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诸子及弟侄

范仲淹

(一)

吾贫时,与汝母养吾亲,汝母躬执爨[1],而吾亲甘旨[2]未尝充[3]也。今得厚禄,欲以养亲,亲不在矣。汝母已早世[4],吾所最恨者,忍令若曹[5]享富贵之乐也。

吾吴中宗族甚众,与吾固[6]有亲疏,然以吾祖宗视之,则均是子孙,固无亲疏也。苟祖宗之意无亲疏,则饥寒者吾安得不恤[7]也。自祖宗来,积德百余年,而始发[8]于吾,得至大官,若独享富贵而不恤宗族,异日[9]何以见祖宗于地下,今何颜以入家庙乎?

京师交游,慎于高论,不同当言责之地。且温习文字,清心洁行,以自树立平生之称。当见大节,不必窃论曲直,取小名招大悔矣。

京师少往还,凡见利处,便须思患。老夫屡经风波,惟能忍穷,固得免祸。大参到任,必受知[10]也。为勤学奉公,勿忧前路。慎勿作书求人荐拔,但自充实为妙。将就大对[11],诚吾道之风采,宜谦下兢畏,以副[12]士望。

青春何苦多病,岂不以摄生为意耶?门才起立,宗族未受赐,有文学称,亦未为国家用,岂肯循常人之情,轻其身汩[13]其志哉!

(二)

贤弟请宽心将息,虽清贫,但身安为重。家间苦淡,士之常也,省去冗口[14]可矣。请多着工夫看道书[15],见寿而康者,问其所以[16],则有所得矣。

汝守官处小心不得欺事[17],与同官[18]和睦多礼,有事只与同官议,莫与公人[19]商量,莫纵乡亲来部下兴贩[20],自家且一向清心做官,莫营私利。当看老叔自来如何,还曾营私否?自家好,家门各为好事,以光祖宗。

注释

[1]躬执爨(cuàn):亲自烧火煮饭。

[2]甘旨:美味的食物。

[3]充:这里指生活富裕。

[4]早世:早逝,过早地死去。

[5]若曹:代词,你们。

[6]固:本来,原本。

[7]恤:体恤,照顾。

[8]发:兴起,产生。

[9]异日:他日。

[10]受知:受到赏识。

[11]大对:殿试。

[12]副:相称,符合。

[13]汩:沉没。

[14]冗口:多余的人口,这里指仆人随从之类。

[15]道书:道家养生之书。

[16]问其所以:询问那些长寿而健康的人使用了什么方法。

[17]欺事:轻慢世事,这里指不负职责。

[18]同官:在同一官署任职的人,同僚。

[19]公人:衙门里的差役。

[20]兴贩:经商贩卖,做生意。

延伸阅读

这篇《告诸子及弟侄》,我们选了范仲淹给儿子和弟侄的书信两则,以见其家教之一斑。信中所述都是日常琐事,但点滴中亦可窥见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范氏严谨的家风。他告诫子侄不能享富贵之乐,要安于清贫,要体恤照顾宗族中的人;平时要谨言慎行,为官清正。范仲淹身居高位,却常能顾念宗族中的贫苦之人。告诉后辈泰然处贫苦,是成大器必需的品质。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苦读及第,历任兴化县令、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曾戍防西北,后出任参知政事,实施“庆历新政”,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一生多次犯颜直谏,因而经常被贬。好友梅尧臣写《灵乌赋》劝他少管闲事,他却表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庆历新政”虽然只有一年,却开了北宋改革风气,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他戍守西北边疆,为边境赢得了和平。在地方为官期间办学兴利,治绩突出。他传道授业,悉心培养选拔人才。他不仅政绩卓著,在文学上也有很大成就,在散文、诗歌、词的创作上都有名篇佳作,影响文坛。王安石称他“一世之师,由初起终,名节无疵”。清代大学士纪晓岚赞他:“行求无愧于圣贤,学求有济于天下,古之所谓大儒者,有体有用,不过如此。”

取得如此成就的范仲淹,却一生俭朴,不营私利。他两岁丧父,母亲改嫁。他幼时家境贫寒,曾寄居醴泉寺读书。经常在晚上煮一锅粥,第二天粥凝固,他起床后用刀划成四块,然后早晚各吃两块,作料只有醋、盐和几个蒜。这就是“断齑画粥”的故事。三年这样的生活让他一生不求享乐。后来,范仲淹做了参知政事,仍然节俭朴素。

在这封给子侄的书信中,他就以母亲和婶婶的贫苦生活告诫他们不能享富贵,“忍令若曹享富贵之乐也”。要安于清贫,并把多余的钱用来周济亲友。虽然自家富裕了,但亲族中的“饥寒者”,“吾安得不恤”。他的儿子范纯仁成亲之前,想着父亲是朝中大员,娶亲又是大事,要办得隆重一些。于是列了婚礼物品清单给父亲看。结果,范仲淹很不高兴,说,用这么多东西,太过分了。他又用自己少时的艰苦日子启发儿子,并说儿子们从小都没吃过苦,担心他们不能承继勤俭家风。范纯仁明白了父亲的苦心,高兴地简单办了婚事。有一次,范仲淹让范纯仁运小麦至四川。途中碰见朋友石曼卿,得知石曼卿亲人去世,又无力运柩返乡,就把一船麦子都送给了他。范纯仁回去没敢说。后来范仲淹问他在路上是否遇到熟人,他说,在丹阳遇到了石曼卿,他因亲人去世被困在那里。范仲淹马上说,你怎么不把麦子送给他呢?对儿子送麦子一事大加赞赏。

范仲淹还要求后辈勤学苦读,廉洁奉公。他在给哥哥范仲温的一封家书中说,让两个侄儿“须令苦学,勿使因循。须候有事业成人,方与恩泽文字”。虽然有权利为两个侄儿向朝廷请求官职,他还是要求他们必须学业有成。他也给侄子写信说:“汝等但小心,有乡曲之誉,可以理民,可以守廉者,方敢奏荐。”只有他们在乡亲们中有了好的声誉,才可能获得自己的推荐。本文中说:“为勤学奉公,勿忧前路。慎勿作书求人荐拔,但自充实为妙。”不要总想着求别人推荐,而是要充实自己的学问、才能。后来,侄子们为官之后,范仲淹又反复叮咛,如本文所说:“汝守官处小心,不得欺事。与同官和睦多礼,有事只与同官议,莫与公人商量。莫纵乡亲来部下兴贩,自家且一向清心做官,莫营私利。汝看老叔自来如何,还曾营私否?自家好家门,各为好事,以光祖宗。”

在范仲淹的言传身教下,他的几个儿子在修身和学问上都有所成。长子范纯祐,“尚节行”。“方十岁,能读诸书;为文章,籍籍有称。文正公守苏州,首建郡学,聘胡瑗为师。瑗立学规良密,生徒数百,多不率教,文正患之。”当时,范纯祐尚未成年,他主动入学,是学生中最小的,但各方面都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因此感化了同学们,苏州郡学得以发展,成为地方学校的榜样。他也曾随父守边,身先士卒,屡立战功。次子范纯仁,官至参知政事,为人谦逊温和,正直宽恕,廉洁正直。但在道义面前毫不畏缩,像父亲一样犯颜直谏,无私为公。他说:只有俭朴可助人廉洁,只有宽恕可成就德行。他也像父亲一样,把多余的钱资助“义庄”,帮助族人。史家说他“位过其父而有父风”。三子范纯礼历任京西转运副使、江淮荆浙等路发运使、礼部尚书,官至左朝议大夫,沉毅刚正,为政宽仁。四子范纯粹历任知州,加龙图阁直学士,沉毅有干略。

《告诸子及弟侄》中还教育子侄们交游要“慎于高论”,“清心洁行,以自树立平生之称”。范仲淹不仅留下了很多立身传家的家书,还有广为流传的《家训百字铭》《训子弟语》都是范氏家族的家规典范。范仲淹之后,范氏家族绵延不绝八百余年,以至今日。正像范仲淹对东汉隐士严子陵的评价,他和他的家风影响也可谓是“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