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词二首(选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1],我言秋日胜春朝[2]。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3]


[1]寂寥:寂寞,凄凉。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寂寥兮,收潦而水清”等句。

[2]春朝:春天。

[3]碧霄:蓝天。


这首诗作于诗人贬居朗州期间。悲秋,是历代诗人递相沿袭的传统主题,从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到汉代无名氏的“秋风萧萧愁杀人”(《古歌》),再到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陈陈相因,概莫能外。刘禹锡却在春与秋的对比中,独具只眼地发现了秋日的佳处,从而唱出这首意气豪迈的秋歌。

“自古”句点出逢秋而悲,古今皆然,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之慨。“我言”句以响遏行云的一声断喝,推翻悲秋主题,一新天下人耳目。“晴空”二句,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秋景图:在那一碧如洗的寥廓高天上,一只白鹤腾空而起,直冲九霄。目击此情此景,怎能不使人惊喜和感奋?融诗情于画意,是“秋日胜春朝”的形象化的说明,景致飞动,笔触轻灵,极易引发读者联想。全诗有直抒胸臆之妙,而无“含蓄不足”(《四库全书总目》评语)之嫌。自然,诗人抑春扬秋,并不表明他对“春朝”怀有某种偏见,而恰恰是为纠正前人对“秋日”的偏见,从中可以触摸到诗人豪迈、壮阔的胸襟。

为了祛除人们的“悲秋”、“畏秋”的心理,诗人有意在“春”和“秋”之间有所轩轾,再看第二首: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这里仍将抒情、写景、议论熔于一炉。那漫山红黄相间的枫叶是对第一首绘就的秋景图的巧妙点缀和生动补充。如果说前诗主要着笔于高空的话,此诗则主要落墨于地上。秋日登楼,让那清气徐徐沁入肌骨,可以使人清醒、理智,而那烂漫的春光则只能使人昏醉、轻狂。这样,又何必“逢秋”而“悲”呢?“岂如春色嗾人狂”,这铿锵有力的吟唱,向我们袒露了诗人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不畏“衰节”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