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1]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2]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3]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4]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5]
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观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6]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7]。
注释
[1] 薛据:唐代诗人,开元时进士,官水部郎中。慈恩寺:在今陕西西安市南郊。唐高宗做太子时为其母文德皇后祈福所建,故名“慈恩”。为唐代长安城中最宏丽的佛寺。浮图,即宝塔。
[2] 世界:佛家用语,即宇宙。蹬道:塔内的阶梯。盘虚空:沿着蹬道而上,如空中盘旋。
[3] 突兀:高耸。此句形容塔势的高和险。
[4] 碍白日:遮蔽了太阳光。七层:塔的最顶层。摩苍穹:擦着深青色的天空。
[5] 高鸟:高飞的鸟儿。闻惊风:听到迅疾的风声。
[6] 净理:佛家清净之理。胜因:指一种殊妙的善因。夙:向来。宗:尊。
[7] 大觉之道永远的凭借,即以佛教为归宿。
评析
天宝十一年(752年)秋天,岑参、高适、薛据、杜甫、储光羲五位诗人同登慈恩寺佛塔,五人都作诗抒怀,但薛诗已失,现存四篇。四篇中杜甫和岑参的诗作更突出。
本诗的特色在于就登塔所见,极力描绘塔之高峻,气势宏阔,雄浑悲壮。首二句写未登之前仰望全塔;三、四句写登塔;五至八句写塔之高耸雄峻。九、十句写由上俯看;十一至十八句写,在塔顶向东南西北各方所见的景物。最后四句写忽悟佛理,甚至想“挂冠”而去,以求济世。
杜甫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高标跨苍天,烈风无时休。
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
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
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
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
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
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
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这首诗气象峥嵘,音节悲壮,后世诸家一致认为又是四首之中最佳者。
这首诗充满佛家出世的气息,与当时岑参的处境心境大有关系。749年,岑参入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为判官。751年,高仙芝被大食击败,岑参与高仙芝一同回到长安。作此诗时,岑参闲居京城,功名困顿,心情低落,无怪乎生出“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的慨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