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解析
- 廖四平
- 8327字
- 2020-07-09 15:30:05
孙犁
邢兰
一、作者简介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著作主要有短篇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采蒲台》《嘱咐》,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叙事诗集《白洋淀之曲》,通讯报告集《农村速写》,散文集《津门小集》《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书林秋草》《耕堂散文》,论文集《文学短论》等。
二、解析
(一)《邢兰》写于1940年3月23日,最初收入由上海群益出版社于1949年7月出版的小说集《芦花荡》中。
(二)内容梗概
“我”随机关住在鲜姜台邢兰的家里,因此,认识了邢兰。邢兰虽然只有32岁,但看起来却有40或45岁,身材矮小、气弱。发现“我”的屋子漏风后,邢兰给“我”送柴并生火。“我”虽然知道柴有些贵,但以为“这是老乡们过去的习惯,对军队住在这里以后的照例应酬”,便不以为意。但后来“我”发现他家很穷——他的孩子在冬天连裤子也没有穿,而他则因为小时候放牛吃不饱饭而个子没有长高。尽管家境贫寒、身体状况也不好,但邢兰积极参加抗日工作——担负着村里代耕团和互助团两方面的工作;还整天东奔西忙;主动担任电线的侦察工作,靠自己的力量出色地完成工作。
(三)人物分析:邢兰
邢兰是一个农民。从姓名来看,邢兰似乎是一个女人,但实际上是一个男人。他思想进步、真诚爱国、无私奉献——虽然很贫穷,但仍为“我”送柴;无条件地参加抗日。乐观——虽然身材矮小,一脸皱纹,说话不断喘气,像患痨症多年了,眼睛也没有神,总干涩,营养不良,但经常嘴里哼着歌子,甚至在修理树木枝杈的时候,不忘从怀里掏出口琴吹奏,“他吹的调子不是西洋的东西,也不是中国流行的曲调,紧张而轻快,像夏天森林里的群鸟喧叫……”。单纯、善良——对“我”说起他家藏的东西很随意,没有丝毫的隐瞒、猜疑、欺诈。做事细心,考虑周全——他问“我”怕不怕烟,问“我”是烧炕还是烤手脚。总的来看,邢兰是一个比较有“光彩”的人物形象。
(四)主题
小说通过邢兰这一人物形象,再现了抗战的艰苦斗争生活,赞美了朴实无华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五)艺术特色
1.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
小说以“我”为叙述者来叙述故事。“我”是一个随机关住在鲜姜台邢兰家的人,因此,“我”能近距离、细致地观察邢兰,得到的信息也比较真实;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来叙述邢兰的故事,给人以颇强的真实感:如“有一天,我看见他从坡下面一步一步挨上来,肩上扛着一条大树干,明显的他是那样吃力,但当我说要帮助他一下的时候,他却更挺直腰板,扛上去了。当他放下,转过身来,脸已经白的怕人。他告诉我,他要锯开来,给农具合作社做几架木犁。”这简直是如摄像机摄像般的描述,使邢兰这一人物形象给人以颇强的真实感,能让人仿佛亲眼看到了虽身体虚弱但仍倔强地昂首直立的邢兰。
2.语言朴素、自然、简练而又传神
小说语言尤其是对话朴素、自然、简练而又传神,如全篇仅三千字左右,但既描绘了邢兰虽然贫困但仍然关心“我”、为“我”送柴,积极地参加抗日活动,热心地参加反汉奸活动,又描绘了他用心爱的口琴吹奏小曲等,刻画出其善良朴实的天性、任劳任怨的开阔胸怀以及对祖国和人民强烈的热爱之情,凸显了人物的深刻性格内涵。又如“太阳慢慢地垂下去”“那几天正冷的怪”“黄藁叶颜色的脸上”,“唔,这是你的房子?”“是咱家的,不过没住过人,现在也是坚壁着东西。”“呵,埋着东西在下面?”“对,藏着一缸枣子,一小缸谷,一包袱单夹衣服。”这些语言朴素、自然,生动再现了当时当地人民大众的生活,自然地表现出邢兰对他人不加设防的善良淳朴品质。
3.将人物放在典型环境里进行刻画
小说所描写的鲜姜台——抗日根据地是一个典型的环境,小说将邢兰放在这一环境中进行描写,对表现其乐观、积极的革命态度是十分合适的——它有利于展示邢兰的行为:
“敌人‘扫荡’这一带的时候。邢兰在一天夜里,赤着脚穿着单衫,爬过三条高山,探到平阳街口去。敌人就住在那里。等他回来,鲜姜台的机关人民都退出去。他又帮“我”捆行李,找驴子,带路……”
4.多方面地刻画人物
(1)善于通过对人物平常小事的描写来刻画人物
小说描写了邢兰不顾家中贫穷给“我”送柴、生火,帮助“我”撤退……这些全是平常小事。但就是在这些对平常小事的描写中,小说生动的刻画出了其关心他人、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的农民形象。
(2)善于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或神态的描写来刻画人物
如,“我知道冷了是难受的。”这句话虽然简单,但满含着对对方的关心,只有体会过“冷”的人才能说出这样的话,才能懂得他人的感觉,为他人着想。
又如,“有一天,我看见他从坡下面一步一步挨上来,肩上扛着一条大树干,明显的他是那样吃力,但当我说要帮助他一下的时候,他却挺直腰板,扛上去了。当他放下,转过身来,脸已经白的怕人。他告诉我,他要锯开来,给农具合作社做几架木犁。”通过这些动作或神态的描写,写出了邢兰所做的工作对他来说是不易的,但他却坚持自己做,表现了他对革命事业的热情和执著。
再如,“有时,他拿些黄菜、干粮给我。但有时我让他吃我们一些米饭时,他总是赶紧离开。”这短短的两句话描写了邢兰的两个动作,一个是“拿”,一个是“离开”,没有过多的修饰,但如果与下文中描写邢兰家贫困的文字联系在一起品味,就会发现其中丰厚的内蕴——它们活灵活现地写出了邢兰甘愿为他人牺牲自己却不图回报的高尚品格。
5.笔触深入细腻
小说所描写的邢兰的几件小事,非常平凡,但笔触深入细腻,意蕴深广。如,小说对他给“我”送柴的描写,虽然只用了简简单单的几句话,但很好地表现出了邢兰的细心和乐观。之后又描写他对革命事业所做的一些事情……这些描写相当深入细腻,表达了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人民对革命事业的支持。
荷花淀
一、作者简介(略)
二、解析
(一)《荷花淀》写于1945年5月,原刊于1945年5月15日出版的《解放日报》上,最初收入由东北书店于1946年9月出版的短篇小说集《荷花淀》(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或由香港海洋书屋于1947年4月出版的小说散文集《荷花淀》(参见贾植芳等:《中国现代文学总书目》)中。
(二)内容梗概
抗战期间,冀中白洋淀地区小苇庄的7个青年要去参军打鬼子,在县委报了名。他们“怕家里的人拖尾巴”,公推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水生回来和家里人们说一说。他连夜回到村里,先和妻子话别,再到别人家里去做说服工作,第二天,就匆匆辞别家人和村里的男女老少。过了两天,他们在家的媳妇——水生嫂们很想念他们,于是,偷偷坐在一条小船上,划到对面马庄去看他们。但当她们赶到那里时,他们已在前一天晚上半夜里开走了,她们只得回家。不料,在回家的途中,她们遇上日本鬼子一只运输大船,并被它紧紧追赶。她们拼命把小船往荷花淀里摇,眼看就要被追上。在这危急时刻,突然响起一阵枪声,事先埋伏在荷花淀里的战士对鬼子的大船一阵猛烈扫射,并把鬼子的大船打沉了;年轻妇女们也得救了。可随即她们便发现,救她们性命的,原来是她们新参军的丈夫,于是,高兴极了。而水生们既在伏击战中获胜,又见到了亲人,于是,也高兴极了,随后,又兴高采烈地带着战利品向别的地方转移。最后,水生嫂等青年妇女受到战斗的锻炼,在这一年秋季,也学会了射击,并成立了自卫武装,配合子弟兵作战,反抗日本鬼子的侵略,保卫家乡。
(三)人物分析:水生嫂等妇女
水生嫂是小说重点描写的也是小说中最成功最具光彩的人物形象,其最主要的特点是爱祖国爱丈夫,识大体顾大局,深明大义。在性格上则是刚毅坚韧、开朗乐观,而又刚中有柔,极富人情味,是她那同类妇女中的一个代表。
水生嫂等妇女勇敢地担负起家庭重担,用实际行动支持丈夫参军抗敌。因地处敌占区边缘,敌人随时会来;因而,她们都有着和敌人拼命的思想——她们划船寻夫遭遇到敌人后,便想:“假如敌人追上了,就跳到水里去死吧!”这是她们爱国主义、民族气节、妇女尊严和刚毅性格的表现。她们对抗战抱有坚定乐观的必胜信念,蔑视敌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在伏击战后,她们说:“水生嫂,回去我们也成立队伍,不然以后还能出门吗?”并在最后真的学会了射击,还组织起队伍,配合子弟兵战斗在百顷大围塘里,从而在战斗中成长为战士;这些是她们爱国主义精神、战斗的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和刚毅性格的具体表现。她们自尊自重、自强不息——当自己的男人们在伏击战后嘲笑她们时,她们很生气:“刚当上兵就小看我们,过两年,更把我们看得一钱不值了,谁比谁落后多少呢!”这便是其自尊自重、自强不息的具体表现,表明她们不甘落后于男人,并要在共同的和敌人的战斗中和他们比一比,这是她们思想性格中的重要闪光点,体现了解放区妇女解放的思想深度,意义极为深远。她们爱丈夫,既支持丈夫参军又表现出难舍难分的深情蜜意,夫妻话别中水生嫂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在院子中等水生等到鸡叫,女人们借故去找丈夫,这些都是其具体表现。总之,她们的性格刚中有柔,既深明大义,又极富人情味。
(四)主题
小说通过抗战时期冀中抗日根据地白洋淀人民的斗争生活,特别是对白洋淀妇女从送夫参军到自觉地组织起一支战斗队伍这一成长过程,赞扬了白洋淀人民的勤劳、勇敢、沉着、机智,赞颂了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勇抗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的英雄主义、乐观主义情怀。
(五)艺术特色
1.诗情画意
小说对生活中的美进行了深入开掘,并用富有感情的笔触和形象化的手法加以艺术地再现,营构了情境交融、富有诗意的生动画面。如小说开头所描写的水生嫂月下编席的图景便情境交融、充满诗情画意:月下的白洋淀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在如此美的环境中,水生嫂编着席,等丈夫回来。女人心灵手巧,苇眉子“在她怀里跳跃着”,不久就编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在这里,生活的美,人的美,山河的美,劳动的美交织在一起,似诗似画,意蕴丰富;如此宁静的和平的充实的幸福的生活却被日寇破坏了,这便不能不激起人们对侵略者的仇恨。水生夫妻话别,水生嫂寻夫遇敌,水生们伏击敌人,也都洋溢着诗情画意。而“那一望无际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一段景物描写,则景中寓情,解放区军民抗击侵略者的钢铁意志和伟大力量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得到生动形象的表现。
2.心理描写细腻
小说注重通过细节、动作和对话描写来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心理。如听到水生第二天要到大部队上去的消息时,“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这一细节写出了水生嫂心灵的巨大震动,因为她是一个心灵手巧的女人,一般是不会划破手的;她之所以划破手显然是其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又如夫妻话别中水生嫂的话虽不多,但表现了其丰富、复杂的心理、感情,有丰富的潜台词。一句“你总是很积极的。”似埋怨、似讪笑,其实暗含着对丈夫的行动感到自豪;“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其实她早已准备好了承担家庭重担,话中所暗含的是对丈夫难舍难分的情感。水生嫂叫水生有话嘱咐她,可每当水生嘱咐他时,她在嗯嗯答应的同时,又直问还有什么,直到水生说“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女人觉得这才是最重要的一句,流着眼泪答应了他。这里所蕴含的感情是非常丰富感人的,女人柔中有刚、刚柔相济的性格得到了颇为逼真的表现。
3.散文化诗化色彩浓郁
小说有情节,但情节很淡,一般情节粗线条勾勒或侧面暗示,月下编席、夫妻话别、遭遇战等典型场面则重点渲染,发掘其中所蕴含的诗意;有人物,但不重在典型人物的刻画与塑造——水生嫂在后半部融入于妇女群像之中,而重在以散文的抒情笔触表现人物的心灵美。通篇情景交融,意境优美,是一篇诗化、散文化的小说。
4.构思新颖,情节开展疏密相间,详略得当,富有节奏感
小说把紧张的战斗和日常生活细节糅合起来,按照生活的顺序,自然地展开故事情节。小说通过“离别”“寻夫”“遇敌”“相会”几个片断,以轻快的笔调记录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根据地妇女成长的过程,但在描写上并不是平均用力,对那些能够突现人物人性美、人情美的场面和细节从容用笔,重点渲染;对其他过程则粗线条勾勒。如“夫妻离别”一段,不仅详写两人对话,而且连水生嫂因听说水生参军而心里受到震动,以至于被苇眉子划破了手指的细节都描绘了出来,充分表露了青年夫妻恋恋不舍又顾全大局的复杂心绪。而游击队活动、妇女们组织队伍等大事,则只几笔就带过。或简或繁,忽收忽放,突出了劳动妇女的心灵美。
嘱咐
一、作者简介(略)
二、解析
(一)《嘱咐》写于1946年,原刊于1949年3月24日出版的《进步日报》上,最初收入由北京天下图书公司于1949年8月出版的小说集《嘱咐》中。
(二)小说以“嘱咐”为标题,是为了突出夫妻分别时水生嫂对水生所嘱咐的那段话,因为那段话充分体现出水生嫂的革命觉悟,也是根据地人民的普遍心声。
(三)内容梗概
参军抗日,离家八年,已是营副教导员的水生,借机会请假绕道回家探亲。他一天走了九十里路,黄昏回家见到妻子、女儿。从妻子“脚上那白布封鞋”,他知道父亲已不在人世了。与妻子团聚后,他们畅叙了别后的生活和彼此的思念。深夜,他忽然听到大街上广播通知民兵自卫队集合,便知敌人将来犯,于是,决定马上赶回部队去参加反击敌人进攻的战斗。天亮时,妻子冒着严寒,在白洋淀撑着冰床将他送往丁家坞去找部队。途中,她向他说明自己在抗战八年里受的许多苦以及自己的内心话——“我们这些留在家里当媳妇的,最盼望胜利。”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又要和日本一样,想来把我们活着的人完全逼死!”临别时,嘱咐水生道:“向上长进,不要为别的事情分心,好好打仗。”并向他表示:“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
(四)人物分析
1.水生嫂
水生嫂是一个根据地的农村青年女子,温柔重情而又刚毅坚强,深明大义,热爱革命事业,对胜利充满信心,向往着未来的幸福生活。
(1)她的温柔重情而又刚毅坚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爱丈夫。这种爱真挚、纯朴而感人。她两次问水生是否“想家”,是否“想我”,还要水生回答“怎么想法”。她也说了自己如何想丈夫:“可是在黑夜,一觉醒了,我就想:你如果能像天上的星星,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又如以下这段直白:“你知道,我们,我们这些留在家里当媳妇的,最盼望胜利。我们在地洞里,在高粱地里等着这一天。这一天来了,我们那高兴,是不能和别人说的。”二是对家里的其他人也表现出了自己的爱和责任心。丈夫去前线,她挑起全家生活的重担。初生的孩子是她“在那潮湿闷热的高粱地,在那残酷的‘扫荡’里奔跑喘息,丢鞋甩袜抱养大的”。对已经去世的公爹,她满怀崇敬与感激——从她在水生面前对公爹的追述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从中也可以看出她对家庭的爱。
(2)她深明大义:她很好地处理了个人与革命、家庭之间种种利害关系。
① 对个人与革命的关系,她处理得非常好:其一,她虽极不舍得丈夫离开她,但还是尊重丈夫,并亲自送他回部队去。在送丈夫回部队时,她“像一只雨后的蜻蜓爬上草叶”般跳上冰床;在冰床上,她“围巾的两头飘到后面去,风正从她的前面吹来”,“连撑几竿,然后直起身子来向水生一笑”,“两脚轻轻地一用劲,冰床就像受了惊的小蛇一样,抬起头来,窜过去了。”这一切都是为了让丈夫及时回到部队,所以她说:“我们想你,我们可没有想叫你回来。”在最后嘱咐水生时是“忍住眼泪,笑着说”,这真是一颗金子般的心。其二,在自己生活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她除了支持丈夫参军之外,自己还用冰床子送过无数的八路军,勇敢地承担起支援前线抗战的重担。
② 在个人与家庭的关系上,她也处理得非常好。她与家庭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她与公公的关系上——她非常尊重公爹,与他关系融洽。抗日期间,她自己历尽艰辛,但在与丈夫见面时,根本不提及自己的艰辛,而只是称赞公爹,说“爹是顶不容易的一个人”。水生从“她身上那自纺自织的棉衣和屋里的陈设”看到了她“是叫一种深藏的志气支撑,闯过了无数艰难的关口”。只有她处理好了与爹爹的关系,水生才可以放心地投身革命。这便是她对革命的有力支持。
(3)她热爱革命事业主要的表现是她对敌人充满仇恨,不但支持水生参加革命,而且自己直接参加斗争。她对敌人的仇恨是不共戴天的,所以她说:“国民党反动派来打破了我们的幸福。国民党反动派来打破了我们的心。他们造的罪孽是多么重!要把他们完全消灭!”“国民党反动派又要和日本一样,想来把我们活着的人完全逼死!”
(4)她对胜利始终充满信心,向往着未来的幸福生活。在抗战中,就曾在孩子的身上祝福水生,“早一天胜利回来吧!一家团聚。”还向孩子诉说着“翻来覆去”的题目:“你爹哩,他到哪里去了?打鬼子去了……他拿着大枪骑着大马……就要回来了,把宝贝放在马上……多好啊!”到小说的最后,她的这种思想凝聚成了对水生的嘱咐:“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的胜利消息。”
2.水生
水生在小说里处于一种次要地位,他是为了衬托水生嫂而出现的,水生实际上代表了当时许许多多根据地战士的的形象,他们别妻离子,为国捐躯,是一群无私的奉献者。
(五)主题
小说通过水生夫妇八年离别后的短暂重逢和再次别离,表现了革命夫妻深厚、真挚的情感,反映了根据地人民在抗战中的艰苦生活和所作的贡献,也表现了人民对敌人的仇恨和对胜利的信心。
(六)艺术特色
1.对话朴素、自然
小说中的对话十分朴素、自然。水生嫂是一位农村少妇,水生是出身于农村的部队干部,他们的对话必然朴素、自然。如第2部分:水生在黑影里问那孩子:
“你叫什么?”
“小平。”
“几岁了?”
女人在外边拉着风箱说:
“别告诉他,他不记的吗?”
水生是顺口而问,水生嫂手拉着风箱,耳朵可是在父女的身上,于是,说了这句委婉的表示不满的玩笑话。
又如水生嫂问丈夫是否想过她的话:
女人在外边也笑了,说:
“真的!你也想过家吗?”
水生说:
“想过。”
“在什么时候?”
“闲着的时候。”
“什么时候闲着?”
“打过仗以后,行军歇下来,开荒休息的时候。”
……
女人看着他那日本皮大衣笑着问:
“说真的,这八九年,你想起过我吗?”
“不是说过了吗?想过。”
“怎么想法?”她逼着问。
“临过平汉路的那天夜里,我宿在一家小店,小店里有个鱼贩子是咱们乡亲。我买了一包小鱼下饭,吃着那鱼,就想起了你。”
“胡说。还有吗?”
“没有了。你知道我是出门打仗去了,不是专门想你去了。”
“我们可常常想你,黑夜白日。”她支着身子坐起来,“你能猜一猜我们想你的那段苦情吗?”
对于深爱着丈夫的水生嫂来说,自然十分希望水生想她。可在孩子面前不便直说,因而,只是穷追不舍地问水生是否“想家”,但那其实是在问是否想“她”;两个人单独在一起时,又直接穷追不舍地问水生是否“想她”。
再如,水生在回部队时在冰床上与妻子的对话,充满情意、活泼而略带调皮:
水生警告她说:
“你慢一些,疯了?”
女人擦一擦脸上的冰雪和汗,笑着说:
“同志!我们送你到战场上去呀,你倒说慢一些!”
“擦破了鼻子就不闹了。”
“不会。这是从小玩熟了的东西,今天更不会。”
有了这些朴素而自然的对话,即使读者面前没有这对夫妻,也会觉得这位感情真挚、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妇简直就在眼前笑着说话,而水生则像一位长于做思想工作的部队干部站在眼前。
2.细节描写简洁传神
如写水生嫂突然见到丈夫的情景:“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子去抽抽打打地哭了。”当她听说丈夫只住一夜后,“女人呆了。她低下头去,又无力地仄在炕上”,把水生嫂既思念丈夫,又难舍难分的情态表现得逼真传神。这些描写简洁传神,有力地传达出人物的神韵。
3.景物描写含义丰富
如小说描写铁路边拆毁的炮楼,破墙上的鸟粪,烧毁后的村庄,被砍伐的堤柳,点出小说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描写水生在回家的路上,所见到的家乡田野上的冷风、积满泥水和腐草的水洼及微微可见的白洋淀的边缘。描写冰床“像一只雨后的蜻蜓爬上草叶”,顶着大雾前进,“河两岸残留的芦苇上的霜花飒飒飘落”,“她的围巾的两头飘到后面去”,冰床摧起的冰屑在前面“打起团团的旋花”。这些独特的景物描写,具有诗情画意的韵味,富有象征含义,再现了真实的生活氛围。
又如:
冰床跑进水淀中央,这里是没有边际的冰场。太阳从冰面上升起来,冲开了雾,形成了一条红色的胡同,升到这里来,照在冰床上。
“冰场”有国民党反动统治黑暗而残酷的象征意味;“一条红色的胡同”有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是一条冲破黑暗、走向光明的道路的象征意味。这里景物描写的象征意味,与水生嫂接着说的那段话——“爹活着的时候常说,敌人在这里,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开了这条活路,我们就得活,不然我们就活不了……”——的内涵是一致的:“打开一条活路”中的“活路”就是那条“红色的胡同”,即革命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