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RFID的概念与系统组成
1.RFID的概念与特点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是一种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非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应用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的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短距离射频产品不怕油渍、灰尘污染等恶劣的环境,可在这样的环境中替代条码,例如用在工厂的流水线上跟踪物体。长距射频产品多用于交通上,识别距离可达几十米,如自动收费或识别车辆身份等。
RFID技术是一项易于操控,简单实用且特别适合于自动化控制的灵活性应用技术,其具备的独特优越性是其他识别技术无法企及的。它既可支持只读工作模式,也可支持读写工作模式,且无需接触或瞄准;可自由工作在各种恶劣环境下;可进行高度的数据集成。另外,由于该技术很难被仿冒、侵入,使得RFID技术具备了极高的安全防范能力。
与传统条形码识别技术相比,RFID技术有以下优势:
1)快速扫描。条形码一次只能有一个条形码受到扫描;RFID辨识器可同时辨识读取数个RFID标签。
2)体积小型化、形状多样化。RFID在读取上并不受尺寸大小与形状限制,不需为了读取精确度而配合纸张的固定尺寸和印刷品质。此外,RFID标签更可往小型化与多样形态发展,以应用于不同产品。
3)抗污染能力和耐久性。传统条形码的载体是纸张,因此容易受到污染,但RFID对水、油和化学药品等物质具有很强的抵抗性。此外,由于条形码是附于塑料袋或外包装纸箱上,所以特别容易受到折损;RFID卷标是将数据存在芯片中,因此可以免受污损。
4)可重复使用。现今的条形码印刷上去之后就无法更改,RFID标签则可以重复地新增、修改、删除RFID卷标内储存的数据,方便信息的更新。
5)穿透性和无屏障阅读。在被覆盖的情况下,RFID能够穿透纸张、木材和塑料等非金属或非透明的材质,并能够进行穿透性通信。而条形码扫描机必须在近距离而且没有物体阻挡的情况下,才可以辨读条形码。
6)数据的记忆容量大。一维条形码的容量是50 B,二维条形码最大的容量可储存2至3000字符,RFID最大的容量则有数MB。随着记忆载体的发展,数据容量也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未来物品所需携带的资料量会越来越大,对卷标所能扩充容量的需求也相应增加。
7)安全性。由于RFID承载的是电子式信息,其数据内容可经由密码保护,使其内容不易被伪造及变造。
2.RFID系统组成
在学校里,“校园一卡通”是射频识别技术最成功、最典型的应用案例。如图2-5所示。这个系统中,大家常见的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使用的卡,读卡的机器以及发卡、充值用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校园一卡通”的管理模式代替了传统的做法,在学校范围内,凡有现金、票证或需要识别身份的场合,均可采用一张射频卡来完成,系统涵盖了就餐、消费、考勤、洗澡堂、教室、图书及宿舍集中用电、用水、出入门禁等方面的管理,使得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变得高效、便捷。
图2-5 校园卡应用图
总结校园卡的系统设计,可以得出RFID系统包括:射频(识别)标签(卡片)、射频识别读写设备(读写器)、应用软件管理系统(计算机系统)。一个典型的RFID应用系统的结构如图2-6所示。
图2-6 典型的RFID应用系统的结构
RFID标签(TAG):又称为射频标签、电子标签,主要由存有识别代码的大规模集成线路芯片(控制电路与存储器)和收发天线构成。每个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附着在物体上标识目标对象。标签是被识别的目标,是信息的载体。
RFID读写器(Reader):射频识别读写设备,是连接信息服务系统与标签的纽带,主要起到目标识别和信息读取(有时还可以写入)的功能,包括天线、控制电路与接口电路。
应用软件管理系统:针对各个不同应用领域的管理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