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题导向力:重点突破,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力量
- 杨朝晖
- 1499字
- 2020-08-03 16:32:43
选对方法比努力更重要
读书时,总会发现身边有些人特别“用功”,每天起得比谁都早,睡得比谁都晚,做题比谁都多,可成绩却总是不理想。工作后,还会看到一些人特别“努力”,从不迟到早退,做事一丝不苟,可几年下来,和他一同进入单位的人都升职了,他却还在原地不动。
这样的结局,的确令人遗憾。为此,也有当事人会发出怨叹:“看来,这辈子就不是读书的材料!”“看来,我只是一辈子劳碌的命!”抱怨的时候,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自己会这样?为什么自己明明付出了,却没能得到相应的回报?
有句话说得好:“努力,不是机械地重复与蛮干。”想想看,学习和工作一样,都讲求方法。看书时间再长,若知识没有真正进入脑子,那无疑是在做无用功;做的题再多,若没有突破自己的弱项,攻克没有掌控的知识,那也是徒劳。工作何尝不是如此?每天跟别人一样忙忙碌碌,可始终没能在自己的岗位上、钻研的领域中做出一番成绩,那么再忙再累,又怎么样呢?还不是我们前面说的,只有苦劳,没有功劳。
曾在一次座谈会上,听到某位年轻人倾诉自己在工作上的烦恼。他毕业后就进入一家杂志社做编辑,虽然自身文笔不错,但经验上有所欠缺,最初的半年里,他只是跟着老编辑学习,职位是编辑,可做的工作相当于助理。等到熟悉了流程,领导才让他独自负责一个版块。
按理说,他跟随老编辑的半年里,看到的、学到的已经不少,应当知道哪些地方需要特别注意,更应该知道做栏目要讲求新意。可到了实践上,他却显得很被动,总是照搬老编辑的思路,交上去的任务乍一看是挺“符合要求”的,可细细品读,却发现是“换汤不换药”,选取的内容平淡无奇,角度不新颖,读者的反映都很一般。
周围人看得出来,他的确很努力地在做事,每天加班加点地忙活,就连周末休息娱乐的时间都搭上了。然而,很多事情,并非努力就能代表一切,就能让人忽略一切。领导对他的工作态度很满意,可对他的业绩却不敢恭维。一年下来,他因为自己的业绩不佳,主动提出了辞职。
俄罗斯有句谚语:“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蟀。”
简单而朴实的话,道出了一个真理,做事得讲究方法,不能机械地重复和蛮干。一丝不苟地执行领导交代的事情,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值得提倡的,但想要攀到事业的高峰,只知道麻木地干活还远远不够。效率和业绩,一个也不能少,为了忙而忙,终究不是可行的办法。
用心用脑子去读书,纵然只读一遍,书中所云你也能了然于胸。如果你只是习惯重复,重复已经看过无数次的单词,背过无数次的公式,却丝毫没有学以致用的想法,那么不管背多少次,背得多熟练,也还是不会用,解不开难题。
刘亮毕业于一所普通的高校,刚进入投资公司的时候,他是最不起眼的那一个,才智平平,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很少有人在意他。可熟悉他的人知道,他绝对不是一个“小人物”。刘亮之前换过一次工作,进入新单位时,他的发展都比其他人要顺利。这一次,也不例外。
从参加第一天的员工会议开始,刘亮就勇于发言,给领导留下了初步印象。当其他同事埋头苦干的时候,他也没闲着,每天忙忙碌碌,但忙碌之余他还做了许多工作,比如掌握老员工的大致情况,认识单位里各部门的领导。就这样,进入这家投资公司一年半之后,刘亮就顺利地当上了办公室的副主任。
若没有超群的能力,又没有积极的工作态度,每天麻木地上班下班,工作了几个月连上司都记不住你的名字,你也分不清单位里谁是谁,那么你又如何能指望成功?
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不能把自己变成一台麻木的机器,只知道流程,不讲求技巧。再简单的工作,也可以从中发现新意,从中挖掘到更深的东西;再复杂的工作,也不是非要日以继夜、马不停蹄地加班加点熬时间,完全可以通过思考找到最能提升效率的办法,这不是偷懒,而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