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的沸点(第二卷)
- 赵海峰
- 2008字
- 2020-06-25 14:27:21
五
西陵兵败让羊祜彻底清醒,他认识到,吴国国力虽逐渐衰弱,但尚有一定实力,特别是有陆抗这样优秀的将才,所以平吴之事不能操之过急。
那下一步该怎么办呢?对于羊祜而言,打仗是他的弱项,但在政治上却是老手。羊祜决定化干戈为政治,具体的措施就是通过收买人心逐步蚕食吴地,等待着灭吴的最佳时机到来。
攻心为上,是兵法所倡导,但在实际中,只倡导仁义,不诉诸武力,似乎很难解决战场上的问题。话这样说,错也不错,关键是看能否遇到羊祜这样的高人,在收买人心方面,羊祜自有他的高招,他将多年库存的招数全部动用。
从此,打仗变得很奇怪。
羊祜派军与吴军作战,每次预先要和对方商定交战的时间、地点,说好了再打,从来不搞突然袭击,把打仗搞得像约会一样。羊祜手下的一些将领对此感到不满,主张趁吴军不备突然出击,羊祜不动声色,把这些将领请来喝酒,一个个给灌趴下,这些将领也就沉默不语了。
有次晋军在边界上抓了两个孩子,一查原来是吴国两个将军的孩子,手下赶忙将孩子送到羊祜处,满以为羊祜会有奖赏,谁知羊祜对他们予以斥责,并派人将孩子送回去,这两个孩子的父亲感动不已,后来竟率部前来归降。
对待吴国将领,羊祜表现得仁至义尽,吴将陈尚、潘景兵败被杀,羊祜让人厚礼收殓,并通知他们的子弟前来迎丧,羊祜对他们以礼相送。吴将邓香进犯被生擒,羊祜将其释放,邓香感激涕零,索性带着自己部属全部投降。
羊祜深知人心向背的作用,所以他要求自己的军队要善待当地百姓,必须严格贯彻“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他率军经过吴地,收割田里的稻谷以充军粮,每次都会根据收割的数量算好价格,用锦帛偿还,不收吴人一针一线。打猎的时候,他不许部下越过边界线,如果猎物是吴人先打到的,一定要还给吴人。
潜移默化中,羊祜的目的接近实现。在吴人看来,晋军简直就是一支“正义之师”“文明之师”,而这支队伍的领头人羊祜的威望更是与日俱增,吴人甚至不再直呼其名,而是称其为“羊公”。
这一切陆抗都看在眼里,羊祜的所做所为,使得他对这位最强劲的对手非常敬仰,他很欣赏羊祜的德行,赞誉他“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两位英雄惺惺相惜,虽然不可能有欢聚畅谈的机会,但此时心里已经把对方当作朋友,而非敌人。
两国的边境暂时安定下来,双方常有使者往来。有一次,羊祜从使者那里听说陆抗病了,就托使者带药回去。陆抗手下担心羊祜的药有毒,劝说陆抗不能服用。陆抗说:“羊祜怎么会是下毒害人的人呢”,随后毫无顾忌地吞服下去,没过几日,果然药到病除。
来而不往非礼也,羊祜送陆抗良药,陆抗送羊祜的则是美酒,陆抗得知羊祜生平好饮,便马上拿出了自己珍藏多年的佳酿,让使者转赠羊祜,以表敬意。羊祜得到这坛酒后,想都没想,拔开酒盖,便一饮而尽。然后,大笑道:“真是好酒啊,刘伶要嫉妒我啦。”
对于边境上这种暧昧的局势,两边的君主怎么看呢?有人向司马炎打小报告,说羊祜不积极备战,而是天天游山玩水,吃喝玩乐,而且还和陆抗不清不楚,对此,司马炎非但没有怪罪,而是大加褒奖,充分表达了对羊祜的信任。
江对岸的孙皓,则派人斥责陆抗,要求他主动出击,陆抗对此回答:“一乡一镇之间,不能不讲信义,何况一个大国呢?如我不讲信义,正是宣扬了羊祜的德威,对他丝毫无损。”这席话说得孙皓也没有了脾气。
司马炎最终能够灭掉孙皓,从这件事上也能看出些端倪。
惺惺相惜几年后,公元274年,陆抗病逝,走完了四十九岁的人生。
没有历史记载,陆抗死时,羊祜是什么反应。想必是“悲喜交集”,悲的是他与陆抗两个意气相投,对峙四年、相交四年,内心早已把对方当作知己好友。芸芸众生,知音难觅。陆抗走了,还有谁能真正理解自己?陆抗的故去,给对岸的羊祜带来了浓浓的忧伤和寂寞。
喜的是,陆抗之死,也让羊祜心中的石头落了地。多年来,羊祜期盼的不正是这一天吗?只要陆抗尚在,灭吴就只能是纸上谈兵。陆抗逝世,眼看梦想将要变成现实,羊祜怎能不喜呢?
擦干眼泪的羊祜,没有忘记自己使命,立即上书晋武帝司马炎,请求向吴国发动总攻。
没想到,他的建议遭到了朝中权臣贾充、荀勖等人强烈反对,他们提出西北地区的鲜卑尚未平定,不能双线作战,所以伐吴时机并未成熟。羊祜心有不甘,再次上表,表示东吴平定,胡人自然安定,所以当务之急是消灭东吴。但他的建议再次遭到否决。
这些人反对羊祜的提议,有全局的考虑,但也夹杂了不少私心,这份私心概括起来就是“羡慕嫉妒恨”,按照一般的潜规则,长期领兵在外的将领要努力维护好和朝中权臣的关系,免得让人说闲话,维护这种关系当然需要“意思意思”。
后来接替羊祜镇守荆州的杜预,逢年过节总要给洛阳的权贵们送礼物,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杜预说:“我只怕被陷害,不是想靠贿赂换取升官发财的机会。”
但羊祜不是这样的人,况且他也没有多余的银子,所以和朝中的这些权臣关系并不融洽,不排除这些人时常会在皇帝面前打小报告,这也是羊祜“只谋其国,不谋其身”带来的必然结果。
为此,羊祜发出一声流传千古的感叹:“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