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早在数年前,我就想提笔书写这段历史。然而对于一个疏于笔墨的技术人而言,动手写一本历史书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幸好,一系列的访谈帮助我逐渐厘清了思路。一部小史的框架结构,在与这些同行的对话中慢慢浮现出来。几乎每位受访者在听到我的请求后,都给予了极大的热情与帮助。如非他们的支持,这本书想必仍是一个不成型的念头。为此,我首先要感谢为本书提供了最初框架与原始素材的受访者:敖小剑、陈冀康、黄群、黄昕、黄勇、胡志勇、姜信宝、李国彪、刘江、罗涛、乔梁、邵栋、申健、唐东铭、王钧、熊妍妍、徐昊、徐毅、许珊珊、杨光、张克强、张迎辉、赵卫、周代兵、庄表伟。

为了尽力还原时人时事,我查阅了大量行业报刊和学位论文材料。为此,我编写了一个爬虫程序,从成都市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共享平台下载了共计20多万份文献资料,再经过多维度的检索与筛选,阅读了其中5000多篇全文。成都市图书馆不仅没有禁止我的大量下载(当然我也对爬虫做了限速),还将我评为“数字阅读最美读者”。如无丰富的数字馆藏作为后盾,本书必定会中途难产,因此也需要感谢成都市图书馆为我的业余研究提供的便利。

在本书成型的过程中,我以“敏捷中国史”为题做了数次公开演讲。这些演讲不仅帮助我梳理思路,并且让我收到了很多听众的反馈,其中除了对史实和观点的指正和补充,更多的是对这个主题兴趣的表达。这些热情的反馈是支撑我坚持写作的巨大动力。为此,我要感谢TiD质量竞争力大会、FCC成都Web前端大会、敏捷之旅提供的演讲机会,以及与会听众的热情反馈。

受我个人文笔水平所限,本书可能会让读者觉得略有些乏味,幸好远在澳大利亚的老朋友虎头锤及时伸出援手,给本书画了大量生动又贴切的插图,给这本有几分枯燥的书增添了许多趣味。或许未来能在网络世界传播的不是我这些冗长的文字,反而是虎头锤那些一针见血的精到的插图,这当然要全都归功于她的才华。

每个写作者背后都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借此机会,感谢家人的宽容与陪伴!

最后,感谢近20年来所有奋战在软件开发一线、为中国软件业做出扎实贡献的同侪从业者们。是你我胼手胝足、一砖一瓦搭建起了今日行业的大厦。本书是献给我们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