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在创新驱动发展时代,创新无疑是城市发展活力的源泉,然而它也是最难以捉摸的。大量关于国家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文献提出了各种理论,从中可以发现这样或那样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因素,但并不能由此获得必然导致创新的捷径。迈克尔·波特所设计的国家竞争优势的分析框架可谓包罗甚广,然而具体到各个因素如何在各个国家、地区的发展中发挥作用,却并无一定之说,而是充满不确定性。因此创新充满着偶然性,而有利于创新的空间能使偶然的一点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因此,探讨城市创新空间的生成模式、演化机理及规划建设,构造创新环境,提高创新效率,对制定国家和区域创新政策,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提出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许多城市也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上海更是提出了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因此,我国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城市规划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及政府管理人员对创新、城市创新空间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不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2015年3月,在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出了“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经济发展‘双引擎’”,希望激发全民族的创业精神和创新基因,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这不仅需要大众身体力行去实践,更要在实践的同时总结经验教训,用丰富、实用的理论来指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虽然西方有关区域创新理论、创新空间理论、创意城市理论、创客及创客空间等研究走在世界的前沿,但是考虑到我国自身的文化背景、转型期的特定经济发展模式,国外相关理论的适用性值得商榷。因此,在现有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践,探讨、建立适合我国发展特色的城市创新空间理论不仅极有意义而且迫切需要。本书试从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和城市空间发展理论入手,提出城市新区创新空间的内涵、构成要素、生成模式,探讨城市新区创新空间的生态环境及支撑条件,尝试为城市新区创新空间的规划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理论参考,以期丰富城市创新空间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