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朝脸谱
  • 李婍
  • 2679字
  • 2021-03-25 09:53:02

见好就收是一种大智慧

张良和陈平都是刘邦智囊团的成员,陈平的智慧只能算是点子,靠的是脑子活络,一般都是些阴损的小招数,张良的智慧才算是智谋,他每一个谋略都是深思熟虑后的大智慧。

官二代张良的人生之路大起大落,从丞相家的贵族公子,到穷得一文不名的布衣平民;从浪迹天涯的游侠,到农民起义军的高级将领;从大汉帝国的高官,最后到隐退山野的隐士。他痛苦过快乐过,失败过成功过,跌跌荡荡一生,活得明明白白。他见好就收,辉煌时全身而退的明智之举,是他在历史舞台上表演的最后一个大谋略,最终落得善始善终。

张良的爷爷是当官的,官职还不小,是战国时代韩国的相国,他老爸继承了这个官位,继续当相国,鞠躬尽瘁直到死在工作岗位上。老爸死的时候张良还是个小孩子,等他长大该继承祖上事业时,秦朝来了,韩国灭了,他从官二代变成了穷小子,不但官当不上了,家业也没了。

眼看到手的做高官的幸福生活让秦始皇轻而易举就彻底毁掉了,张良对秦始皇的仇恨是刻骨铭心的,他走上江湖要暗杀秦始皇。和陈胜吴广这些祖孙八代都是贫下中农的底层草根不一样,陈胜吴广的口号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张良从内心深处就认定了王侯将相是有种的,按照自己的贵族血统天生就是做王侯将相的材料。所以他自发行动起来,从年轻时代就自觉自愿地走上了反秦灭秦之路。

闯荡江湖也是需要资本的,汉代的游侠们都是有经济基础的地主甚至是官僚,韩国没落贵族的后代张良被秦始皇革了命之后,已经穷得快吃不上饭了,为了完成他的反秦大业,弟弟去世后他在丧葬费上都搞节约,用草席卷了卷就把他埋了,省出经费来为的是打造一件杀秦始皇的新式武器。

什么武器最实用,他和江湖上的哥们儿研究了很长时间,最后大家觉得用大锤砸最厉害,咣当一下子,一锤子买卖。不知道这些汉朝人的脑子里是怎么想的,怎么会用笨拙的大铁锤做武器。问题是这种近百斤的大铁锤没地方买去,只能自己订做,订做的费用很高。张良就把自家的全部家产加上在弟弟丧葬费上节省下来的经费全都用到了制作大铁锤上。

大铁锤制造好了,依然很麻烦,没人拿得动。张良长得又瘦又小,连杀鸡的力气和胆量都没有,更别说杀人了。他费了好大劲才在江湖上找到个大力士,让大力士天天拿着这把绝世无双的大锤练习,张良则到处侦查探听信息,寻找秦始皇外出的有利时机,择机行刺。

秦始皇东巡给他们创造了机会。张良和大力士埋伏在半路上,当车队从他们埋伏的地方经过的时候,按照事先策划的,大力士应当砸六驾车,因为按照乘车标准,皇上应当坐六驾车。其实人家秦始皇就防着这手呢,根本就没坐六驾车,所有的车都是四驾的,大力士就懵了,抡着大锤奔着最豪华的一辆马车就砸过去了,结果砸错了。挨砸的死了,大力士死了,张良逃跑了。

这次策划不周的刺杀行动以失败而告终,没伤秦始皇一根毫毛,还白白牺牲一个兄弟。逍遥法外的张良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卧薪尝胆,非常低调地拜高师潜心修行读书,研究完《素书》,研究兵法,八年的时间,他已经完全变了一个人。他做事不再像刚出道的时候那么鲁莽,而是深明韬略,足智多谋。

刺杀行动失败的八年之后,机会又来了。陈胜吴广起义的消息很振奋人心,只是秦始皇此时已经自己主动走进坟墓了,即使扯杆子闹革命,也没有杀死他的机会了。但是他儿子秦二世还在,杀死秦二世,捣毁秦王朝,说不定还能找回自己失去的韩国贵族地位。张良找了一些江湖上的乌合之众,也组织了一支小股部队,不过人马太少,长棍短棒的实在不像一支队伍。这帮散兵游勇正好碰上刘邦的军队,张良就带着他们投奔了刘邦。

张良最初的目标就是复韩,找到一个韩国的遗老遗少把他扶上王位,可是张良发现自己现在的理想已经比复韩远大多了,复韩已经不会让他有满足感,现在他的理想变成平天下了。

流氓出身的刘邦正需要人才,张良正是他最需要的那种人。他是文化人,却是从江湖上闯荡过多年的文化侠客,有江湖义气,没有文人的穷酸。刘邦最讨厌穷酸文人,张良有勇有谋,正好做他的谋士。

这个谋士正式上岗了。刘邦狂傲自大,但是却信服张良,对他言听计从。张良参与策划的宛城之战刘邦取得大胜,用张良的计谋攻克咸阳势如破竹,抢在项羽前面进入关中。

没见过世面的农民走进咸阳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抢,抢美女,抢财宝,一派闹哄哄的混乱局面。刘邦乡村流氓出身,当然带头抢最好的美女,最昂贵的财富。张良适时提出了约法三章、整顿部队纪律的要求,他教育刘邦要把目光放长远一些,你以为你还是村干部啊,胜利了天下都是你的了,什么美女啊,财宝啊,你不随便挑吗。

刘邦一听有道理,按照张良的“约法三章”赢得了民心。

鸿门宴上张良巧妙周旋,陷项羽于不义之地,之后通过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为汉王朝建立打下了基础。

虽然张良帮刘邦出了许多计谋,心里还是想着他多年来向往的韩国丞相位置,此时项羽的灭韩行为把张良的美梦彻底击碎了。如果说过去张良对项羽还留些面子,现在项羽已经成为张良不折不扣的敌人了,至此他开始一心一意辅佐刘邦对付他们共同的敌人项羽。

张良最给力的一个谋略是反对刘邦分封六国后裔,为了说服刘邦,他一口气找出了八个反对理由。主要理由是项羽还占着绝对优势,依照现在汉军的实力,如果面临危机六国未必会帮他,现在刘邦队伍中几乎都是六国的精英,恢复了六国人家肯定都回去当自己的官去了,谁还理你刘邦啊?一语点醒梦中人,刘邦恍然大悟。

按照许多年前张良离家时的初衷,他的奋斗目标就是复兴韩国,现在刘邦主动提出分封,张良却坚决反对。多年的战斗洗礼,他已经不再是当年一心只想着杀死秦始皇,重新做韩国贵族的那个目光短浅的复仇少年张良了,他已经是成熟的有大局意识和战略意识的谋略家了。

等刘邦真正打下了天下,要封赏功臣的时候,张良却见好就收,急流勇退了。

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最后有着不同的人生命运。

萧何被封了侯,但是装疯卖傻活着,即使有奢华的生活,天天过得提心吊胆。韩信被杀了,满门抄斩,下场悲惨。

刘邦给张良的封赏是自择齐三万户,张良没接受这厚重的封赏,主动要求到他第一次和刘邦相遇的那个地方也就是今天的江苏沛县。这低调的请求显得很诗意,很有人情味儿,刘邦答应了。萧何和韩信的境遇让他猛醒,眼下自己的政治理想已经实现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活着才是硬道理啊。

当然,后来他也悄悄参与过一些政事,比如在太子刘盈即将被废的危急关头,吕后从他那里讨了个计策,保住了太子的位置。至于张良明明已经处于半隐居状态了为什么还要冒着生命危险帮吕后,坊间有很多说法,有人说张良是吕后的蓝颜知己,是吕后一生中唯一崇敬的人。张良对吕后的话也是比较听的,比如吕后劝他毋自苦他就听了,没做不食人间烟火的苦行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