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城市交通:认知与建构

所谓“城市”,就是以人与人、人与物的交流沟通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场所体系。因此,“城市”与“交通”是不可分割的,存在着表里一体化的关系:“城市”通过“交通”而成长;“交通”因为“城市”的成长而获得增强。

本讲首先辨析“交通”的实质及其表现形式,进而讨论城市交通的内涵、构成及其特性,进一步讨论城市交通研究的基本视角。

人“移动”到其工作地点的目的在于和同事共同工作——与人交流沟通,到达商场的目的在于购物——人与物交流沟通;而物“移动”到达目的地的目的在于被人所使用或消费——人与物交流沟通,或者与其他的“物”组合成新的“物”——物与物交流沟通;信息“移动”到达目的地的目的,在于被人接受或理解或激发反馈——人与信息交流沟通或创造出新的信息。

汉语中的“交通”

汉语中的“交”“通”两字,出现极早。甲骨文中的“交” 字,以一人上肢舒展、下肢交叉站立的姿势,表达出交叉、交错的意思;“通” 是以用为声符,以 (双人)、“止”(脚趾)做形符,表达了人行走的意思。“交通”一词大致出现于周朝,有上下通达、万物沟通的意思:① “天地交而万物通”(《周易》);② “山川凅落,天地下,雾气上,万物交通”(《管子·度地》);③ “天下事皆有阴阳两者交通成和”(《庄子》)。汉晋之后,典籍中的“交通”一词越来越频繁,其主要含义是人缘与地缘的相互沟通,如古诗《孔雀东南飞》中的“枝枝覆盖,叶叶相交通”,其中“交通”的意思是“交互连接”,形容两人心心相印;《桃花源记》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此处的“交通”,形容空间上彼此通达。

1907年11月,晚清邮传部奏请设立“交通银行”时,其奏文是:“臣部所管轮、路、邮、电四政,总以振兴实业,挽回利权为宗旨,设立银行,官商合办,名曰交通银行。”这里的交通并非现代人理解的“运输事业”之意,而是轮、路、电、邮四政交互连通、兴旺发达之意。因此,订立英文名称的时候,就取为:Bank of Communications,而不是Bank of Transportations。

可以看出,“交通”一词,除了具有有形的、可视的载体沟通含义外,也赋有诸多属于无形的载体沟通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