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杨八敬之绝句[1]
饱霜孤竹声偏切,带火焦桐韵本悲[2]。今日知音一留听,是君心事不平时。
[1]杨八敬之:杨敬之,字茂孝。排行八,又称杨八。元和二年登进士第。《尚书故实》:“杨敬之爱才公正,知江表士有项斯,赠诗云:‘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斯因此名达长安,遂登科第。”
[2]带火焦桐:指东汉人蔡邕所制“焦尾琴”,传说因所用桐木尚有烧焦痕迹而得名。事见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三,后因用作咏琴的典故。
此诗题下作者原注“杨生时亦谪居”,元和十年七月,杨敬之被贬为吉州司户参军。其时,杨敬之曾寄诗给被贬为连州刺史的刘禹锡,故刘禹锡写下了这首答诗。
由于同怀天涯沦落之恨,相似的政治遭遇使两人结为知音,诗人看出了对方的不平心事,亦从对方反衬出了自己的不平心境。刘禹锡于大和七年作《彭阳唱和集引》,说自己“中途见险,流落不试。而胸中之气伊郁蜿蜒,泄为章句,以遣愁沮,凄然如焦桐孤竹,以名闻于世间”。因此,“饱霜孤竹声偏切,带火焦桐韵本悲”,与其说是描述杨敬之的诗作,毋宁说是对自己被贬时期诗歌创作的基本倾向和基本特征的准确而又形象的揭橥。
这一时期,诗人为时所弃,空怀凌云之志;独处僻壤,难与同道过从,诚如“饱霜孤竹”。但“竹”虽孤而有节,斫以为笛,吹奏出的是“声偏切”的繁音促响,而对正义事业的讴歌、对邪恶势力的讨伐,则是它撼人心魄的主旋律。我们从中可以感触到诗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果敢精神和顽强意志。然而,这一时期的诗作亦有发自“带火焦桐”的“悲韵”,诗人拨动内心的琴弦,不时让我们听到“韵本悲”的凄音。但是,诗人的“悲”,绝不是软弱、消沉的同义语。这种“悲”是和“切”紧紧结合在一起的“悲”,是与执着的追求和积极进取相伴始终的“悲”。因而虽然凄婉,不失沉雄;尽管苍凉,犹见亢奋。在感情基调“声偏切”与“韵本悲”的对立统一中,诗人的艺术风格是豪健雄奇与沉郁哀顿的结合,体现出朗、连、夔、和时期创作的最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