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 城市新区产业型创新空间分析

这里首先对江北新区产业型创新空间的发展脉络与空间分布的整体特征进行梳理,其次进一步对创新型企业与孵化机构进行详细发展现状情况的梳理。

1.整体发展现状

1)整体发展脉络梳理

1988年4月南京高新区成立,1991年3月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1989年6月南京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成立,是江苏省首家科技孵化器;1999年12月南京软件园成立;2001年3月南京化工园成立,2018年3月转型为南京新材料科技园;2010年6月桥林新城正式启动开发建设;2011年3月生物医药谷成立,2018年6月转型升级为中国细胞谷;2015年9月产业技术研创园孵鹰大厦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产业技术研创园正式开园。伴随着新区各产业园区、孵化机构等重要产业创新载体逐步成立与投入使用,新区产业型创新空间逐步形成规模。

对江北新区创新型企业以及各类孵化机构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主体数量变化进行汇总统计(见图3-39),可以看到的是,孵化机构从2000年开始数量逐步增长,自2010年至今,则进入数量的高速增长期。江北新区产业型创新主体的构成也由原先的企业绝对主导型走向了现今企业与孵化机构多元共生的格局。同时,从产业型创新主体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空间分布变化来看(见图3-40),其由在北部组团式集聚逐渐向南部呈轴带状延伸。

图3-39 江北新区各阶段产业型创新主体的数量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自绘

图3-40 江北新区各阶段产业型创新主体的空间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自绘

2)整体空间分布特征

将各产业型创新主体所处园区平台的现状区位进行统计分析,并进一步落实到空间层面,以探析江北新区产业型创新空间的分布与集聚特征。从统计结果来看,大部分创新主体均分布于软件园、智能制造产业园、生物医药谷、产业技术研创园等大型产业园区平台内,但仍存在部分创新主体分布于原浦口开发区隧道片区、沿江工业区等小型园区或片区内(见图3-41和图3-42)。因此,可以判断江北新区目前产业型创新主体空间的分布与集聚特征为“大平台+小园区”,面向未来土地集约利用以及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要求,创新空间进一步整合提质的需求较大。

图3-41 江北新区产业型创新主体在各园区平台的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自绘

图3-42 江北新区产业型创新空间的分布状况

资料来源:自绘

2.创新型企业发展现状梳理

江北新区创新型企业有291家高新技术企业(不包括研究院有限公司),其中直管区260家,包括24家省级及以上附属研发机构的非高新技术企业。对创新型企业进行企业类型、创新成果产出以及企业空间布局等多个维度的分析,分别总结其在不同方面的特征与问题。

1)企业类型:研究与试验型主导,但转型压力仍存

一方面,对江北新区1995年、2000年、2010年以及2017年的创新型的企业类型进行统计汇总,可以看出1995年至今,制造类创新型企业占总数的比例由54.5%逐步下降至目前的42.1%,而研究与试验型企业则由1995年的27.3%上升为2017年的54%,已占据创新型企业的主导地位(见图3-43)。

图3-43 江北新区创新型企业从事行业类型的分布

资料来源:自绘

另一方面,对目前制造类创新型企业的具体行业类型进行分析,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这一传统行业类型仍占据制造类企业的22.1%。在当今国家长江经济带层面积极推动由“化工围江”到绿色发展转变提升的大背景下,可预见江北新区在实现产业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企业转型压力仍存。

2)创新产出:专利布局与新区主导产业吻合度低

对江北新区创新型企业的创新成果产出,分别分析其企业软件著作权数与专利授权数的空间分布,将其二者进行综合叠加最终可得出新区企业总体创新成果产出的空间分布情况(见图3-44)。可以看到江北新区创新型企业的创新成果产出总体呈现由原高新区片区向两侧递减的特征,而新区南部目前虽已集聚部分创新载体,但成果产出成效还有待时日。

图3-44 江北新区创新型企业总体创新成果产出的分布

资料来源:自绘

图3-45 江北新区2017年专利布局从事行业类型统计分析

资料来源:自绘

在2017年江北新区创新型企业的专利布局中,63.8%的专利授权数集中于制造类企业,而精确到企业个体层面,扬子石化、中车铺镇、南钢等大中型企业的专利授权数占总数的比重则高达42.5%(见图3-45)。这些大中型制造企业的行业类型多为石化、车辆制造等传统制造类。在31.2%的研究与实验专利授权中,主要集中于江北新区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生命健康产业,占总数的32%,其高新技术企业有79家,规模以上企业46家。而集成电路产业因发展时间较短,专利授权数相对较少。但总体来看,这与江北新区目前“两城一中心”主导的集成电路与基因等产业的吻合度均较低。

对照我国专利高地——深圳的发展经验,深圳市2017年国内有效发明专利量仅次于北京市,每万人国内有效发明专利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倍,国际专利申请量更是占了全国的半壁江山。深圳市创下如此辉煌的专利战绩的法宝是大中型企业成为其专利布局主体,且其中大部分企业从事行业与深圳市电子信息主导产业高度吻合。截至2016年年底,深圳市企业作为专利权人的专利(职务发明)占申请总量的95.2%。在国际专利方面,申请量前十名的企业为华为、中兴等大企业,占全市国际专利申请总量的50.64%。而华为、中兴、华星光电、腾讯等专利授权前几名的企业均紧紧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由此可知,江北新区目前创新型企业的创新成果产出仍存在专利布局行业与主导产业吻合度较低的问题。

3)空间效率:企业腾退后的空间再利用问题严峻

江北新区创新型企业的主要空间载体为各产业园区平台。对新区各平台进行实地调研发现,目前新区各平台包括北部既有历史渊源较为深厚的“老园区”以及南部新设立的“新园区”,均认为园区下一步主要工作重点应对现有低效或传统企业进行拆迁腾退,为未来新兴的高新技术企业或科研机构提供新的创新空间。

由此看来,在新区整体及各产业园区平台可利用的产业用地、创新用地趋紧的背景下,传统企业腾退后的空间再利用是江北新区创新空间增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此,江北新区出台了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利用的相关指导意见,鼓励平台、企业对低效工业用地根据“两城一中心”主导产业发展方向进行再开发,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提高现有空间的利用效率。

3.孵化机构发展现状梳理

江北新区拥有5家省级、5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省级、9家国家级众创空间。通过对这些孵化机构主导产业类型、服务提供类型等维度的分析,总结其特征与问题。

1)孵化器数量少,与主导产业紧扣度一般

江北新区目前有10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其中有5家专业型科技企业孵化器,占孵化器总数的50%。如将其与上海浦东新区以及深圳市相比较,上海浦东新区的专业性科技企业孵化器11家,占总数比重的84.6%,深圳市的专业性科技企业孵化器18家,占总数比重的66.7%(见图3-46)。江北新区与两者相比,专业孵化机构的数量较少,存在一定的差距。

图3-46 江北新区专业型孵化机构占总数比重与其他地区对比的情况

资料来源:自绘

进一步对江北新区6家专业性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主导产业进行观察,其中仅3.5家为主导生物医药产业,与新区目前规划建设的“基因之城”主导产业相吻合;仅有1家与“芯片之城”相对应的专业孵化器;尚无一家与新金融产业相对应的专业孵化器(见表3-16)。由此可见,目前孵化机构与新区主导产业的紧扣度还尚待提升。

表3-16 江北新区专业型科技企业孵化器主导产业类型统计

资料来源:自绘

2)孵化器的专业性服务配置

从江北新区现有科技企业孵化器所提供的服务类型包括场地空间、物业管理、创业培训、金融服务、法律服务、生活服务、专业技术服务以及专业设备提供等来看,基础性的场地提供现仍为新区孵化器基地的主流服务,金融等资本服务已基本覆盖各高等级孵化机构,但专业技术服务及专业设备提供等专业性服务配置较为欠缺(见图3-47)。

图3-47 江北新区高等级创业机构提供服务类型的分布

资料来源:自绘

对照以色列FutuRx Incubator孵化器的运营模式来看,完备的专业实验室与专业技术服务是其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获得以色列经济部批准所建立的FutuRx Incubator,是以色列第一家定向培育的生物技术型孵化器,其特点与借鉴意义在于:设备齐全的实验室,即孵化器的管理团队通过专用实验室和管理设施帮助相关企业发展并予以全面支持,对选定的产品和技术进行培育与发展。在6~8个月的进驻培育期间,孵化器提供知识产权布局、财务资源贯通、技术辅导引进等做法与策略,针对早期阶段的生物医学新创团队与企业给予适当的辅导与协助。因此,江北新区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亟需实现由物理空间的提供者进一步向全方位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实现跨越式提升。

通过对产业型创新空间的现状进行梳理,可知江北新区产业型创新空间总体呈“大平台+小园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各主体从事行业与新区“两城一中心”主导产业紧扣度一般。其中,创新型企业面临传统制造类产业转型压力,部分闲置低效企业空间有待腾退与整合再利用。孵化机构需实现由空间载体提供者向全方位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的跨越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