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陀思妥耶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国现代作家。出身于贵族之家,年轻时因参加革命团体“彼特拉舍夫斯基小组”而被捕,临刑前被沙皇赦免,改判流放。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了不少中短篇小说,他的纪事性随笔也很有名,但主要的成就还是《穷人》《罪与罚》《群魔》《白痴》《死屋手记》等长篇小说。

多卷本长篇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于1879—1880年在刊物上发表,1881年出单行本之后不久作者即因病去世。陀氏在这部一生的总结性作品中,和在其他作品中一样,一面无情地暴露了当时俄国的各种社会矛盾,特别是底层民众所遭遇的不公与苦难,一面也广泛深入地挖掘了各阶层人性的扭曲和精神的苦闷。小说描写旧俄外省地主卡拉玛佐夫一家父子、兄弟之间表面上围绕金钱和女人而起的冲突,实际上要揭示的乃是他们灵魂世界的风暴。老卡拉玛佐夫好色、贪婪、惨无人道;大儿子米卡粗野任性;二儿子伊凡在各种现代思潮的冲突中无路可走,选择了虚无主义和犬儒哲学;小儿子阿辽沙是作者理想的人物,他虔诚地相信只有上帝之爱才能战胜一切罪恶。老卡拉玛佐夫年轻时奸污过一个穷苦的痴女,把养下的私生子斯麦尔佳科夫当作家奴,斯麦尔佳科夫在伊凡“既然无所谓善恶,就什么事都可以做”的学说暗示下,利用米卡和父亲因财产和共同的情妇发生激烈纠纷的机会,谋杀了他所嫉恨的生父。米卡涉嫌下狱,伊凡精神错乱,斯麦尔佳科夫也自杀了,只有阿辽沙仍旧相信上帝之爱。

这里选了小说第二部第二卷第四节,二哥伊凡用他收集到的许多人类特别是儿童无辜受难的事例,试图劝说阿辽沙放弃对上帝的信仰,但并没有得逞。伊凡自称是“某一类事件的爱好者和收藏者”,他也确实收集了许多这一类“事件”,而这一类“事件”被他“收集”和“收藏”之后,固然成了他向阿辽沙这样的信徒发难的材料,但同时也搅起了他自己灵魂深处无法平息的疑难,他被这些“事件”所引发的灵魂痛苦折磨着,无法解脱,这才找到阿辽沙,想在第二个人身上印证自己的怀疑,最好把别人也拖下水,那样他的怀疑的负担似乎就会减轻一些。可见他既怀疑别人的信仰,也怀疑着自己的怀疑,这就是鲁迅所说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他们”的典型手法。

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己认为,他所追求的是“更高意义上的写实主义”,既不是一般地揭露社会矛盾,也不是一般地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的内容,而是要显示人物灵魂深处的真相。他所谓灵魂深处的真相主要是信仰的冲突,即人们在面临巨大苦难时能否坚信包括上帝在内的最高价值,人的一切犯罪行为,内心的一切痛苦和折磨,跟这种信仰的冲突之间有怎样的必然联系。他的人物被这一类根本问题苦苦纠缠着,长久地经受着精神的酷刑,而陀氏本人,正如鲁迅所说,“是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同时也一定是伟大的犯人”,因为他所审判的对象乃是人类普遍的灵魂的过犯,他自己首先就承受着这种过犯所带来的痛苦。陀思妥耶夫斯基因此被称为“残酷的天才”。

陀氏作品的精神主题早已包含在基督教文化历史之中,但他绝非一个抽象的说教者,因为他始终关心普通人的实际生存境遇,切实地从他们的实际境遇中来逼问他们的灵魂,其宗教探询的执著和深入,与其抓住现实、抓住细节的能力,恰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