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新区创新空间规划研究
- 陈家祥
- 7141字
- 2021-03-28 12:51:27
3.2.2 城市新区创新空间总体特征分析
理清江北新区整体创新空间规模,并将江北新区与其他国家级新区或国内外典型创新功能集聚区进行横向比较,从而判断江北新区目前创新空间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相较而言所存在的优势与劣势,可为江北新区创新空间的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1.创新空间总体规模研判
创新空间的用地规模和建筑规模是衡量新区创新能力最基本的物质指标,也是形成新区产业集聚、创新集群的基础,梳理、分析江北新区各类创新主体空间基础信息,并在地图上标注其区位与具体范围便可获取江北新区当前创新主体空间分布图(见图3-28)。这既可以考察新区创新空间的规模,又可以判断新区创新空间的集中度、集聚度。
图3-28 江北新区当前创新主体空间的分布
资料来源:自绘
根据调查,江北新区直管区内创新空间总占地面积约16.3平方公里,其中产业型创新空间占地面积约8.8平方公里(企业型创新空间约占8.4平方公里,孵化机构约占0.4平方公里),知识型创新空间占地面积达7.5平方公里(见表3-3)。江北新区共建区内现状创新空间占地总面积约22.4平方公里,其中产业型创新空间占地面积约13.3平方公里(企业型创新空间约占12.5平方公里,孵化机构约占0.8平方公里),知识型创新空间占地面积约9.1平方公里(见表3-4)。
表3-3 江北新区直管区创新空间规模的统计
资料来源:自绘
表3-4 江北新区共建区创新空间规模的统计
资料来源:自绘
2.创新空间发展阶段研判:向创新集群跨越的重要转折期
江北新区正着力打造以“两城一中心”(芯片之城、基因之城与新金融中心)为核心的主导产业集群及产业布局。从近年来的产业发展来看,除了新区成立前有较好基础的、传统的钢铁、能源、化工等重化工业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轨道交通、新能源及新金融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形成了相应的产业集群,使江北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骄人的业绩。2018年,仅直管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就达2528亿元,比2017年增长13.1%,增长速度高于南京市5.1个百分点,高于江苏省6.0个百分点,高于全国约2倍;一般财政预算收入达175亿元,比2017年增长约35.0%。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已使江北新区初步成为江苏省、南京市最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区域经济增长极(见表3-5)。
表3-5 江北新区经济发展的统计
资料来源:自绘
1)基于产业集群角度的“两城一中心”分析
从图3-26可知,产业集群的发展主要有五个阶段:阶段Ⅰ是产业集群的萌芽,在产业集群发展初期,组织及其他要素资源的简单物理聚集,企业小而全,分工内部化,是一种“集而不群”的状态。阶段Ⅱ是产业集群的成长,随着大量新企业进驻,集群垂直产业链上分工合作机制逐步完善,研发、制造、营销、消费到最后循环利用的各个环节越来越专业化,产业集群进入快速成长阶段。阶段Ⅲ是产业集群成熟(创新集群萌芽),集群不断地从市场获得生产要素、服务要素,从政府宏观调控环境获得政策、金融信息,与外界进行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的交换。阶段Ⅳ是产业集群衰退或转型(创新集群发展),成熟期后的产业集群容量已趋于饱和或超饱和,土地、人力、交易成本大幅增加,市场竞争激烈,出现成本更低或更有效的替代品。阶段Ⅴ是创新集群成熟,此阶段集群创新能力达到高峰,群内创新节点不断变换,形成了创新集群可持续发展的特征(陈海华、陈松,2010)。
(1)芯片之城——江北新区芯片产业集群发展分析。虽然南京集成电路产业并无雄厚基础,但随着台积电公司落户江北新区,改写了江北新区芯片产业发展的态势。台积电公司是世界首个晶圆代工企业,市值突破2000亿美元,超过英特尔。全球近60%的芯片代工都由台积电完成,苹果、高通等全球高科技巨头跳动的“芯”都掌握在台积电公司。随着台积电项目的落户特别是快速达产后,华大九天、新思科技、展讯通信等集成电路上下游企业超过250家已陆续入驻江北新区,而集成电路服务平台、创新中心等载体也正处于在建中(见图3-29)。
图3-29 “芯片之城”产业与创新资源的集聚
资料来源:自绘
目前,国内排名前十的IC设计企业有一半落户江北新区,逐步成为全国集成电路设计、制造产业的新高地。正在积极申报建设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服务产业创新中心,争创江苏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和智能制造示范区,加快形成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努力在打造原创性重大科技和产业成果上起到示范作用。重点加大人工智能、5G通信、卫星导航等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布局,力争2020年集成电路及应用产业继续保持30%以上增速,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0亿元。
①基于“产”的阶段研判。根据江北新区发展现状与趋势,对未来“芯片之城”产业发展规模进行预测。近期拟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在国内、国际的份额追平浦东新区,考虑台积电、清华紫光等制造业龙头企业的产值带动作用,产业结构以制造为主。远期赶超浦东新区,特别是使IC设计发力成为带动产业结构转型。根据对上海浦东新区(2015年)的调查,IC产业总产值605.79亿元,同比增长17.5%,占我国内地比例的16.78%,占全球比例的2.78%;IC设计、制造、封测产业结构比为39:8:33。其中,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IC设计、制造、封测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5:85:10转变为2010年的39:42:19,2017年上半年产业结构比为45:36:19。说明上海浦东新区的芯片产业在不断地向高端发展。由此推测江北新区芯片之城的“产值”规模(见表3-6)。
表3-6 江北新区芯片之城——“产”的规模预测
资料来源:自绘
从江北新区芯片产业的发展态势来看,由于目前国内正迎来新一轮集成电路制造投资建厂热潮,IC制造业规模将高速增长,江北新区IC制造业借助台积电公司等龙头企业设厂投产达产,江北新区有可能在该产业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由于IC制造业可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因而IC封装制造、IC设计业也将达到国内领先地位。根据对上海浦东新区和深圳的调查,上海浦东新区(2015年)IC设计产业规模为218.7亿元,占内地比例的17%;IC制造业产业规模为155亿元,占内地比例的17%;IC封测业产业规模为182.2亿元,占内地的比例为13%。深圳(2016年)IC设计产业规模达569.35亿元,占内地的比例超70%。由此可推测出江北新区芯片之城的细分产业的“产值”规模(见表3-7)。
表3-7 江北新区芯片之城细分产业规模的预测
资料来源:自绘
②基于“城”的阶段研判。“城”主要包括主体空间规模以及就业人口规模、配套设施用地规模。根据对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的调查,2014年张江高科技园区从事IC设计、制造、封测产业工作的人数分别为3.2万人、2.2万人、3.4万人,相对应的产业产值分别为240亿元、186亿元、310亿元。其中设计、制造、封测对应的专业技术人才数分别占总就业人数的70%、30%和20%。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工业用地规模达411公顷,占比21.16%;居住用地规模达351.41公顷,占比18.08%;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模达140.26公顷,占比7.22%。
根据张江高科技园区IC设计、制造、封测产业工作的总人数、专业技术人才数的占比、产值及用地规模(见图3-30),对照江北新区2020年、2025年的产值规模,可以预测江北新区近期2020年、远期2025年IC设计、制造、封测产业工作的就业总人数、专业技术人才数、居住用地规模及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模。同样,根据张江高科技园区IC设计、制造、封测产业的产值及用地规模,分别计算出IC设计、制造、封测三种产业的地均效益,通过经验值估算,对江北新区近期2020年、远期2025年IC设计、制造、封测产业的用地规模就可以进行预测(见表3-8)。
图3-30 张江高科技园区地均效益估测
资料来源:自绘
表3-8 江北新区芯片之城——“城”的规模预测
资料来源:自绘
(2)基因之城——江北新区基因之城产业集群发展分析。基因之城,江北新区依托生物医药谷、国际健康城等核心载体,集聚先声药业、绿叶思科等大健康产业链企业800余家,引进Joslin糖尿病专科医院等一批国内外一流专科医院,吸引诺禾致源、云健康等一批基因行业龙头企业在新区创业。获批设立国家人类遗传资源江苏创新中心,生物医药苏南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投运,建成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年测序能力超过50万人次,已成为全亚洲最大的基因测序基地,推动建设“中国南京细胞谷”。完善基因测序、大分子创新药物等生命健康全产业链,力争基因及生命健康产业继续保持30%以上增速,2018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800亿元,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同时,江北新区还依托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国家遗传基因工程小鼠资源库等高等级科研院所,正积极集聚创新服务平台、高等院校及相关研发生产企业等,培育基因产业的核心创新竞争力(见图3-31)。江北新区国内外产业与创新资源正围绕核心主导领域在内部快速集聚。
图3-31 “基因之城”产业与创新资源的集聚
资料来源:自绘
①基于“产”的阶段研判。采用标杆法,参照上海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生物医药产业近年来的发展规模与速度,结合江北新区发展现状与趋势,对未来“基因之城”产业发展规模进行预测。2015年,上海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生物医药产业经济总量约900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其中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06.7亿元,同比增长2.9%。据此可以预测江北新区“基因之城”近期2020年、远期2025年的产值规模(见表3-9)。根据图3-32所示的张江高科技园区生物医药产业构成的情况、图3-33所示的张江高科技园区生物医药产业的总产值及其占上海市的比例,可以预测江北新区“基因之城”在近期2020年、远期2025年的产值占南京市的比重及产业结构(见表3-10)。
表3-9 基因之城——“产”的规模预测
资料来源:自绘
图3-32 张江高科技园区生物医药产业的构成
资料来源:自绘
图3-33 张江高科技园区生物医药产业的总产值及其占全市比例
资料来源:自绘
②基于“城”的阶段研判。“城”主要包括产业主体空间、人口规模以及相关服务配套等,分别对其进行规模预测。2014年,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生物医药产业的用地规模达4.11平方公里,占比21.16%;居住用地规模达3.51平方公里,占比18.08%;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模达1.40平方公里,占比7.22%。其中,就业人口本科以上学历近50%,博士以上学历达到2%。参考就业人口估算指标,生物医药产业的人口容量指标为1.5万人/平方公里左右(见表3-11)。
表3-10 2020年江北新区“基因之城”的主要发展指标
资料来源:自绘
表3-11 基因之城——“城”的规模预测
资料来源:自绘
(3)新金融中心——江北新区新金融中心产业集群发展分析。
①基于“产”的阶段研判。采用标杆法,结合江北新区发展的条件与趋势,对江北新区未来“新金融中心”产业发展的经济规模进行预测。以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为对标案例,2016年,上海浦东新区金融业增加值约为4700亿元,天津滨海新区金融业增加值约为1700亿元;上海浦东新区金融产值的增加约占全国比例16.23%,天津滨海新区金融产值的增加约占全国比例的9.6%。根据江北新区产业发展规划,新金融中心在近期(2020年)将加快项目建设,集聚新金融产业;远期(2025年)将进一步推进新金融集聚,扩大金融影响力,跻身主要追赶型金融中心(见表3-12)。
表3-12 江北新区新金融中心产业规模的预测
资料来源:自绘
②基于“城”的阶段研判。江北新区将打造新金融中心,建设“一中心两生态圈三试验区”,构建“融资+投资+保险”三位一体的现代金融之城(见图3-34)。
图3-34 新金融产业布局模式
资料来源:自绘
结合江北新区“两城一中心”的指引以及江北新区金融产业现状,新金融中心空间布局结构为“一心两镇”(见图3-35),在“人、产、城”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见表3-13)。
表3-13 江北新区新金融中心发展目标
资料来源:自绘
图3-35 江北新区新金融中心的空间布局
资料来源:自绘
“一心”为CBD资产管理与证券化中心,即江北新区正在全力打造的江北CBD区域,规划面积为7.49平方公里。它是江北新区高级金融活动的聚集地,集聚了江北新区工行资管银行等龙头新金融业态。
“两镇”:一是研创园创业创新基金镇,对标美国格林尼治基金小镇。产业规模上,2018年集聚了各类基金机构160家,资产规模超过1000亿元。空间规模方面,核心区规划总占地面积2.5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功能配套方面,集基金、文创和旅游三大功能为一体。服务配套方面,用“微城市”的理念打造园区,建设生活配套服务平台,公共食堂、商务宾馆、停车场、配套超市等服务设施齐全。二是南京北站金融镇。位于老山风景区内,在浦泗路南侧,规划总用地面积约0.32平方公里。依托老山片区低密度、生态、宜居、宜业的自然环境,重点发展物流金融、私募基金、金融服务,构建绿色、和谐、共享的开放式基金镇。
江北新区坚持产融结合的发展路径,全面推动扬子江新金融集聚区建设,新金融示范区(基金小镇)已正式开园。大力发展PE、VC等新金融业态,着力为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资本支撑。目前,工银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供销金融等20余家新金融机构和华泰证券产业基金、盈科资本投资基金等80余支基金集聚新区,集聚各类金融资本达2000亿元规模(见表3-14)。
表3-14 江北新区新金融中心核心产业分析规划
资料来源:自绘
2)基于创新集群角度的“两城一中心”分析
为判断新区创新空间的总体发展阶段,以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为对标对象,对其发展阶段进行初步分析。园区发展大致经历了“产业集聚—创新培育—新三商生态构建”三大阶段(见图3-36)。在产业集聚第一阶段,罗氏集团、中芯国际等龙头企业入驻园区;在创新培育第二阶段,张江高科技园区在引入北大、清华、复旦研究院的同时,还积极推动张江“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的建设以及张江药谷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在“新三商”创新生态构建的第三阶段,园区探索建立了科技地产商、产业投资商、创新服务商协同服务的“新三商”模式,为创新活动与人才搭建了完善的服务体系,完善了创新生态的建设。
图3-36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发展阶段
资料来源:自绘
江北新区目前在积极引入各主导产业龙头企业的同时,也在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桥梁与创新服务平台。基于其创新空间发展现状,对照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发展经验,并参考相关文献中对从产业集群到创新集群的演化周期及过程的研究,江北新区围绕主导产业的企业、产业基地等产业资源的集聚已初具规模,产业已由萌芽期进入成长期;而研究院所、创新服务平台等各类创新资源正加速在新区集聚,新区正处于创新萌芽期的高速发展期。由此判断,江北新区现正处于由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实现跨越式提升的重要转折期。
3.国家级新区横向比较:存在人才与技术短板
创新链条是指围绕某一个创新的核心主体,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知识创新活动将相关的创新参与主体连接起来,以实现知识的经济化过程与创新系统优化目标的功能链接结构模式。创新链是描述一项科技成果从创意的产生到商业化生产销售整个过程的链状结构,主要揭示知识、技术在整个过程中的流动、转化和增值效应,也反映各创新主体在整个过程中的衔接、合作和价值传递关系。
按照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创新活动可分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研究(技术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等四个阶段。基础研究是原理性的研究,为解决科学技术中的一系列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应用基础研究的任务是探讨基础研究的原理性成果在实际运用中的可能性,它注重科研成果的实用性,一般是指在实验阶段创造和研制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应用开发研究则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将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而进行的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化是指在应用开发研究的基础上将科研成果与人员、资金、设备、信息、工艺、管理等要素结合,经过创意过程打造成具有价值的商品在市场上营销推广,并形成新兴产业或者应用于生产过程中,从而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环节。创新链条的四个环节密不可分、缺一不可。
为了衡量江北新区的创新活动活跃程度并与发展较快的国家级新区相比,我们根据创新链条涵盖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四大环节涉及的主要活动,针对各环节的主要活动选取相应的核心计量指标,建立创新链条比较研究的指标体系(见表3-15)。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基础研究环节指标选取“高校研究与发展人员全时当量人员”数据,应用基础研究环节选取“地均专利授权量”数据,科技成果转化环节选取“全区技术合同成交额”与“高校技术合同收入”两项数据进行综合叠加,高新技术产业化环节则综合“高新技术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两大数据指标。
表3-15 国家级新区创新链各环节比较指标体系
资料来源:自绘
将江北新区与其他国家级新区在各创新环节方面进行核心指标的对比研究,其中福州新区、贵安新区、西咸新区等7个新区数据暂缺。可以发现,江北新区在技术成果转化方面优势较为突出,但在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源头创新)的创新链中上游环节上发展相对优势不大,由此可见人才与技术是制约新区创新空间发展的两大短板(见图3-37)。
图3-37 江北新区与其他国家级新区各创新链环节的比较分析
资料来源:自绘
4.实地调研总结:创新配套服务设施需求缺口大
首先,在对江北新区软件园、智能制造产业园、生物医药谷、产业技术研创园等各园区平台以及典型企业的访谈与实地调研中,大部分调研对象均表示目前其内部大部分管理层人员及技术人才均居住在江南地区,且园区周边缺乏企业配套金融设施、高端教育与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
其次,在对江北新区就业与居住人群的问卷调查中,大部分人群认为相较于江南地区,江北新区最缺少的是高品质的科教文卫体设施,人才对新区高品质配套服务设施的需求巨大(见图3-38)。而从调研过程中的实地观察来看,早高峰时期地铁站出站口众多过江人群均在排队搭乘园区接驳车,晚高峰时期园区周边的地铁站内则会短时集聚一波过江人群排队安检乘车,这也与园区平台和企业反映的“大部分就业人群处于每日过江通勤状态”的现实相符。
图3-38 江北新区城市功能短缺程度
资料来源:自绘
通过对江北新区创新空间整体规模的梳理、发展阶段的判断及与其他国家级新区创新链环节的横向比较,特别是实地调研,对江北新区创新空间现状的整体发展特征可以归纳如下:江北新区创新空间正处于由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转变的重要转折期;目前新区创新链中上游环节相对优势尚不突出,存在人才与技术短板;创新服务链尚未全面形成,科技金融与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需求缺口大。这些特征与我国大多数的国家级新区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