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智慧养老服务模式研究》总论

徐志立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计算机系,北京100102)

智慧养老是民政部为国家促进社会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出的重要举措。2013年10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出台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的政策文件,推进养老服务科技创新,充分利用首都高校和科研院所密集优势,推动在养老服务重点领域、基础设施以及老年用品等方面的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服务模式创新,促进养老服务产业升级,培育养老服务品牌的“北京创造”“北京服务”“北京标准”等。以智慧社区建设为依托,利用现代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发展老年电子商务,建设科技养老服务平台,开发老年家庭医疗监测和传感系统,为老年人提供居家生活、医疗保健、紧急救助等方面远程监护服务。整合实有人口管理系统、养老服务企业管理系统、养老机构服务信息系统等多方面资源,建设统一的首都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承担养老服务信息集散、服务质量提升、服务安全管理等功能。

智慧养老是一项长期的、惠及全民的系统工程。目前国内外许多地方都在积极进行智慧养老的探索,在这种形势下,有必要探究适合首都智慧养老的服务模式,通过整合社区力量,共享社区资源,提升社区功能,发展社区事业,逐步满足社会和社区养老工作的需要,推动和谐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随着首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对智慧养老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智慧养老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首都智慧养老的应用环境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哪种服务模式更适合首都智慧养老的需要?这些都是老龄化社会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项目主要针对上述问题,结合首都社会发展的特点,对智慧养老的现状、发展趋势、服务模式以及应用环境和安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提出适合首都发展的智慧养老服务模式,为首都智慧养老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和服务模式,实现养老服务业行业管理的信息化,为宏观决策和政府行业监管提供全面的数据和决策支持;为社会公众提供有效、权威的养老服务信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实现社会监督。此项目的系统研究对首都智慧城市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下面对该项目论文集所研究的主题、主要内容等进行综合性论述。

一、研究主题

本项目的研究主题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智慧养老研究与发展现状。

(2)北京社区养老信息化建设。

(3)首都智慧养老服务系统构建。

(4)智慧养老系统监管评估与安全管理。

(5)“互联网+”背景下的养老服务模式创新。

二、主要研究内容

下面阐述该项目及其研究成果(即论文集)各主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一)智慧养老研究与发展现状

随着老龄化时代到来,养老问题成为全社会考虑的焦点问题,智慧养老作为解决养老问题的方式为人们所关注。本项目论文集中的论文《国内智慧养老文献综述》和《城市智慧养老模式现状与分析》对智慧养老的概念、研究及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梳理。

“智慧养老”的概念最早由英国生命信托基金提出,也称之为“全智能化老年系统”,即老年人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享受到高质量的生活和养老服务。国内智慧养老起步相对较晚。孙梦楚在2016年发表的《国内外智慧养老研究进展》一文中,就“智慧养老”概念在国内的演变做出了阐述。在2007年,智慧养老以“数字化养老”的概念出现在胡黎明发表的《新型数字化居家式养老社区解决方案》中,之后“信息化养老”的概念于2010年出现在学术界,2011年出现了“科技养老”的概念,2012年又提出了“网络化养老”的概念,进而发展成了“智能养老”“智慧养老”。

近几年来,特别是2013年以后,学术界开始统一使用“智慧养老”来代替上述的一些概念。国内出现了以左美云为代表的学者,对智慧养老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左美云认为智慧养老是利用信息技术(如互联网、社交网、物联网、移动计算等),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保护、医疗康复、娱乐学习交流等服务,同时对涉老信息进行实时监测、传输、分析、处理,实现智能交互,不仅能够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还能利用好老年人的智慧和经验,实现老年人过得幸福、有尊严和生活价值的目的。郑世宝提出智慧养老是将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技术等先进的信息科技与养老服务结合,实现综合性、全方位、线上线下、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刘建兵认为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用于养老,能够提高养老服务和产品的专业性、精准性和简便性,从而真正实现居家养老、健康养老和积极养老。

当前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潘峰提出了“互联网+”理念拓展智慧养老发展新思维,其核心理念是立足于服务老年人,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探索更多养老服务产品和养老服务方式,更好地满足老年人需求,进而促进社区养老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一些学者也在智能社区养老服务系统、平台、产品等方面做了较多研究。例如,石刚设计了社区智能养老服务系统;周捷设计的智慧社区养老体系架构利用数据挖掘和智能算法对用户需求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并根据结果提供养老服务;宁夏的智能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则通过“一键式”紧急呼叫服务和紧急救援系统来保证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安全。

(二)北京社区养老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技术作为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过去十几年中飞速发展,它不仅在各行各业起到提升生产力的作用,而且以各种形式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服务。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信息技术在老龄化社会产品和服务方面起步较晚、投入较少,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在养老产业,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减轻政府和社会养老负担,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本项目论文集中的论文《北京社区养老信息化建设构想》选取老龄化社会作为主要研究区域和对象,探讨信息化产品服务在本地区条件下的发展问题,并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未来老龄化社会信息产品和服务主要发展方向和内容进行了研究和展望。

现阶段,我国的养老市场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养老服务主要由各级政府和部分企业提供,所提供的服务也以实体服务和实体产品为主,相关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相对较少,还处在摸索和发展阶段。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北京市共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430家左右,其中信息化系统安装率在11.6%左右,信息化系统使用率不到60%,有效使用率更低。这些养老机构信息化系统的研发方式见表1。

表1 养老机构信息化系统的研发方式

这些社会养老机构的信息化系统目前尚处在建设和使用初期,多数养老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内容相对简单,只是借助几台计算机和网络设备搭建一个日常数据和基本运营管理系统,远远没有达到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服务质量、实现现代化的智能养老服务的效果。下一步,养老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将是集成化、智能化、细分化。由于老龄信息化处于起步阶段,整体服务模式和内容还不够成熟,老年人家庭和个人对养老信息化的认识还需要加强。在养老信息化服务模式下,要从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和知识特点综合考虑制造出各类信息产品终端,比如老年人专用手机、老年人专用计算机、老年人专用Pad、家庭智能医疗设备,以及其他可穿戴设备等,对这些产品的尺寸、重量、操作友好性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在满足相应服务功能的前提下,要考虑便于老年人学习和操作。未来老龄化社会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主要发展方向和内容主要包括社区虚拟养老院、远程医疗等。

(三)首都智慧养老服务系统构建

鉴于当前老年人对于智能设备操作能力普遍较低,所以普通的居家养老模式并不能适应大多数老年人的日常照料需求;而物联网可以对人体生理参数进行测量和监控,并将传感器数据传送到各种通信终端上。基于这种情况,项目论文集中的论文《社区智能养老服务系统构建研究》提出基于物联网和移动互联应用技术的首都社区智慧养老服务系统。

该项目提出的首都社区智慧养老服务系统具有温度、湿度、烟雾和光照等自动数据采集功能,社区视频监控功能,社区护理服务监测功能,服务信息追溯功能。社区居民及家属可以通过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实时查看服务内容和监测数据。系统监测过程中出现任何异常情况都将通过短信或其他报警形式及时通知家属、服务人员和社区管理人员。同时,系统预留Web Service接口,方便为其他医疗系统或政务网提供对接服务。社区根据老年人的普遍需求制定社区服务项目。同时,提供有偿的家庭日常护理服务,护理员需经过专业培训才能胜任。系统每天统计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信息包括固定服务和临时服务内容,然后将任务分派给“社区护理人员”或“服务机构护理人员”。

社区管理人员定期对服务对象进行回访,并对护理员和护理机构的服务情况进行评分。系统还提供服务过程的查询功能,方便亲属及时查看老年人的护理信息,了解老年人在社区养老服务的整个过程。系统硬件部分主要包括RFID标签、RFID读写器、云台摄像机、串口服务器、网络交换机、无线路由器、家庭接入网关、ZigBee终端结点、环境传感器(温度、湿度、CO2、光照、可燃气、人体感应)、人体血压、血氧、心电传感器、继电器等。环境传感器安装在社区老年人居住房间、人体传感器由护理员进行测量。传感器监测的数据通过家庭接入网关实时发送给社区数据服务中心。如果出现异常状态系统自动通过短信方式进行信息提醒;社区监护人员的管理借助RFID读写器完成,系统软件部分主要集中在社区数据服务中心,实现社区老年人基本信息管理,护理员信息管理,家庭接入网关、摄像头等设备管理,信息综合查询,监测数据采集传输,对外Web接口等工作,系统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社区智慧养老服务系统总体结构

本项目提出的基于物联网的首都社区智慧养老服务系统,目的在于构筑一种更加完善、更符合老年人实际需求的智慧养老服务模式,使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得到充分保障。

(四)智慧养老系统监管评估与安全管理

本项目论文集中的论文《养老系统监管效果定量评估仿真研究》指出:对养老系统监管效果准确的定量评估,可降低社会养老成本。进行监管效果定量评估时,需要从不同层面描述养老系统监管风险等级,计算各层面养老系统监管风险的权重向量和监管后果的影响最大值完成评估。传统方法通过组建模糊判断矩阵,利用遗传理论进行求解建立评估模型,但是,不能对养老系统监管风险等级进行有效划分,无法准确对监管风险的权重和监管后果影响最大值进行计算,降低了评估的准确性。本项目提出一种基于模糊理论的养老系统监管效果定量评估方法。该方法先将养老信息监管风险分为资产影响、威胁频度、脆弱性严重程度三个不同层面,从不同层面描述养老系统监管风险等级,融合模糊理论构造各个层面所对应评判集的隶属度矩阵,计算各层面养老系统监管风险的权重向量,并确定各个层面养老系统监管后果的属性类型,计算出养老系统监管后果的影响最大值,利用上述值完成对养老系统监管效果定量评估。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较好地进行养老系统监管效果定量评估,有效地提升了养老系统监管效果定量评估的精度。

本项目通过对比实验证明了基于模糊理论的养老信息系统监管效果定量评估方法的综合有效性。实验数据取自于安徽省2014—2015年养老信息监管效果评估数据,并与文献[朱承丞,董利达.一种多线程软件并发监管检测方法.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和(赵远,焦健,赵廷弟.基于模糊理论的风险评价方法.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5)所提出的方法进行50次养老信息系统监管效果评估分析,通过MATLAB对这三种方法的实验结果进行描述。实验证明本项目提出的方法评估养老信息系统的脆弱性精度较高、评估效率较优,且可靠性更高。

此外,本项目论文集中的论文《智慧养老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分析及防范》对智慧养老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物理和逻辑访问两方面提出了相关防范措施,希望从根本上保证老年人及家庭信息不受侵犯,确保智慧养老信息系统安全平稳可靠的运行,更好地服务首都智慧养老工作。

(五)“互联网+”背景下的养老服务模式创新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线上线下互动公共服务,有序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同城化,向广大群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互联网+”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建议中提出了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

本项目论文集中的论文《“互联网+”背景下养老服务研究》经过大量数据分析,预测未来的养老工作将是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基础的智慧养老服务创新模式。“互联网+”背景下的智慧养老以居家数据终端为基础,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手段建立服务系统与互动平台,通过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和社会服务资源来满足老年人在日间照料、健康管理、安全看护、休闲娱乐、亲情关爱等方面的养老服务需求。新型养老服务模式的推广将极大地提高养老服务质量,缓解目前所面临的诸多养老问题。

为有效解决养老服务工作复杂多样性、需求多层次性,信息平台规范不统一、数据标准不一致,社区街道信息系统难以互联互通的现实问题,促进“互联网+”背景下养老服务业良好发展,本项目提出以城市空间区域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居家、社区/街道/机构、政府三个层面,提出从城市养老云平台构建、居家数据终端接入、社区/机构服务管理系统、互助服务系统和微信公众号建设等方面入手,以互联网、移动互联技术、大数据和云计算为支撑,建立基于云平台的养老服务模式。从而为首都养老服务市场提供更加广阔的前景,实现不同层次的个性化需求,不断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创新养老服务模式和内容。

三、研究结论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机会窗口期,也是智慧养老服务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智慧养老服务,一是要完善落实扶持政策体系;二是要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三是要建设养老信息综合平台,整合居家养老服务资源;四是要保证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的数据安全和可靠性;五是以智慧养老为抓手,创新“互联网+”养老服务新模式,打造老龄经济发展新格局,培育对智慧居家养老服务的实际购买力,实现居民养老与养老服务机构的双赢局面。

展望未来,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日益成熟的时代,首都智慧养老服务将展现出更加丰富的发展模式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有望有效打通养老服务递送的最后一公里,有效破解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面临的劳动力资源结构性短缺、劳动密集型服务方式难以为继的发展难题,进而带动整个养老服务业发展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本课题将调查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和多元统计分析法等应用于本课题的研究,突破了传统养老信息化思维的限制,探索出了一条实用的智慧养老服务新模式,期望能够为首都智慧养老服务工作提供可资借鉴的建议和思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