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孝经》是儒家经典中专门讲“孝”的著作,其作者是谁历代说法不一关于《孝经》的作者,有孔子说(《汉书·艺文志》)、曾子说(《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参门人说(宋胡寅、朱熹)、子思说(宋王应麟)等。现在,多数学者认为作者为孔门后学。。该书集中论述孝道,自汉代起被列为“七经”之一,确立了其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

《孝经》共十八章,论述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等阶层的不同孝道,内容包括尊敬和赡养父母,忠于君主,教化民众,对父母、君主的过错进行劝谏,为过世的父母致丧,按礼仪祭祀先祖、和睦兄弟等。强调人要感激赐予自己生命的父母,恪尽孝道,这才是人之品德的根本。同时还特别强调“孝”的社会功用,倡言“孝”可以为政治国,认为“孝”不仅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也是管理家庭的重要准绳和治国安邦的基本原则。

《孝经》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曾有五个皇帝(晋元帝、晋孝武帝、梁武帝、唐玄宗和清顺治帝)为它做过注释,古人最初识字时也要从《孝经》开始。虽然《孝经》过度强调唯父母、君主之命是尊,但其对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伦理观念和老有所养的传统美德的形成,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至今仍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但不可否认,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发展,其中过于强调封建等级尊卑和愚忠愚孝的思想已不可取,需辩证看待,理性区分,批判地加以继承。既要正确理解传统孝道,又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

为了让读者了解这部经典著作,我们对《孝经》进行了详细解读,原文采用大字注音,并附有导读、注释和译文,以便诵读理解。每章之后还附有一则孝道故事,以加深对原文精髓的领悟。此外,文后还附有著名的《二十四孝》(节选),对古代宣扬孝道的经典故事进行了解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每则故事都配有原汁原味的古代插画或反映当时生活情境的文物照片,以尽量还原故事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孝是一种精神,一种行动,希望广大读者在孝道精神的沐浴下,不断提升道德修养,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