照顾、自我充实是人格优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尊严压轴,则是强调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必须得到有效保障。联合国提出的老年人原则为老龄管理指出方向,这些原则成为老年人进行人格优化的管理依据。
“独立”:老年人应能通过提供收入、家庭和社会支持以及自助,享有足够的食物、水、住房、衣着和保健,老年人应有工作机会或其他创造收入机会,老年人应能参与决定退出劳动力队伍的时间和节奏,老年人应能参加适当的教育和培训方案,老年人应能生活在安全且适合个人选择和能力变化的环境,老年人应能尽可能长期在家居住。
“参与”:老年人应始终融合于社会,积极参与制定和执行直接影响其福祉的政策,并将其知识和技能传给子孙后辈,老年人应能寻求和发展为社会服务的机会,并以志愿工作者身份担任与其兴趣和能力相称的职务。
“照顾”:老年人应按照每个社会的文化价值体系,享有家庭和社区的照顾和保护,老年人应享有保健服务,以帮助他们保持或恢复身体、智力和情绪的最佳水平并预防或延缓疾病的发生。老年人应享有各种社会和法律服务,以提高其自主能力并使他们得到更好的保护和照顾,老年人居住在任何住所、安养院或治疗所时,均应能享有人权和基本自由,包括充分尊重他们的尊严、信仰、需要和隐私,并尊重他们对自己的照顾和生活品质做抉择的权利。
“自我充实”:老年人应能追寻充分发挥自己潜力的机会,老年人应能享用社会的教育、文化、精神和文娱资源。
“尊严”:包括老年人的生活应有尊严、有保障,且不受剥削和身心虐待,老年人不论其年龄、性别、种族或族裔背景、残疾或其他状况,均应受到公平对待,而且不论其经济贡献大小均应受到尊重。
衡量老龄管理水平,这些原则都是重要的依据。
(二)人格优化是不断消除人格障碍和人格缺陷的过程
在新形势下,社会深刻变革,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化,文化多元,信息多样,传统与现代理念的冲突与共生,给老年人的思想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变化。在生活价值坐标和道德标准上,人格冲突是难以避免的。美国加州大学工业关系研究所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曾经历三年的调查研究,分析认为老年人有五种典型的人格类型:成熟型(稳定适应型)、摇椅型(悠闲型)、装甲型(不服老型)、愤怒型(对立型)和怨恨型(压抑型)。他们认为,最为成功的是成熟型,主动适应退休生活,获得幸福感,最不成功的是愤怒型,憎恶别人,也憎恶自己,失去幸福感。这些人格类型表现在老年人身上往往不是单一的,向成熟型演进,是适应社会的演进过程,是和谐的演进过程,是幸福的演进过程。健康老龄化有四大要素,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积极老龄化有三大支柱,参与、健康和保障;和谐老龄化有豁达、宽容、律己等修养要素。人格优化则是不断消除人格障碍和人格缺陷的过程,是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和谐老龄化的统一,是知与行的统一,是老龄管理的实践模式。
老年型人格可划分为正向型人格、中向型人格和负向型人格等三大类型,每大类又可分为若干种人格类型。正向型人格的特征属于发展型,表现为积极生活目标:乐观、自信、助他、稳重、自强、进取、好学、谦虚、宽容。中向型人格的特征属于自如型,表现为轻松生活目标:自乐、自振、自助、自安、自娱、自治、自好、自责、自慰。负向型人格的特征属于怨恨型,表现为消极生活目标:抑郁、偏激、自闭、寂寞、失落、保守、僵化、焦虑、狭隘等。[13]老龄管理者要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实践,塑造健康人格,推动负向型人格向中向型人格过渡,使中向型人格向正向型人格过渡,并逐渐转变为正向型人格。而要防止中向型人格在一定环境下向负向型人格蜕变。人格的塑造是在知行统一的实践中完成的。组织老年人参加科技、教育、文体、旅游、交往等多种有益活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是优化人格的最佳方式。
正向型人格的形成需要环境条件,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单位环境、社区环境、家庭环境等,尊老敬老爱老孝老助老的氛围,给老年人以乐观、豁达和自信,使其能客观地审视分析环境和个人的关系,理解、适应环境的变化,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做出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选择。优化人格,寓学于乐,寓教于乐,潜移默化,有益身心健康。如到老年活动中心结交新朋友,上老年大学学习现代知识,体验上网的乐趣,与子孙辈们交流,有助于增进脑功能,提高记忆和思维能力。在社会上能够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上有所进步,也会增添老年人的成就感、幸福感。
三、精神价值要素——赡养开放需求
何谓开放型要素?是指与老年人晚年生活关联的政策、制度、知识、活动场所都处于开放状态。老龄管理功能包括学习、参与、健康、保障服务等开放型赡养功能,共享社会参与权、教育权、健康权、保障权,使老年人处于养老生活的主动地位。
(一)封闭型养老方式会导致精神失落状况
封闭型养老,使老人很容易处于自我世界里。一些老人选择自我封闭生活方式,如不愿出门参加活动,不愿结识新朋友,情绪沮丧,感觉不到生活乐趣,不知道如何打发时间、如何保持自我存在的价值等,尤其是年龄越高,封闭状况越强。据美国网站“健康地带”数据显示,老年人是美国自杀率最高的人群。美国每年有6300多名老人自杀,即每天有近18名老人自杀。纽约布朗克斯蒙蒂菲奥里医学中心老年精神病学主任加里·肯尼迪对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说:“美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2%,可自杀者却占美国总自杀人数的16%到25%。其中,五分之四是男性。85岁以上的男性白种人里,每10万人中有5人自杀,是其他年龄段自杀率的6倍。”纽约康奈尔大学魏尔医学院社会学和精神病学教授马莎·布鲁斯说:“大多数人以为,情绪不佳是忧郁症的主要特征,但对老人来说,他们更多感受的是生命快感的缺失,不再觉得生活有趣,因而变得性情暴躁,性格乖僻。许多老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对生活质量感到绝望。”[14]
让老年人从封闭状态走向开放状态,是老龄管理的重要功能。由于老年人空闲时间多,但串门、聊天的传统社交方式日渐缩减,目前老年人主要的娱乐方式就是在家看电视,一些老人学会手机微信、上网,使人与人面对面的交往减少了。目前公共性文化活动在农村还较为稀少,许多家庭的子女外出上学、打工,农村老人的精神需求更为迫切。现代社会老年群体已成为村庄的一支重要力量,组织起来成立老年协会,可以为村里的公益事业做贡献,使老人感受到服务他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
(二)开放型要营造学习氛围
通过老龄政策扶持,在全社会营造方便老年人时时学、处处学的条件和场所。如社区住地有阅览室,社会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向老年人优惠开放,书报刊有老年栏目,影视剧有老年题材,学校有老年教材,满足老年人的终身学习需求;倡导老年人学会科学保健,开展健康培训和咨询,让老年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了如指掌。老龄管理部门要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安排他们定期体检,以预防为主,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并重,实现科学养生;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办好老年活动中心和兴趣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培养老人的兴趣爱好,组织他们到学校、社区、企业、活动场馆等地做志愿者,满足老年人能有人聊天、有事情做、有兴趣爱好、有社交圈子、有新老朋友的需求,使他们享受生活的乐趣。为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提供服务,不仅使他们知法懂法用法,还要学会运用法律援助,切实保障老年人从政治经济权益到社会福利、财产继承、婚姻家庭、学习教育、健康保护等各项权益的落实,并与司法部门联合成立老年人法律援助站。
老年人只有生活在开放的环境中,才能够融入学习型社会而其乐无穷。如北京一位老人退休前曾是学校校长,即使1990年住进北京福利院后,也没有将自己封闭起来。他坚持上老年大学,定期去学画,还经常坐车到长城、颐和园去写生。后来他还在福利院开了绘画班,把在老年大学学到的内容教给其他老人。福利院开办了展销室,老人们的手工艺品、书画作品都可以在那里进行展示和销售,有不少外宾来参观的时候也喜欢购买老年人的作品,大家会感到很快乐,很有成就感。老有所学使老人有了精神寄托。
四、精神价值要素——持续发展需求
何谓发展型要素?是探索让老年人口适应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养老方式。颐养天年与发展型养老方式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互利的。只有提升老年人力资本,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才能将老年人口压力转化为动力。只有增强老年人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和健康生存能力,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发展型的管理意识
与发展型相对立的是衰退型。当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回归家中,一般会感到孤独、寂寞、失落,产生消极心态。如果受到疾病、贫困、丧偶、丧友及子女不孝的影响,容易产生烦躁、抑郁甚至厌世的情绪。老龄管理者,不能因有消极社会现象,便将疾病、贫困、丑陋、保守、僵化作为老年人的刻板形象,将老年人视为无发展、无价值、无欲望、无活力的弱势群体。必须消除对社会资深公民的年龄歧视和价值歧视,努力探索发展型养老方式。管理者要具备三种意识,即公共管理意识、责任管理意识和资源管理意识,才能把握老龄管理的发展型要素。
1.公共管理与发展意识
(1)公共管理意识是通过公共政策,满足老年人从低到高的层次需求
老龄管理部门担负着宣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任,反映老年人的呼声,表达老年民意,引导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稳定。以老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老年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将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宪法法律规范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完美结合在一起,自觉抵制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思想腐蚀,增强对低俗腐朽文化的鉴别力,做精神文明的典范。
老年人的精神价值要素并不因老年人的退休离岗而弱化,相反,老年人在老年时期的心理需求更为强烈。无论是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的《论老年》,还是英国哲学家罗素的《论老之将至》,抑或塞缪尔·厄尔曼的《论青春》,都揭示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西塞罗认为,“一个总是在这些学习和工作中讨生活的人,是不会察觉自己老之将至的。”[15]罗素认为,“对于那些具有强烈的爱好,其活动又都恰当适宜并且不受个人情感影响的人们,成功地度过老年绝非难事。只有在这个范围里,长寿才真正有益;只有在这个范围里,源于经验的智慧才能得到运用而不令人感到压抑。”[16]塞缪尔·厄尔曼认为,“无论年届花甲,抑或二八芳龄,心中皆有生命之欢乐,奇迹之诱惑,孩童般天真久盛不衰。人人心中皆有一台天线,只要你从天上人间接收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的信号,你就青春永驻,风华常存。一旦天线下降,锐气便被冰雪覆盖,玩世不恭、自暴自弃油然而生,即使年方二十,实已垂垂老矣;然则只要树起天线,捕捉乐观信号,你就有望在八十高龄告别尘寰时仍觉年轻。”[17]如孔子所云:“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老龄管理的核心理念,是以老年人为本,让老年人受到尊重,丰富他们的学习文化生活,有朋友交流感情,促进家庭和睦,代际关系融洽,活得有尊严,让老年群体的持续发展得到政策支持。
(2)在公共管理政策的引导下,现代养老模式为老年人发展增加动力
因老年人生理功能的不断衰减,既需要家庭亲情氛围,又要享受到社会化的专业服务,需要公共管理政策的支持。他们渴望阳光充足、依山傍水、周围有花草树木的住所,以及无污染的空气、水、餐饮等。他们喜宁静又怕孤独寂寞。要有个独立安静的家,可以安安静静地睡觉看书,也要有完善的医疗、文化、娱乐、生活服务设施,便于看病、交流和活动。建筑设计上更得遵循无障碍、易识别、防滑、敞亮的要求。在设施的功能分区上,还得注意幽静与热闹区块能够相对独立。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要有自然过渡和有效衔接。老年人居家养老新社区将成为我国老年人未来的主要养老方式,而公共管理政策将引领我国社会化养老的发展方向。目前打造社会化养老基地已有一些范例,如北京的太阳城、上海的亲和源、杭州的金色年华、三亚的清平乐等,应将公共管理政策与老年人发展联系在一起。
老年人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决定了老年人的物质生活需求和精神生活需求。他们不仅需要休闲生活方式,而且要自我价值实现的生活方式。现代社会的人口革命,或称人口转变,低生育水平状况的持续,改变了传统老人的精神生活。昔日儿孙满堂,享受天伦之乐,如今儿孙数量减少,即使是祖孙情也是短暂的,多发生在幼儿阶段。儿童的早期教育主要在幼儿园,随后开始德智体美的校园教育,求学,就业,成家,独立生活,与老人家庭逐渐疏离。老人空巢家庭时期大大提前,其精神生活需求大大扩展,不仅仅是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还有很多的兴趣爱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养儿防老的观念在改变,不需要子女供养的老年父母在生活方式上有了更多的自由选择,有了大器晚成的更多机会。随着医疗和科技的进步,健康长寿老人越来越多,使许多老人过去为了家庭、子女、工作曾放弃的个人爱好有了新的开始。
老龄管理部门要根据老年人的发展需求,在公共管理政策的支持下,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在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鉴赏水平上下功夫,将精品文化和大众文化结合,寓教于乐,让老年人在娱乐和享受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形成主导老年群体的思想和行为的价值取向和价值体系。
2.责任管理意识
以老年人为本,为老年人服务。老龄管理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守护者和示范者,肩负着继承和传播我国革命传统的责任。在老龄管理中,促进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让节俭与时尚、休闲与发展、家庭亲情与专业化服务结合,代际和谐与个性化展示形成融合发展之中的互动互补。
在心理健康责任管理方面,2012年全国老年心理健康与精神疾病预防高峰论坛上发布了《全国老年心理健康与精神疾病预防高峰论坛宣言》,指出:“国家要积极构筑老年期心理问题研究、预防和干预工作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增强各级公共卫生机构队伍心理问题的干预功能,建设社区心理卫生和心理关爱服务体系,开展老年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加强对有心理障碍或精神危机老年人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在新形势下,文化多元,信息多样,老一代人的生活价值坐标和道德标准对社会和家庭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1)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老龄管理者肩负着继承和传播的重任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根基和生命之魂。梁漱溟先生曾指出,中国人以道德代宗教,以伦理为本位,在此基础上照顾自己的生命健康,关照社会的生活和谐。[18]他强调了中国人受悠久的传统美德的影响很深。管理者需要因势利导,将传统美德延续下去,如中华民族的仁(仁爱)、义(忠义)、礼(礼和)、智(睿智)、信(诚信)等。孔子以爱人为核心的仁德,“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而》)是古往今来炎黄子孙的美好形象。温(温和)、良(善良)、恭(恭敬)、俭(节俭)、让(忍让),是历代管理者的修养品位。这些已成为世界文化经典的组成部分。
(2)倡导传统与现代文化精华的融合,增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责任意识
传统社会,“礼义廉耻”曾作为儒家礼教思想的核心价值体系和国民的精神支柱,长幼孝悌法则,融合着几代人的亲情。现代社会,由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3组24字组成了群体美德意识。承载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讲团结、讲诚信、讲守法、讲奋斗的个体美德意识,最简洁的表达是为人民服务。倾听老年人的呼声,表达老年人的意愿,全心全意服务到位,是老龄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现代社会将其扩展为人道主义,体现社会理想、国家需要与个人的愿望和利益之间关系的整合与平衡。悠久的传统文化经典与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在一起,以道德信念的力量达到德治的效果,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3.资源管理意识
在自然资源、资金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比较中,前两者都是有限的,而人力资源开发是无限的。老龄管理者要具备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资源管理意识。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写道:“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9]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都是围绕着如何使人摆脱剥削、压迫和异化,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发展来展开的,并把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发展视为无产阶级和人类奋斗的价值理想和目标。马克思认为,在改造世界的生产活动中,“生产者也改变着,练就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20]老年人在参与社会活动中,才能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种种好处,体会自由发展的生命价值和意义。
(1)开发老年人力资源,鼓励和促进老年人的自由发展
“人力资源”作为学术术语是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1954年)中首先使用,而舒尔茨在《人力资本投资》(1960年)中明确提出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要素、人口质量、知识投资,不仅适用于劳动年龄人口,同样适用于老龄人口。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必须反对剥夺老年人发展的权利,鼓励和促进老年人的自由发展,使其潜能充分得到释放,这是老龄管理者的重要任务。
各级老龄机构发挥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智慧经验优势,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助推其应用。如中国老年学学会各分支机构从2007年开始,创立了老年健康管理实验基地、社区居家长期照护研究与培训北京(青松)基地等多个研究基地。以医院、院校、企业和政府为依托,发挥专家资源的学术组织优势,根据社会需求创立研究项目,开展科普教育,组织国际交流与合作,成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创新基地。
(2)老龄管理要为老年人展示才华提供政策和服务支持
政策和服务支持是老年人展示才华的动力。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关于进一步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作用的意见的通知》,提供政策支持,对搭建服务平台起了重要作用。多年来,中国老教授协会、中国老年学学会、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社团组织,广泛动员和组织德高望重的离退休老同志,特别是各个行业领域的老领导、老学者、老专家、老劳模等,深入厂矿、农村、机关、学校、街道等基层单位,在科技、教育、社会等工作中都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城乡文明创建活动中,老年人是重要角色。一些省市老龄委会同宣传部、工会、老干部局、文化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举办“老年文化艺术节”。会同体育局、老体协开展“踏青健步行”和“重阳登山活动”。与卫生局联合启动“银龄行动”,组织医务老专家赴老少边穷地区开展援助活动。与司法局联合开展老年法律宣传活动。与市人事局、市人才服务中心合作举办离退休人才专场招聘会等。协调推动政府文化部门与公路、铁路、民航、公交、轮渡公司等交通运输单位联系,与公园、风景点、博物馆等有关单位共同制定《关于加强敬老优待工作的意见》,发放“敬老优待证”,实施优待老年人服务。此外,推出各种优惠政策,促进老年人参与社会,融入社会。
老年资源开发既需要各项政策支持,又需要各类服务支持。各地组建老年活动中心是服务支持的好方式。中心多选址于风景秀丽的地区,使老年人的文化生活环境更为舒适。中心内设音乐厅、舞厅、卡拉OK厅、棋牌厅、图书室、电子阅览室、书画展览厅等文化活动场所,有健身厅、沙狐球室、台球厅、乒乓球厅、羽毛球馆、保龄球馆、门球场、地掷球场等体育健身场所。老龄管理部门定期举办中老年文艺表演、中老年运动会、歌咏比赛、游园、万人登山、送戏下乡慰问等活动。支持老年人组织社团活动,如老教师艺术团、老战士合唱团、曲艺队、时装模特队、民乐团以及摄影、钓鱼、羽毛球、乒乓球、台球、保龄球、门球、地掷球、棋牌等各类协会。还开展对外交流,与各国和地区老龄组织联谊,大大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使老年人有了更宽广的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