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元病:悬崖边缘的美元本位制
- 叶冰
- 3575字
- 2021-03-25 16:50:07
序二
货币权力:国际关系研究新视角
权力是社会中的一种特殊现象,人们虽然看不到它的形象,却会感受和体验到它的存在。在权力所及的诸多领域,货币权力作为一种特殊现象,在当代市场经济社会中受关注程度极高,人们对它的感受和体验尤其深刻。
从根本上讲,这是因为货币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金融活动中极其重要,同时货币对于维持国家的正常运转也至关重要。具体来说,货币的重要性不仅源于其在交易、定价、储备方面的市场属性,更源于它的信用属性——国家通过发行纸币可以获得铸币税,通过货币调控可以参与并影响真实的经济生活、完成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从这个意义上讲,货币也是一种权力杠杆。而当这种杠杆被无限延长,从国内进入国际,权力也随即被放大到货币流通域所能覆盖的区域,除了获得上述种种益处,货币发行国还能通过主动运用权力,向其他国家施加影响,由此货币权力就有了国际权力属性,成为各国争夺的一种国际性权力。谁能发行国际关键货币,将货币流通域铺展到全世界,谁就能获得海量的国际铸币税、提高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拥有石油等大宗商品的定价权、根据本国需求自由调整货币政策,甚至能在必要的时候,以汇率或者清算体系作为制裁手段,兵不血刃地贯彻国家意志,达到政治目的,以上种种,正是国家间货币博弈的动力。
权力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也历来是政治学、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学的核心概念。货币权力多现于经济学研究,但是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在本源上属于政治经济学范畴。货币权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马克思基于其首创的劳动二重性原理揭示了货币权力的本质与来源。简言之,货币权力来源于它所负载的劳动价值,而货币是劳动价值的一种重要存在形态;货币是“信用符号”,其“信用”的基础在于能够确保它代表一定数量的劳动价值,否则无“信用”可言。
在主权货币时代,货币所代表的价值以掌握货币发行权的国家主权作为信用基础,而这种主权信用的基础仍然是社会劳动价值。在当代,一个国家建立它的主权货币权力体系,关键是使主权货币成为社会交易体系中唯一的交易手段。而在不存在超国家主权的国际经济体系中,一个国家要想建立其国际货币权力体系,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要确保其货币所含价值稳定以及货币规模巨大,以此吸引其他国家用其产品的劳动价值给该货币“充值”;二是确保国际贸易对其货币的需求,使其他国家不得不用其劳动产品中的价值来给该货币“充值”。二战后美国构建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就是这样形成的。
战后初期,美国凭借其拥有的巨大规模的美元,建立了以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为核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后因美元大量超发,导致美元信用体系破产,布雷顿森林体系随之解体。此后,美元从“金本位货币”转变为“主权货币”,由美国行使国家主权来控制货币发行量。为了继续维系美元的霸权地位,美国和世界主要产油国签订秘密协议,以确保以石油为代表的最重要的国际性大宗商品交易用美元作为结算货币。当然,美元霸权是以美国强大的政治、军事、经济实力为保障的。总之,国际性的货币权力体系需要国际性货币,于是出现了各国货币之间的竞争,美元霸权由此产生。
伴随着货币的资本化和货币权力体系的全球扩张,美元霸权已经成为美国资本支配全球经济、获取剩余价值的巨大权力体系,其主导着国际金融体系与贸易体系。维护美元霸权已成为美国的核心利益,成为决定美国各种政治经济甚至外交决策的基点。只要哪个国家阻碍了美元对世界经济的支配,美国必然动用其政治军事权力强行干预,以确保美元霸权不断扩张。由此可见,由资本支配的货币权力体系的跨国扩张带来的国际关系的变化,从本质上讲,是世界政治经济权力结构版图的巨变。这同时也表明,货币权力的概念已不再局限于纯粹的政治经济学范畴,而是逐步扩展到时代性更强、包含的内容更广的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学、当代国际关系、世界政治乃至全球治理等范畴。一言以蔽之,币权竞争不仅影响国际货币体系的构建与更替,也是影响国际关系乃至国际格局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国际关系领域对货币权力的研究,兴起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和美元本位制建立的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美式金融自由化的兴起、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欧元与日元的崛起,引发了又一轮研究热潮。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外学界和业界人士纷纷开始反思: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失衡严重、金融危机频发是否与国际货币体系的内生缺陷相关?继而引发了美元霸权相关讨论,国内学者对货币权力的研究也从这个阶段开始集中出现。从货币权力的研究历程可以看出,相关问题的提出与热议同美元本位制体系的诞生和演进关系密切,这主要是由于美国开创性地建立了“华尔街—华盛顿”循环,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先后奠定了美元“唯一与黄金直接挂钩货币”和“唯一信用本位货币”的特殊地位,重塑了“中心国家”提供美元和美债、“外围国家”提供产能和资源的全球产业分工格局,将货币权力的杠杆前所未有地放大。可以说,美元本位制为研究国际货币权力问题提供了绝佳样本。然而,从研究现状来看,虽然对货币权力的研究渐成体系,覆盖了货币权力的来源、表现、兴衰规律等方方面面,亦就相关理论进行了实证研究,但甚少有从货币权力的角度,全面追踪美元本位制从诞生到步入危机的过程,并梳理危机逐步深入的表征、探寻危机传导的动力、剖析危机成因的系统性研究成果。值得欣喜的是,叶冰博士的这本《美元病——悬崖边缘的美元本位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应该说,从货币权力视角研究美元本位制危机这一课题是有相当难度的,对研究者的专业素养和学术能力要求较高。叶冰博士虽然非国际关系研究科班出身,但是她有许多科班出身的研究者所不具有的优势。她还有扎实的外语基础,且外语的实际运用能力极强,这给她收集研读和有效使用外文资料、及时捕捉国外前沿学术信息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此书外文资料丰富、引用数据较为权威和新颖盖得益于此。她的另一个突出优势是具有十余年金融从业经验,长期的金融工作实践包括经常性地参与国际金融交流与合作的经历等,有助于开阔其视野并加深对货币权力的运作及其影响的理解。这个优势对于其在研究中更好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很有帮助。叶冰博士的这本著作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论述了国际货币权力的构建与更替,总结出若干规律性的见解,是一部高质量的学术著作。
首先,应肯定的是这本研究著作具有现实意义。在全球化深入发展、大国之间的权力竞争向多领域延伸、全球经济金融治理体系亟待改革的当下,将货币权力作为一个影响国际关系的变量,在国际关系视野下探究国际货币权力竞争给大国博弈和国际货币体系演变产生的影响,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美元在二战后建立的国际货币体系中长期居于霸权地位,不仅对国际金融和大国关系带来了深远影响,也影响着美国自身的经济运行状况。在由货币权力与美元本位制构成的总体研究框架下,此书以“危机”为主题很好地契合了“权力”这一视角,毕竟权力的兴衰是国际关系研究的经典课题。作者在认同“美元霸权”仍存这一国际社会中较普遍的共识的基础上,对美元本位制的危机进行了概念界定,继而从币权竞争和历史演进的视角,分析了导致美元本位制危机的内在缺陷和外部原因。一句话,对美元本位制危机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具有显而易见的现实意义。
其次,此书在理论创新方面有值得称道的地方。作者在书中做了充分深入的文献综述研究,基于前人研究成果搭建了较为全面的国际货币体系兴替框架,对国际货币权力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与诠释,对货币国际化的选择与推动、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规律做了归纳总结。
还有,更值得称许的是在实证研究方面,书中包括了大量史料并以货币权力兴替为线索,佐以翔实的现实数据,穿引了二战以来美元本位制崛起、兴盛、步入危机的历程,在此过程中完整深入客观地剖析了美元本位制的平衡性、稳定性与持续性等关键问题,由于作者具有多年金融从业经验,对史料的选择和分析的角度兼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总的来看,全书框架结构合理,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掌握比较到位,引用数据较为权威和新颖,论证具有逻辑性,得出的观点和结论正确,有独到的理论见解,体现了作者扎实的研究功底和敏锐的学术洞察。
总之,此书是一本兼具现实意义和理论参考价值的好书。相信这本书会对国际关系领域的研究者的思想启迪、研究设计提供参考和助力,而作者深入浅出的阐述也为金融从业者和爱好者提供了思考方法和分析逻辑,具有较高的可读性。该书的出版是叶冰博士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累积的知识与能力的初步展现,我作为她的博士生导师对其取得这一成绩甚感欣慰。当前国际社会及学术界对美国的美元政策及美元本位制的前景十分关注,希望叶冰博士继续探索下去,努力在货币权力与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取得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
北京外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赵怀普
2019年8月于北京外交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