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万金之赏

金钟儿这才松开手,信陵君蹲下身抚尸痛哭,朱亥、唐雎等也都纷纷围拢过来。

原来他们已经接到咸阳“墨家”弟子的通知,知道秦国要派人来行刺,便天天严阵以待。

方才的一切,他们在暗中都看得清楚,当然不容胡伟下手。

但信陵君一直以客礼待胡伟,既不限制自由,更没搜身。

胡伟若是小人,在近距离内,以其剑之毒,就算旁边有金钟儿,恐怕也来不及援救。

所以大家也很为胡伟的深明大义而感叹。

天亮后,信陵君一边盛殓胡伟,一边向安釐王做了汇报。

然后把胡伟的灵柩派人送到咸阳。

为了保护家属不受牵连,他没有把二人结为兄弟之事扩散。

尽管没把详情公诸于世,但胡伟因敬重信陵君之义,宁肯自杀也不愿行刺的事迹却不胫而走,尽人皆知。

战国时的风气仍然崇尚名节,敬重忠、信。

为了收揽人心,秦国仍把胡伟按阵亡将士的规格安葬,秦王政还亲自参加葬礼。

胡伟家中只一妻一女,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便被接入宫中抚养,待遇算是不薄。

胡女长大成人后还做了秦王政的妃子,就是秦二世胡亥的母亲。

可惜胡亥没有继承外祖父的遗风,否则秦王朝也许能延续几世。

胡伟的死,宣布行刺计划彻底破产。

而且信陵君在事件过程中单身面敌、临危不乱;

义感胡伟、弥凶险于谈笑间,更加提高了他的名望。

对于吕不韦来说,则有“偷鸡不成蚀把米”那种酸溜溜的感觉。

就在吕不韦一筹莫展的时候,忽报故人楼缓来拜。

当年在邯郸郭开的家中,吕不韦和他同桌喝酒、吃过饭,算是有一面之交。

但楼缓在同虞卿舌战中惨败后,回到国内因为没有完成任务而被“冷落”。

隐居市外郊区,二人就没再见过。

吕不韦入秦后,又忙着“计本收息”发展自己的事业,早把这段交情忘到九霄云外。

楼缓见吕不韦一脸的茫然和陌生,嘻嘻一笑:

“当年郭开府中一会,就知公乃非常人!

今日再睹尊颜,实在是三生有幸!”

吕不韦那时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现在也不清楚与自己怎么建立的交情。

但人家既然能提出在郭开家见过面,肯定认识自己。

如果态度冷漠,便违背了“商业原则”。

好在商人修练过“见人三分熟”的功夫,脸上立刻浮起笑容:

“您瞧我这记性!

来到秦国后,我还真打听过您,就是不知道在何处发财;

却有劳您亲自光临鄙府,再叙往事,欢迎、欢迎。”

楼缓一笑:

“这次来拜访,可不只是为叙旧,而且还要索万金之赏。”

“领赏?什么万金之赏?”

瞅着眼前这个矮胖的小老头,吕不韦又陷入茫然。

“不是说谁能除掉魏无忌,就赏万金吗?”

“你?”

吕不韦可是真惊讶:

“阁下手无缚鸡之力……”

楼缓哈哈大笑:

“当年要离以独臂之身而能刺杀庆忌者,凭智取,不以力敌也!

信陵君义倾天下,四海之士无不与他舍身相交,周围高手如林,等闲之辈不能近前。

就算能伤了他,也将成为过街老鼠,活着,天天被追杀,全家不安;

死了,也要受万世唾骂,殃及子孙。

纵有万金,不能安享一文,又有何用?

所以既没人能行刺,也没人愿意干这傻事,信陵君是不可以武力征服的!”

吕不韦这才明白,为什么自己出高价也买不到一个勇士!

看来这楼缓不是凡夫俗子,肚子里还有点儿“草料”。

对他的态度也就客气多了:

“先生请坐,上茶,请问,如何智取?”

“臣可略施小计,让信陵君权、势尽失;

此后,不过一匹夫,还能对我们造成什么威胁?”

吕不韦大喜:

“请上座,上好茶!先生有何妙计?”

“信陵君有一个最致命的弱点,就是得不到安釐王的真正信任。

安釐王疑忌其弟由来已久,窃符夺军致爱姬死后衔怨更深。

所以虽有救赵却秦之功,乃放逐十年,手足情断。

只因面临国破家亡之危,才不得不授予权柄,实出于不得已,而非安釐王真心实意。

信陵君执政以来,进贤黜佞,奖廉杀贪。

政治清明了,固然有利于国家和百姓,但终究是君子少而小人多;

小人贪权利,得则喜、失则怨,一旦被剥夺,能不怨恨他?

而且这些人多数是安釐王身边的近幸,对于‘倒信’能起重要作用;

晋鄙无辜被杀,门客星散,却也不乏想为主报仇的忠义之士;

只是人少力薄,须待机而动,也可为我所用;

还有一支重要力量就是太子增。

听说当时丞相就是有意放他回国。

可惜以后中断了同他的联系,做好他的工作,能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

臣并非真要发这笔万金之财,而是要用它做活动经费。

通过内线关系,把这些潜在势力汇合成一支强大的‘倒信’力量。

让他们从各个方面、无孔不入的进行渗透破坏,街头巷尾散布流言蜚语;

朝廷宫内,进谗挑拨。

以曾子之贤,他母亲三次听说他杀人最后都相信了,为避祸逾墙而走;

何况安釐王与信陵本就矛盾重重!

我们再通过外交手段软硬兼施、积极配合;

在这场‘离间战’的冲击下,信陵君必定倒台!”

吕不韦听得连连点头,忽然问:

“那由谁去做内线?您亲自去吗?”

“另有其人,只少数人知道,当年应侯曾将辛垣衍派进魏国卧底,很受安釐王信任。

他还曾出任相国,后来由于形势变化,应侯致仕后他也停止活动。

现在仍住在魏国,虽被信陵君任为客卿,却以养病为由赋闲在家;

该他复出了,让他负责‘倒信’的工作。”

渐渐地,大梁城里,从上层社会到大街小巷,酒肆茶馆中,都有人交头接耳,悄悄传说:

“大王上了年纪,身体又不好,有意在‘山陵崩’后传位给信陵君……”

又有更新的消息:

“大王等不及了,干脆现在就要禅位了……”

说来也是:

公子救赵存魏却强秦,使黎民百姓享受到今天的太平,多大的功劳呀!

休说是魏国之王,就是做全天下之王,也当之无愧、满够资格。

老安釐王早就应该让位啦!

凭良心说,魏国民众还真希望由信陵君来当王。

公子仁义厚道,主持公正,屈己待人又有本领;

做了国王魏国必定更加富强,大家的日子就更好过啦。

所以这些流言很快就快遍全国。

有些性急的老太太,甚至烧香祷告,求神保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