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卦》曰: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

崔憬曰:冥升在上,以消不富,則窮,故言“升而不已必困”也。

釋曰 亢則有悔,冥升所以戒消,進必有傷,康侯所以蒙難,故困次升。

坎下兑上困。亨。

鄭玄曰:坎月,互體離,離日,兑暗昧,日所入也。今上掩”,周作”。日月之明,猶君子處亂代,”,此避唐諱小人所不容,故謂之“困”也。君子雖困,居險能説,朱作”。是以通而无咎也。

虞翻曰:否二之上,乾坤交,故通也。

釋曰 兑爻主上,否二之上,則上成兑而下體坎互離,兑陰揜日月之明,正剛揜之象。鄭據卦,虞據爻,義同。二之上則上之二,困在此,亨困即在此。

貞大人吉,无咎。

虞翻曰:“貞大人吉”,謂五也。在困无應,宜靜則无咎,故“貞大人吉,无咎”。

釋曰 正守其剛中之德,正己而物正,故“吉”。困不咎,此所以亨困之道。

有言不信。

虞翻曰:震“言”,折入兑,故“有言不信,尚口乃窮”。

 《説苑》引孔子曰:困之道,猶寒之及煖,煖之及寒也,唯賢者獨知而難言之也。《易》曰“困,亨,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聖人所與人難言信也。

釋曰 乾“信”,兑象折震而毁乾,故“有言不信”。困時言不見信於人,君子不尚口辯而務中直,乃徐有説而亨。《説苑》引孔子説,謂困不失亨之道,雖言之而人不能信,與《彖傳》微異,葢引申義。

《彖》曰:困,剛揜也。周作”,注同

荀爽曰:謂二、五陰所揜也。

 “揜”,本又作“掩”。於檢反李於範反。虞作“弇”。《釋文》。

釋曰 否二上揜五陽,上之二陷坎中,三乘其上,故二、五皆陰所揜。“弇”,古文“揜”,“掩”,通假字。

險以説,

荀爽曰:此本否卦。陽降“險”,陰升“説”朱作”。也。

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

荀爽曰:謂二雖揜陰陷險,猶不失中,與正陰合,故通也。喻君子雖陷險中,不失中和之行也。

釋曰 “正陰”,謂六二。否上之二得中,二本正,之上仍得正。二、上易,是陽與正陰合,有中正之德,此亨之始也。

貞大人吉,以剛中也。

荀爽曰:謂五雖揜於陰,近无所據,遠无所應,體剛得中,正居五位,則“吉无咎”也。

釋曰 五雖被揜,且无據无應,而正守其剛中之德,誠至而物自動,故“吉无咎”,此亨之正也。

有言不信,尚口乃窮也。

虞翻曰:兑“口”,上變口滅,故“尚口乃窮”。

荀爽曰:陰從二升上六,成兑“有言”,失中“不信”。動而乘陽,故曰“尚口乃窮也”。

釋曰 張氏曰:“‘滅’下脱‘乾’字,否上變成兑口而滅乾,乾‘信’,故‘有言不信’。困非口舌所能辯,故‘尚口乃窮’。”

《象》曰:澤无水,困。

王弼曰:“澤无水”,則水在澤下也,水在澤下,困之象也。處困而屈其志者,小人也,君子固窮,道可忘乎?

釋曰 水趨下流,澤成枯瀆,困之象。

君子以致命遂志。

虞翻曰:“君子”,謂三伏陽也。否坤“致”,巽“命”,坎“志”,三入陰中,故“致命遂志”也。

釋曰 三陽陷陰中,蒙難之象。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素,委之命而已。身可危也,志不可奪,故“致命遂志”。

初六:臀困于株木。

《九家易》曰:“臀”,謂四,“株木”,三也。三體木,澤中无水,兑金傷木,故枯株也。初者四應,欲進之四,四困於周作”。三,故曰“臀困于株木”。

干寶曰:兑孔穴,坎隱伏,隱伏在下而漏孔穴,臀之象也。

 陸希聲曰:坎於木堅多心,株木之象。《會通》。

釋曰 《九家》據爻位以臀四,初應在四,四困於三,不安其居未能來與初,初不得之四,故陷深困。“三體木”,“體”下脱“巽”字。干以臀初,坎穴臀,初困於三,位最在下,坐困株木之下,枯槁之甚,困之深也,故“入于幽谷”。陸以坎亦有木象,“株”,木根也。“菀彼桑柔,其下侯旬”,臀困于株木,無所庇蔭,坐困枯根閒而已。

入于幽谷,徐古木反三歲不覿。

《九家易》曰:“幽谷”,二也。此本否卦,謂陽來入坎,與初同體,故曰“入幽谷”。“三”者,陽數,謂陽陷險中,陰所揜,終不得見,故曰“三歲不覿”也。

釋曰 “幽谷二也”上,疑脱“入于”二字。二陽陷陰中,故“入幽谷”。初承二,在幽谷者也。陽數三,“三歲不覿”,陽陰揜,終三歲不得見,困之久也,此正言困象。君子處之,則藏器待時,困極自有亨道,二“朱紱方來”是也。小人處之,則困其自取,下喬木而入幽谷,日究汙下,窮斯濫而已,三既辱且危,其尤甚者。或曰:困,兑世也,兑初變坎臀,在巽下,故“臀困于株木”。初體坎初坎窞,陽伏陰下,故“入于幽谷”;下三爻皆失正,坎三歲,故“三歲不覿”。五正既濟,乃體離覿也,此以初陽陰揜明困義。

《象》曰:入于幽谷,幽不明也。

荀爽曰:陰所揜,故“不明”矣。周無

九二:困于酒食,朱紱方來,

案:二本陰位,中饋之職,坎酒食,上宗廟。今二陰升上,則酒食入廟,故“困于酒食”也。上九降二,故“朱紱方來”。“朱紱”,宗廟之服,乾大赤,朱紱之象也。

 《乾鑿度》孔子曰:“紱”者,所以别尊卑、彰有德也。朱赤者,盛色也,南方陽盛之時,是以聖人法以紱服。困九二周將王,故言“朱紱方來”。又曰:天子三公九卿朱紱,諸侯赤紱。困之九二有中和,居亂世,交于小人。又“困于酒食”者,困于禄也。“朱紱”者,賜大夫之服也。文王方困而有九二大人之行,將錫之朱紱也。其位在二,故以大夫言之。此條緯文前後重出多誤張氏周易鄭氏義節引頗得其正今據之

“紱”,《禮疏》引作“韍”。葢據鄭本易緯亦同

鄭康成曰:二據初辰在未,未土,此二大夫有地之象。未上值天厨,酒食象。“困于酒食”者,采地薄,不足己用也。二與日”。體,”。離鎮霍,爻四諸侯,有明德受命當王者。離火,火色赤,四爻辰在午,時離氣赤又朱,張曰:“以下王誤連引是也文王將王天子制用朱紱十二字。”《士冠禮。朱深云赤。“”。《·斯干正義

釋曰 李説與下文荀注甚似,或約荀義。否二、上相易,上宗廟,二體坎酒食,二與正陰合,則酒食入廟,故二於困象酒食享祀。上有大澤,惠必及下,困時小人揜君子,雖酒食入廟,而澤未能遠施,故“困于酒食”。鄭據爻辰取大夫有地之象,困言文王與紂之事,二大夫爻。“困于酒食”,以凡困者言,則大夫采地薄不足己用,《詩·北門》“仕不得志”之義。以文王言,則酒食者施惠之象,困時惠不能周普,小畜所謂“施未行也”。“朱紱方來”,坤紱,乾大赤,二自上降,故“朱紱方來”。二既降,則與四體離。離,方伯之卦,於山鎮霍山南嶽,文王方伯之象。離火色赤,四爻辰在午,得離氣又赤。赤之深者朱,文王以諸侯有明德受命當王,四諸侯本位,故鄭説朱、赤皆取四象。二、五亨困之主,故二言“朱韍”,五言“赤韍”。天子三公九卿大夫朱韍,諸侯赤韍,文王諸侯,本服赤韍,入王朝三公,故服朱韍。朱韍本天子祭服,而下及大夫亦服之,文王道不行,受朱韍之錫,在天命已示侯興當王之兆,而文則自同大夫而已。二有中德,體乾九二大人,而其位則大夫也。“朱韍方來”,受錫命,所謂有慶。“酒食”,祭具也,“朱韍”,祭服也。《禮疏》引鄭本經、注及《易緯》皆作“韍”,“韍”者,篆文“巿”,“紱”,俗字,《詩》作“芾”,或作“茀”,皆叚借。惠氏、張氏以“朱韍”五,五來應二,二當之正,故“朱韍方來”,亦通。

利用享祀,征凶,无咎。

荀爽曰:二升在廟,五親奉之,故此下朱衍。“利用享祀”。陰動而上,失中乘陽,陽下而陷,陰所掩,”。故曰“征凶”。陽降來周作來降”。二,雖位不正,得中有實。陰雖去中,上得居正,而皆免咎,故曰“无咎”也。

釋曰 荀通合二、五兩爻説,二象酒食,象朱紱,而服朱紱奉酒食以享上宗廟者五,故享祭之象二、五同。二、上易成困,故“征凶”。二得中,上得正,困所由亨,故“无咎”。惠氏則謂二變體觀享祀,二、五敵應,在困,故“征凶”。二變應五,上下交,故“无咎”。

《象》曰:困于酒食,中有慶也。

翟玄曰:陽從上來,居得中周誤倒。位,富有二陰,故“中有慶也”。

釋曰 翟言其始,二陽慶也。朱紱既來,二正應五,利用享祀,則又受五之慶也。

六三:困于石,據于蒺藜,

虞翻曰:二變正時,三在艮山下,故“困于石”。“蒺藜”,木名。坎“蒺藜”,二變艮手據坎,故“據蒺藜”者也。

 《春秋傳》曰:“困于石”,往不濟也;“據于蒺藜”,所恃傷也。

釋曰 “石”,謂四,四在否時體艮石。否上之二成困,三在困家,承四不見納,故“困于石”。三乘二剛,揜伏陽。又本困四,小人之尤。及罪惡眾著,乃欲乞憐於在上近比之君子,四剛堅確如石,不所惑,故“困于石”。三乘剛,怙惡害賢,自以所處至安,而不知其至危如藉刺然,故“據蒺藜”。三在否本體艮手據,在困體坎,是“據蒺藜”也。虞取艮象皆以二動言,正與否時象同。

入于其宫,不見其妻,凶。

虞翻曰:巽“入”,二動,艮“宫”,兑“妻”,謂上无應也。三在陰下,離象毁壞,隱在坤中,死其朱作”。將至,故“不見其妻凶”也。

 《春秋傳》曰:無所歸也。

《韓詩外傳》曰:《易》曰“困于石,據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見其妻,凶”,此言困而不見據賢人者也。昔者秦穆公困于殽,疾據五羖大夫、蹇叔、公孫支而小霸;晉文公困于驪氏,疾據咎犯、趙衰、介子推而遂君;越王句踐困于會稽,疾據范蠡、大夫種而霸南國;齊桓公困于長勺,疾據管仲、甯戚、隰朋而匡天下,此皆困而知疾據賢人者也。夫困而不知疾據賢人而不亡者,未嘗有也。

釋曰 “入宫不見其妻”,死亡之禍,所謂積惡滅身者也。三伏陽出,體解射隼,以乾滅坤,故“凶”,小人示深戒也。虞注“三在陰下”云云,葢借伏陽之象以言三陰之凶,善惡不嫌同象也。或曰,“三在陰下”,當“三陰在下”,言與上敵應也。“死其將至”,或作“期”,《繫辭》陸注不釋“期”字,孔疏亦然,疑當以作“其”正,盧、周皆據《釋文》作“其”。《左傳疏》則以“時”釋“期”,義並通。《韓詩外傳》屢言“疾據”,疑其本作“疾據于蔾”,然引經與今本同,未敢定異文。

《象》曰:據于蒺藜,乘剛也。

案:三居坎上,坎藂棘而木多心,蒺藜之象。

入于其宫不見其妻,不祥周作”,注同也。

《九家易》曰:此本否卦。二、四同功艮,艮門闕,宫之象也。六三居困而位不正,上困於民,内无仁恩,親戚叛逆,誅將加身,入宫無妻,非常之困,故曰“不祥也”。

釋曰 “上困於民”,言上以虐政困苦於民,不推恩,無以保妻子,眾叛親離,不祥莫大焉。否二、四體艮宫,此條葢經下注,合傳釋之,李置於此。

九四:來徐徐,盧周作荼荼”,注同困于金車,周作”,注同吝,有終。

虞翻曰:來欲之初。“徐徐”,舒遲也。見險,故“來徐徐”。否乾“金”,坤朱脱三字。“車”之應歷險,故“險故二字朱作一。“困于金車”。各周無。易位得正,故“吝有終”矣。

 馬融曰:“徐徐”,安行貌。

《子夏》作“荼荼”,曰:内不定之意。翟玄同。音圖

王肅作“余余”。釋文》。

何氏曰:九二以剛德勝,故曰“金車”也。《正義》。

“車”,本亦作“輿”。《釋文》。

釋曰 四與初正應,初元士,在潛位,又體否坤民。四諸侯,欲來之初,振困窮之士,佐百姓之急,在困不當位,未能遽濟,故“徐徐”。“金車”,以金飾車,葢若周之金路,諸侯所乘。“困于金車”,行未能遂也,“位不當”,故“吝”,有應,易位各正,故“有終”。四正初,則體屯建侯得民,困而亨矣。“荼”者,“舒”之借,當讀“舒”。翟音“圖”者,聲之轉。“徐”、“荼”、“余”皆訓“舒”,音近字變,義不殊也。云“内不定”者,失位疑之,未能遽遂之意。

《象》曰:來徐徐,志在下也。

王弼曰:“下”,謂初。

雖不當位,有與也。

崔憬曰:位雖衍字。不當,故“吝”也。有與於”。援,故“有終”也。

釋曰 “不當”,故其來也徐。雖不當而有與相援,剛柔應,故終來易位各正,與未濟“雖不當位,剛柔應也”同義。

九五:劓刖,困于赤紱,釋文》:徐魚器反徐五刮反又音月

虞翻曰:割鼻曰“劓”,斷足曰“刖”。四動時震足,艮鼻,離兵,兑刑,故“劓刖”也。“赤紱”,謂二,否乾朱,故“赤”,坤“紱”,二未變應五,故“困于赤紱”也。

 孔子曰:“劓刖”,不安也。文王在諸侯之位,上困於紂,故曰“劓刖,困于赤紱”。夫執中和,順時變,以一作所以”。全王德,通至美矣,一作”。故曰“乃徐有説”。

鄭康成曰:“劓刖”,當“倪”。

荀、陸、王肅作“臲”,曰:“臲”,不安貌。

京作“劓劊”。釋文》。

陸希聲曰:五以剛中處位,能去小人以救困者也。上六,鼻之象,六三,足之象,皆掩剛者,故刑而去之。《會通》。

釋曰 “劓刖”,小刑,謂誅六三,京作“劓劊”,義大同。五剛中,濟困之主,張氏曰:“困時君貞于上,臣輔之于下,可以有亨。五未得二,雖足以刑小人而不免于困,二應乃有説,言君以求賢急。”案:“赤紱”,謂二。禮:天子朱紱,諸侯入仕王朝亦朱紱,諸侯之大夫則赤紱。“困于赤紱”,二未應也,“朱紱方來”,五求之也。此以上虞義。《乾鑿度》云“劓刖,不安也”,則叚借字,鄭、荀讀皆與緯合。李氏富孫曰:“倪、臲聲相近,即《書》‘阢隉’之倒文,與上爻義同。”案:依《説文》,則正字當作“槷”,不安也。“困于赤紱”,四體離“赤”,據坤“紱”。“赤紱”,諸侯祭服,文王在諸侯之位,上困於紂,故倪不安,未得遂其輔殷濟天下重困之志也。以剛中之德積久上孚,乃徐有説,所謂“險以説”也。此申《易緯》及鄭義。

乃徐有説,

虞翻曰:兑“説”,坤“徐”,二動應己,朱誤”。故“乃徐有説”也。

釋曰 鄭義當謂五德中直誠無不動,故“乃徐有説”。

利用祭祀。

崔憬曰:“劓刖”,刑之小者也。於困之時,不崇柔德,以剛遇剛,雖行其小刑而失其大柄,故言“劓刖”也。“赤紱”,天子祭服之飾,所以稱“困”者,被奪其政,唯得祭祀,若《春秋傳》曰“政由甯氏,祭則寡人”,故曰“困于赤紱”。居中以直,在困思通,初雖蹔窮,終則必喜,故曰“乃徐有説”。所以險而能説,朱作”。窮而能通者,在“困于赤紱”乎?故曰“利用祭祀”也。 案:五應在二,二互體離,離文明,赤紱之象也。

 “祭”,一作“享”。《釋文》。

釋曰 “利用祭祀”,謂積誠以亨困受福也。二變應五,體觀祭享,故兩爻同象。崔説别一義。

《象》曰:劓刖,志未得也。

陸績曰:无據无應,故“志未得”也。二言“朱紱”,此言“赤紱”,二言“享祀”,此言“祭祀”,《傳》互言耳,无他義也。謂二困五,三困四、五,初困上,斯乃迭困之義也。

釋曰 困剛揜,上困五,三困二。困已成卦,初、四、上皆困於三,三困于石,又四所困,二未應五,五亦困於二,是六爻迭困。陸説字句有誤,“傳互言耳”,“傳”當“經”。或曰:“三困四、五”,“五”上脱“上困”二字。“初困上”者,困,兑世,初變入陰,至上而成困,所謂初辭擬之卒成之終也。

乃徐有説,以中直也。

崔憬曰:以其居中當位,故“有説”。朱作”。

釋曰 “中直”,故能上孚而亨困。張氏則謂二、五體乾,故能相應,乾“直”。

利用祭祀,受福也。

荀爽曰:謂五爻合同,據國當位而主祭祀,故“受福也”。

釋曰 “合同”上似脱“與上”二字,謂五奉上宗廟也。“據國當位”,所謂得志行乎中國。

上六:困于葛藟,于臲卼。釋文》:五結反王肅妍喆反五骨反又音月

虞翻曰:巽草莽稱葛藟,謂三也。兑刑人。故“困于葛藟,于臲”也。

 “藟”亦作“虆”。《釋文》。

《釋文》引《説文》“臲”作“”,牛列反。薛同;“”作“”,薛又作“杌”。今《説文》作“槷”,曰:不安也。《易》曰“槷”,《繫傳》作“劓”,引《易》多“困于赤芾”四字。

釋曰 如虞義,則“臲”乃“劓刖”之叚借。“葛藟臲”,謂三也,上雖得位而无應,不得從君子而牽引於小人,故陷於乘剛之悔。愚謂“臲”,不安也,此就上《象》以明君子困極而亨之事。上雖當位而无應,故困于葛藟而不安。依許、鄭義,則“槷”正字,“”“劓”二字,“槷”之借,“臲”後出字。荀九五作“臲”,此亦當同,“臲”字體變耳。

曰動悔有悔,征吉。

虞翻曰:乘陽,故“動悔”。變而失正,故“有悔”。三已變正,己得應之,故“征吉”也。

 向秀曰:“曰”,言其無不然。《釋文》。

釋曰 “曰”,戒詞也。上自否二動,乘陽无應,又動則失位,是悔而又有悔,待三伏陽出而行應之則吉。小人當待君子正之,君子則靜以待時也。

《象》曰:困于葛藟,未當也。

虞翻曰:謂三未變當位應上故也。

動悔有悔,吉行也。

虞翻曰:“行”,謂三變乃得當位之應,故“吉行”者也。

釋曰 知動之有悔而不妄動,則其行也吉矣。虞注“當位”二字宜在“乃得”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