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翎

财主底儿女们

一、作者简介

路翎(1923—1994),江苏南京人。原名徐嗣兴。著作主要有中篇小说《饥饿的郭素娥》《蜗牛在荆棘上》,短篇小说集《青春的祝福》《求爱》《在铁链中》,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剧本《云雀》等。

二、解析

(一)《财主底儿女们》20万字的初稿作于1940至1941年间,但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遗失。1942年重写。全书长达80余万字,上部由希望社在重庆于1945年11月出版(参见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或由南天出版社于1945年出版,参见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下部由希望社在上海于1948年2月出版。胡风在为该书作的序中认为“《财主底儿女们》的出版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个重大的事件”。

(二)内容梗概

蒋捷三是苏州最富有的人之一——他在京沪沿线许多地方拥有庞大的房地产,在苏州的豪宅里收藏着不少的珠宝和古玩。蒋捷三有蒋蔚祖、蒋少祖和蒋纯祖等三个儿子和蒋淑珍、蒋淑华、蒋淑媛、蒋淑菊等四个女儿。

蒋蔚祖是蒋捷三的掌上明珠,聪颖乖巧,举止温文尔雅,通晓诗琴书画,但柔弱畏怯,缺乏男子汉应有的血性与新时代的朝气。蒋蔚祖的妻子金素痕巧取豪夺了蒋家大部分家产,引起了蒋家儿女们的激烈反应。结果,蒋捷三被气死;蒋蔚祖被逼疯,多次逃离家庭与乞丐为伍,最后烧毁住所,唱着“好了歌”跳入长江。蒋家的儿女们瓜分了财产。久病而孤高的蒋淑华大受打击而死。

蒋少祖16岁离家到上海读书;在还没有明白什么是政治之前,就身不由己地卷入了政治活动,并由此养成了对政治的兴趣和雄心。大学毕业后,他和朋友们一起办报纸;后跑到日本,在忧郁中与同学陈景惠结婚。婚后,他觉得陈景惠虽朴素而善良,但不能理解他对事业的渴望,便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之中。“九一八”事变之前,他回到上海,抛开对家庭生活的幻想,投身于社会活动,接近社会民主党,力图成为一个政治家,但又觉得社会民主党里的人都很平庸,难有什么大的作为。“一·二八”抗战爆发时,他很兴奋,希望自己在战争里能有所成就,但很快就发现这一希望难以变成现实,加之看到了战争中的混乱、投机、出卖等龌龊之事,热情随之消退。他看不起所有的人,认为自己是一个自由、单独地为理想奋斗的人,深感孤独。为了摆脱孤独,他与三姊淑媛的小姑子王桂英相好并导致她怀孕。在家庭和社会的强大压力下,王桂英杀死了刚刚诞生的婴儿。对此,蒋少祖虽开始感到内疚,但很快又觉得自己不必内疚——因为自己其实没有什么责任可负。他在上海与金融界和政府官员往来,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成为报刊主笔,在社会上日益扩大了知名度,受到许多人的赏识。他逐渐觉得与周围的环境越来越和谐,觉得年轻时的激烈真是幼稚得可笑。他开始精明地计算金钱。在发觉兄弟姊妹们正在争夺父亲庞大的家产时,他匆匆赶回苏州,与父亲和解,并得到一笔可观的财产。

蒋纯祖目睹了蒋家的分崩离析,精神上十分痛苦——他觉得家里的一切都代表着阴暗和苦闷,憎恶自己所处的现实生活,甚至一度想到自杀。“八一三”抗战爆发后民族战争空前热烈的气氛使他年轻的心再次激动起来——在蒋少祖等纷纷撤离南京退往汉口之际,他却前往上海前线做后勤工作。上海陷落后,他与一切熟人失去了联络,孤单地逃向南京;之后,又裹挟在难民和车辆中逃出南京,沿江向上游逃窜。途中,他加入了一个散兵团伙。蒋淑华的丈夫战死后,蒋淑媛和蒋少祖为了推卸抚养孤儿的责任发生了争吵;对此,他大失所望,与兄弟姊妹们精神上的裂痕越来越大,他的“浮躁”也越来越引起他们的不满。他先后加入一个合唱队和一个演剧队,从事抗日宣传活动;但又只希望成为英雄,享受光荣。他与演剧队女演员高韵发生了性关系,试图以此来获取安慰,结果,又产生了苦恼和恐惧。演剧队解散后,他去乡下担任石桥小学的校长,试图以高傲来抵抗当地鄙吝的士绅的压迫,但只是勉强挣扎而已,如为培育新人而呕心沥血,但既遭到了地方豪绅势力的攻击,又不为一般民众所理解;竭力帮助女学生李秀珍摆脱被母亲以两千元的代价把她的第一夜卖给一个少爷的厄运,但又为此而蒙受了谣言的攻讦,而且后来李秀珍竟然屈从母命、再后则陶然自得于富家生活;石桥小学被人纵火烧去了一半,他的朋友为了复仇而以同样的方式点着了中心小学,结果是和朋友们不得不落荒而逃;他患上了重病,在无助中寻求同校女教师万同华的爱情的抚慰,但又出于傲慢而与她分手。之后,他到重庆,发现蒋少祖当了参议员,成为一个拥有土地庄园的官僚地主,在旧诗和宋明版本中寻找灵魂的静穆,过起了“性本爱丘山”的疏懒生活。在与蒋少祖彼此交换了鄙视后,他离开重庆再次到乡下,死在万同华的怀抱里。

(三)人物分析

1.蒋少祖

蒋少祖是一个知识青年,也是蒋捷三的二儿子。他具有强烈的反叛性——他是蒋家儿女中第一个叛逆者,先是拒绝父亲给他安排的生活道路,逃到上海读书;大学毕业后办报,随后去日本留学;但意志不坚定,常常首鼠两端——他在看到上海学生勇敢地开着火车去南京请愿的壮景时为之激动不已,但在抗战爆发以后,却与往昔激进的旧友分道扬镳,退守到保守的阵营;在忧郁中与同学陈景惠结了婚,但又因觉得陈景惠不能理解他对事业的渴望而苦恼;积极地投身于社会活动,但稍遇不顺就热情大减、徘徊犹豫,产生孤独感和幻灭感;在上海时逐渐与环境妥协,与恶势力同流合污,如与金融界和政府官员往来,谋取报刊主笔之位,觉得年轻时的激烈幼稚得可笑,精明地计算金钱,并在兄弟姊妹们争夺父亲庞大的家产时,与父亲和解以得到一笔可观的财产;到重庆后成为一个拥有土地庄园的官僚地主,过起了“性本爱丘山”的疏懒生活,但又没有完全失去知识分子的自由思考,而且有些思考具有一定的真理性,如“人民是一个抽象的字眼……假借人民底名义,各种势力在斗争,每一种势力都要吸收青年”。有良知但又良知无几——王桂英杀死婴儿,对此,他觉得自己负有责任,并感到很内疚,但很快又觉得自己不必内疚。

2.蒋纯祖

蒋纯祖是一个知识青年,也是蒋捷三的小儿子。他富有反叛性、正义感和爱国心,积极进取——憎恶他所处的令人苦闷的现实,在“八·一三”之前,曾因不遵守纪律而被学校开除;热情地投入从事抗战宣传的演剧队后,常常无视纪律,渴望在孤独、悲凉和毁灭里得到荣誉和爱情;在暗恋无果后,不顾家人的劝阻,毅然奔赴战云密布的上海战线做后勤工作;当工人朱谷良把手枪对准再次强奸妇女的溃兵石华贵时,他为石华贵的眼泪所打动,用自己的胸膛挡住了手枪,结果使朱谷良反被石华贵杀害,他为此而愤怒、恼怒,并在后来巧施计谋,刺激起另外几个良心发现的溃兵的仇恨,炸死了石华贵,替朱谷良复了仇;当蒋少祖追逐权力,当了参议员,在旧诗和宋明版本中寻找灵魂的静穆的时候,他却宣称青春是壮阔的,苦闷才能爆发革命与艺术,始终不苟同于流俗和教条,而企图在自己内心里找到一条出路。不过,他也怯懦、软弱、优柔寡断——他不敢接受外甥女傅钟芬的恋爱挑战;他在经历了与傅钟芬、黄杏清、高韵等人的不成熟的恋爱后,选择冷静、严肃、磊落、诚实、勤劳、克己、谦虚的万同华作为意中人,可刚向万同华表白了爱情,便“模糊地觉得一切发展得过于迅速”,“模糊地觉得悔恨”;在面对恶劣的环境和巨大的压力时,他不是直面而是逃避,最后又在贫病交加和失恋的精神重压下死去。

3.金素痕

金素痕是蒋蔚祖的妻子,出身于一个东山再起的破落户家庭,其父金小川为一狡黠、阴毒的旧式讼师。她是一个王熙凤式的人物——精明、泼辣、强悍、野蛮、淫荡、阴险、狠毒:她在法政学校读过书,懂得经营之道,巧舌如簧、工于心计,像哄骗小孩一样地哄骗蒋蔚祖,让蒋蔚祖无条件地满意自己的婚姻、像儿子依恋母亲一样地依恋她;她有攫取金钱的强烈的欲望,利用蒋家对长子的器重,不择手段地弄走了蒋家的大部分古玩珠宝;她追求现代享乐,为此而结识了一个年轻的珠宝商人,过着放荡的生活,私情暴露、矛盾激化后,她又挟蒋蔚祖以与蒋家对阵,甚至趁乱抢走地契;最后,她气死蒋捷三,逼疯、逼死蒋蔚祖,在蒋家掀起了轩然大波,加速了蒋家的分崩离析。

(四)主题

小说通过财主蒋捷三一家分崩离析的过程以及“财主底儿女们”,即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的知识分子的各奔前程,再现了财主家庭内部的尔虞我诈和浮华生活,揭示了中国封建家族制度崩溃的过程,提出了在动乱的时代中青年知识分子的道路问题,展示了知识分子寻找正确道路的艰难与痛苦,“检讨”、“批判”了“中国底知识分子们底某几种物质的、精神的世界”(《〈财主底儿女们〉题记》),寄托了作者对丑恶现实的愤懑、对私有财产制的谴责。

(五)艺术特色

1.注重刻画人物的心理

小说在刻画“财主底儿女们”时,注重将他们放在民族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环境中加以刻画,既注重展示他们作为从传统社会的壁垒中突围而出的知识分子的内心冲突,又注重挖掘他们在大动荡时代特定心理和品性、尤其是奴性及奴性心理,从人们暗淡平庸的心灵世界中挖掘出精神力量的闪光。不过,小说有时夸大性地描写了人物的病态心理和性格,把普通劳动者写得如同知识分子一样爱反省、多疑、敏感和神经质——这便有点失真了。

2.具有浓重的现实主义色彩

小说真实地描写了蒋家内部的尔虞我诈、浮华生活和侵略者的罪恶及现实的黑暗腐朽——蒋家父子兄弟姊妹一方面过着奢华的生活,一方面争斗得你死我活;南京失陷后,日军搞杀人竞赛、集体屠杀手无寸铁的平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仅是在明故宫里就一次地以机关枪射杀了四百个中国兵,并冲进教堂、教会学校,强奸饿了三天的妇女们;战争扭曲人性,使本应该报效国家、血染沙场的中国军人因急于逃生而以武力与难民争路,溃兵纵火、抢劫,强奸农妇,滥杀百姓……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3.具有“七月派”小说的流派特征

小说主观色彩强烈,描写充满激情,气势逼人,形成一种描述、议论与抒情交织在一起的艺术风格。

4.线索清晰

小说线索清晰:上部从“一·二八”写到“七七”事变前,故事中心是苏州头等富户蒋捷三一家在内外多种力量冲击下分崩离析的过程,穿插描写了在上海、南京、苏州的蒋家儿女的活动以及各不相同的思想面貌。第二部从“七七”事变写到苏德战争爆发,集中描写蒋纯祖在大动乱中从南京流亡到武汉、重庆途中的经历和心理,同时穿插描写蒋家其他儿女在抗战后方麻木无聊的生活。

5.采用了“丁”形的结构

上部基本上是采用了横剖面结构,对人物群像的刻画围绕着蒋家解体这一中心事件进行,主角为蒋少祖及蒋蔚祖;下部以纵剖面表现年轻一代在血火交迸时代的嬗变,蒋纯祖成为第一主角;从而形成了“丁”形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