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汉纪二十七(公元前2年—公元2年,共4年)

主要历史事件

王嘉上书指责董贤铺张浪费,哀帝不悦

杜邺忠告哀帝不要盲目孝顺

王嘉将哀帝封赏董贤的诏书退回

哀帝发怒,借梁相案逼促王嘉自杀

汉哀帝驾崩,王政君马上收取皇帝玺绶

中山王刘箕子即位,是为汉平帝

王莽掌握官员任命大权,权力等同皇帝

国有大旱蝗灾,王莽捐款献田安置灾民

王莽用计,让他的女儿成为皇后

主要学习点

不追求大获全胜

中庸之道,是要走正道

知进退,是大智慧

孝哀皇帝下

元寿元年(己未,公元前2年)

1 春,正月初一,皇上下诏请将军、中二千石官员举荐明习兵法者各一人,根据推选结果,拜孔乡侯傅晏为大司马、卫将军,阳安侯丁明为大司马、骠骑将军。

2 就在当天(正月初一),发生日食。皇上下诏让公卿大夫悉心陈述过失,又下令举荐贤良方正能直言者各一人。大赦天下。

丞相王嘉上亲启密奏说:

“孝元皇帝当年奉承大业,温恭少欲,都内(京师储藏皇帝私人财物的处所)存款达到四十亿。元帝曾经行幸上林苑,冯贵人陪同到兽园,猛兽突然出笼,冯贵人上前用身体挡住猛兽,保护元帝。元帝嘉奖她的义勇,赏钱五万。掖庭宫人有亲戚来见,有给赏赐的,元帝总是嘱咐她不要在众人面前谢恩。元帝重视公平,避免偏爱,以免失了众心,赏赐也很节约。当时外戚资产能到一千万的很少,所以少府和水衡(都是管理皇室私财的机构)的存钱很多。虽然遭遇初元、永光年间的饥荒,和西羌事变,外奉军旅,内赈灾民,都没有倾危之忧,就是因为府库充实。”

“孝成皇帝的时候,谏臣们多言成帝微服出游之害,以及女宠专爱,沉湎酒色,损德伤身,直言恳切,但成帝始终也没有怨怒。宠臣淳于长、张放、史育,史育数次被贬退,家产不满千万;张放被斥逐回封国,淳于长被拷打死于监狱,成帝不以私爱而害公义,所以虽然成帝因宠爱内宫而遭受了很多讥议,但朝廷上则始终保持安平,这才得以传业于陛下您。”

“陛下在藩国之时,好诗书,尚节俭,被征召进京的时候,沿途的百姓都称颂陛下的美德,所以天下人都将他们爱戴先帝之心,转以爱戴陛下。陛下初继位之时,易帷帐,去锦绣,御车坐席,仅仅以绸缎包边而已。共皇的寝庙本来应该修建,您因为忧悯百姓的疾苦,担心用度不足,以义割恩,暂且停息,到现在才动工。但是,驸马都尉董贤,却在上林苑盖起官衙。皇上又为董贤修建大宅,大门对着皇宫北门,引王渠之水,灌入他家花园水池,皇上的使者为他监工,赏赐吏卒,比修建宗庙还上心。董贤的母亲生病,由长安的厨官在道路上摆设祠具,施舍食物,为她祈福,过路行人都得以饮食。又为董贤制作各种器具,制成之后,要报告陛下检查通过,才送过去,如果制作精美,还赏赐工匠,就是贡献宗庙、三宫(太皇太后王政君的长信宫、皇太太后傅太后的永信宫、皇太后赵飞燕的中宫),也不至于此。董贤家有婚事或亲戚来客,都有朝廷各部门负责张罗接待和供应财物,赏赐给奴仆丫鬟的钱都达到十万之多。在皇帝使者的监护之下,董贤的家人到街市征购物资,商人震动,道路喧哗,群臣惶惑。皇上下诏停建皇家苑林之时,又赏赐董贤田地两千余顷,均田制度(各级官吏所拥有的田地都有最高限额)由此破坏。如此奢侈、僭越、放纵,变乱阴阳,灾异众多,百姓以讹传讹,以至于行西王母筹,惊恐奔走,这是天变迷惑了他们的心意,不能控制自己。陛下一向仁智谨慎,如今却造成如此讽刺的局面。”

“孔子说:‘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安用彼相矣!’(有危险不去解除,见跌倒不去扶持,还要丞相做什么呢?)我有幸处在丞相的位置,内心非常悲伤,不能让陛下信任我的愚忠,如果我的死能有益于国家,我也不敢爱惜自己的生命。希望陛下检讨自己的专断,考察众人的疑惧!从前,邓通、韩嫣,娇贵失度,贪得无厌,小人不能节制自己的情欲,以至于犯下罪行,乱国亡躯,不能保全富贵(文帝宠爱邓通,赐他铜山铸钱,景帝继位后,邓通被没收全部财产,最终饿死;武帝宠爱韩嫣,与其共卧,韩嫣可随意出入皇宫,后来被揭发与宫女奸情,被太后处死)。这正是‘爱之适足以害之’者也!陛下应该吸取前朝教训,节制对董贤的宠爱,才能保全他的性命。”

皇上由此对王嘉不满。

前凉州刺史杜邺,以方正对策中说:“臣听说,阳尊阴卑,这是天道。所以男人虽然卑贱,仍是各自家中之阳;女子社会地位再高,也是一国之阴。礼教有三从(女子在家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之义,就算有文王母亲那样的盛德,也得依从儿子。当年郑庄公顺从姜氏的私欲,最终导致叔段篡国之祸(郑庄公的母亲武姜生了两个儿子,长子郑庄公姬寤生,次子姬段。武姜喜爱姬段,厌恶姬寤生,要求把姬段封在京邑。大臣祭仲警告说:‘这可是国之大害。’姬寤生说:‘母亲要求,有什么办法?’后来姬段果然集结部队准备突袭都城,郑庄公反击,姬段逃亡)。周襄王为母亲惠后所迫,逃亡郑国(周惠王二子,长子姬郑,次子姬带,姬郑继位为周襄王。周惠王正妻惠后,厌恶姬郑,喜爱姬带。姬带联合狄人攻陷京师,周襄王逃亡郑国)。汉朝建国之后,吕太后把权力交给她的亲属,差点倾危国家。如今陛下节约俭朴,端正自身,本想为天下革新而治,但是,上天却没有回报以任何祥瑞,反而是日食、地震等灾异不断。《春秋》上记载,灾异是上天根据人间事变,所指示的一种警告。日食,是阳为阴所侵。地震呢,坤,是地,是土,是母亲的象征,以安静为德,地震,就是不尊阴道的表现了。这占象非常明确,臣不敢不直言其事!从前,曾子问孔子说:‘听从父亲的话,算孝道吗?’孔子说:‘这是什么话!’孔子特别赞赏闵子骞,遵守礼教,不苟且盲从父母之言,所作所为,没有一件不符合正理,不受他的父母兄弟影响。而如今皇亲国戚,各外戚兄弟,无论贤与不肖,一律身居高位,事奉在朝,或者典兵为卫尉,或者驻屯为将军,恩宠集于一家,尊贵之势,世所罕见,闻所未闻。以至于包揽大司马、将军等高位,就算当年皇甫之盛,三桓之隆,把持鲁国三军,也没有今天这么严重(皇甫是周朝初期最有权势的家族。三桓是春秋时鲁国三家权臣,分别掌握鲁国军队和政权。杜邺此处说得有点夸张,丁、傅两家的权势还不能和三桓相提并论)!”

“在任命他们的当天,发生日食。这日食不前不后,就在那一天发生,就是上天指明陛下太谦逊,不能执行自己的意志,独行专断(而是被太后控制),(太后)所言则听,(太后)所欲则从,有罪恶的人不被处罚,没功劳的人得到官爵,上天的种种变异,原因在此。而天象昭明,就是希望陛下觉悟。诗人的讽刺,《春秋》的讥议,指向都在这里,不在别处。后人看前人,悲愤前人的错误。可是,自己去做的时候,又见不到自己的行为,自以为正确的,恰恰是重复过去的错误。希望陛下加倍精诚,不忘初心,稽考古人经验教训,以满足安定百姓的心意,则黎庶众生无不喜悦,上帝百神收还威怒,何愁得不到吉祥福禄的回报呢!”

皇上又征召孔光,询问关于日食的事,拜孔光为光禄大夫,级别中二千石,任给事中,地位仅次于丞相。

当初,王莽被遣返他的封国,闭门自守。他的次子王获杀死家奴,王莽切责王获,并下令他自杀。王莽在封国三年,官吏百姓上书为他鸣冤者数以百计。这年,贤良周护、宋崇等在应对策问时,又为王莽鸣冤,颂其功德,皇上于是征召王莽及平阿侯王仁返京,侍奉太皇太后(王政君)。

3 董贤将日食之变,归咎于傅晏、息夫躬试图破坏和匈奴关系的缘故。正月十一日,皇上收回傅晏印绶,罢官回家。

4 正月十七日,皇太太后傅氏崩,与元帝合葬于渭陵,称孝元傅皇后。

【胡三省曰】

元帝正妻、如今的太皇太后王政君还在,傅太后以侧室与元帝合葬,以后王政君葬在哪里呢?她心里怎么想呢?这就为以后王莽发动政变提供了把柄。

5 丞相王嘉、御史大夫王崇上奏息夫躬、孙宠等的罪过,皇上于是罢免息夫躬、孙宠等人的官职,遣返各自的封国。又罢免侍中、诸曹、黄门郎等数十人。

【柏杨曰】

都是傅氏、丁氏家族成员。如今祖母傅太后、母亲丁姬都死了,哀帝无所顾忌,而他的皇后董氏家族,取而代之。

鲍宣上书说:“陛下把上天当作父亲,把大地当作母亲来侍奉,把百姓当作子女来抚养,而即位以来,天不明,地震动,黎民传谣而相惊恐,如今正月初一发生日食,发生的时间属于‘三始’(一年之始,一月之始,一日之始),诚可畏惧。小民在这一天,也忌讳毁坏器物,更何况是发生日食了!陛下深刻地自责,上朝不坐正殿,举拔直言之士,请他们指出自己的过失,又罢退外戚及身边尸位素餐的人,征召孔光,拜为光禄大夫,揭发孙宠、息夫躬的恶劣过错,将他们免职遣返封国,众庶翕然,无不喜悦。天人同心,人心既然喜悦,按理说天心也该开解了。但是,二月十六日,白虹贯日(白虹是日晕,白虹穿日而过,意味着有臣属冒犯君王),天气又连续阴天,不下雨,这表明天下忧结未解,百姓的怨恨还未平息。侍中、驸马都尉董贤,和陛下没有一丁点亲戚关系,但以阿谀奉承和巧言媚态自进,陛下将三个住宅合并为一个,赏赐给他,他还嫌小,又拆毁暴室(宫廷内染织之所),都合并到他的住宅里去。董贤父子坐着驱使天子使者,将作大匠(掌管皇家建筑工程的官员)去为他主持住宅修建,巡夜的小吏和士兵,都得到赏赐,每次到他家祖坟祭奠,都由太官(掌皇上膳食、燕享及器物的官员)供应器物和祭品。全国百姓的赋税贡献,应该是供应皇上一人,如今却反而全送去董贤家里,这是天意,还是民意?对上天不可长期辜负,对董贤如此优厚,恰恰是害了他!如果真的关心爱护董贤,就应该为他向天地谢罪,解开全国百姓对他的仇怨,将他免职,遣返他的封国,将他僭越的乘舆器物,交回宫廷,这样,他们父子才能保全性命。不然,在海内仇视之下,不可能长久平安。孙宠、息夫躬不宜再拥有封国,罢官之外,爵位也应该免除,以昭示天下。重新征召何武、师丹、彭宣、傅喜,让百姓一目了然,以应天心,建立大政,兴天下太平之祥瑞。”

皇上有感于天象变异的严重性,采纳了鲍宣的意见,召回何武、彭宣,拜鲍宣为司隶。

6 皇上假托傅太后遗诏,令太皇太后下书给丞相、御史,加封董贤二千户。再赏赐孔乡侯傅晏、汝昌侯傅商、阳新侯郑业三人封国。丞相王嘉将皇上的诏书封起来退回,呈上亲启密奏说:“臣听说,爵位、俸禄、土地,都是上天所有。《尚书》说:‘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上天命有德之人居于高位,有五种不同等级的服装以区别尊卑,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服装用料、颜色、图案都不相同)。’王者代表上天,替上天封爵,尤其应该谨慎。裂土而封,如果不公平合理,则众庶不服,乱了阴阳之气,就更加伤害君王的身体健康。如今陛下久病不愈,这正是我所深为恐惧的。高安侯董贤,只是一个佞幸之臣,陛下倾爵位以贵之,尽货财以富之,损至尊以宠之,君主的威严已经受损,国库的财物已经枯竭,还唯恐不足。财富都是民力所为,当初孝文皇帝想要修建一个露台,仅仅百金之费,他还克制自己,放弃不建了。如今董贤拿公家的钱去散财以施私惠,一家所接受的馈赠就多至千金,古往今来,贵臣还没有到这种地步的,流闻四方,天下怨愤。俗话说:‘千人所指,无病而死。’臣常为之寒心!如今太皇太后以永信太后(傅太后)的遗诏,下诏给丞相、御史,要给董贤增加封地,又要赐给傅晏、傅商、郑业三侯国邑,臣王嘉深感困惑。山崩、地动、正月初一的日食,都是阴侵犯阳的警戒。之前董贤已经封了两次(先封关内侯,再封高安侯),傅晏、傅商也已经换过封地,至于郑业,则利用私情,横求不已,对他们的恩情,已经太厚了,还要恣意妄求,不知满足,这实在是伤害了当初封他们以尊傅太后的本意,不可昭示天下,因为影响太坏,危害太大!臣子骄纵,阴阳失节,气感相动,就会危害陛下的身体健康!陛下久病不愈,又还没有生下子嗣,应该思考如何将国事纳入正轨,顺应天心人心,以求福佑。为何不顾自己的身体,放肆自己的私意,不念及高祖当年创业勤苦,垂立制度,是为了传之于无穷呢?臣斗胆将皇上的诏书封存送回,不敢让它被人看见,我不敢以违抗圣旨之罪来弹劾自己,因为我如果弹劾自己,那天下人都知道这件事了。”

【华杉讲透】

傅太后与元帝合葬也好,董贤封侯也好,都证明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就是给自己招祸掘墓。获得人生成就之道,不是追求大获全胜,而是追求终身不败。其区别就在于你看待自己成就和命运的时间长度,只看一年,就拼命作死;看三十年,就懂得永远比自己“该得的”少拿一点。因为没有什么是“该得的”,一切都是难能可贵,没有什么是理所应当。

当初,廷尉梁相审理东平王刘云一案的时候,冬季只剩下二十天,而梁相怀疑东平王冤枉,所以上奏案情时有假饰之辞,说希望把刘云押解到长安,交给公卿们共同审理。尚书令鞠谭、仆射(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位仅次尚书令)宗伯凤都认为可以这么办。哀帝认为梁相等人见皇上身体不好,内外观望,怀有二心,希望能把刘云案拖过冬天(春天不执行死刑,就可以免死),没有讨伐贼寇,痛恨坏人,为主上复仇的心意,将三人都免为庶人。后来过了几个月,大赦,王嘉进言说:“梁相等人都有才干和品行,圣王总是记着臣子的功劳,忘记他们的过失,臣为朝廷惋惜这三个人!”奏书递上去,皇上愤愤不平。又过了二十多天,发生王嘉封还皇上益封董贤诏书的事。皇上于是发怒,召王嘉到尚书府,让尚书责问他:“梁相等人之前因为不忠而被免,罪恶昭彰,你当时已经自我弹劾,现在怎么又称誉他们,说什么‘为朝廷惜之’,这是为何?”王嘉免冠谢罪。

皇上就把这件事交给将军和朝中大臣办理,光禄大夫孔光等人弹劾说:“王嘉迷乱国家,欺罔君上,是‘不道’之罪,请谒者召王嘉到廷尉监狱。”议郎龚(姓不详)等人认为:“王嘉在事情前后意见不一致,应该褫夺他的爵位和封邑,免为庶人。”永信宫少府猛(姓不详)等人认为:“王嘉之罪,虽然依法应该下狱,但是,将大臣束起头发,戴上刑具,光着脊背拷打,不是尊重国家,褒美宗庙之道。”皇上不听,下诏:“给谒者符节,召丞相到廷尉府监狱。”

使者到了丞相府,丞相府掾(助理)、史(秘书)一起涕泣,共同向王嘉奉上毒药。王嘉不肯服毒。主簿(丞相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说:“宰相、大将一旦受到皇上指控,从不到廷尉为自己诉冤,这已经成为惯例(将相有罪则自杀,不受刑),君侯应该自决!”使者则严肃地坐在丞相府大门(逼促王嘉自杀)。主簿又上前递药。王嘉把装药的杯子砸碎在地上,对下属们说:“丞相幸得备位三公,担负国家重任,如果有罪,当伏刑于都市,以示万众。丞相岂是女子吗?自己喝毒药而死?”王嘉于是穿上丞相官服,出见使者,再拜受诏,乘坐小吏们坐的小车,去掉车盖,不戴帽子,跟着使者到廷尉监狱报到。廷尉收缴王嘉丞相和新甫侯印绶,将王嘉捆绑到都船诏狱(都船是执金吾下属部门,执掌治水)。

皇上听说王嘉竟然拒绝自杀,自己到监狱报到,大怒,下令除五位二千石官员外,再加派将军一起会审王嘉(汉朝治大臣狱,由五位二千石官员共同审理,皇上再加派一位将军,是暴怒)。官吏诘问王嘉,王嘉说:“审理案件,都希望得到实情真相,我看之前梁相等人审理东平王一案,并不是认为刘云没有死罪,而是希望公开在公卿大臣之前,以示慎重,并没有两头观望,阿附刘云的意思。后来既然又有了大赦令,梁相等人都是好官,我为国家爱惜人才,也并不是对这三人有私心。”狱吏说:“既然如此,那当初你又为什么弹劾自己呢?那还是有辜负国家之罪,不是冤枉入狱。”狱吏于是开始侵辱王嘉。王嘉喟然仰天长叹说:“幸得备位宰相,不能进用贤才,罢退不肖小人,这就是我辜负国家之处,死有余辜!”狱吏问谁是贤才,谁是不肖。王嘉说:“贤才如前丞相孔光、前大司空何武,我不能让他们得到进用;不肖如董贤父子乱朝,我不能把他们罢退。这就是我的死罪,死无所恨!”王嘉系狱二十余日,绝食,呕血而死。

皇上看了王嘉的问询笔录,考虑他的话,正好御史大夫贾延被免职,于是,夏,五月十七日,任命孔光为御史大夫。秋,七月初九,再擢升孔光为丞相,恢复他之前的博山侯爵位和封国。又以范乡侯何武为御史大夫。皇上于是知道孔光之前被免,并不是真的有罪,而是问责当初诋毁孔光的近臣,说:“傅嘉之前为侍中,诋毁仁贤,诬陷大臣,使得俊杰之人,久失其位,免傅嘉为庶人,遣返故乡。”

7 八月,任命何武为前将军。八月二十四日,任命光禄大夫彭宣为御史大夫。

8 司隶校尉鲍宣因为侮辱丞相,闭门拒绝使者,无人臣礼而获罪,被免除死罪,判处髠钳(剃发并身戴刑具服役)。

9 大司马丁明一向敬重王嘉,怜悯他的死亡。九月十九日,皇上下诏将丁明免职,遣返家宅。

10 冬,十一月壬午日(十一月无此日),以前任定陶太傅、光禄大夫韦赏为大司马、车骑将军。己丑日(十一月无此日),韦赏去世。

11 十二月初六,以侍中、驸马都尉董贤为大司马、卫将军,下诏说:“建尔于公,以为汉辅!往悉尔心,匡正庶事,允执其中!”董贤时年二十二岁,虽然已经贵为三公,但仍然在禁中随侍,而领尚书事,百官奏事,都通过董贤。董贤的父亲、卫尉董恭,不宜再在卿位,故擢升为光禄大夫,级别中二千石。董贤的弟弟董宽信接替了董贤之前驸马都尉的位置。董氏亲属都担任侍中、诸曹、奉朝请,恩宠在丁氏、傅氏之上。

【胡三省曰】

审食其为丞相,却在宫禁近侍,因为吕后嬖幸他;董贤位列三公,也在宫禁中近侍,因为哀帝嬖幸他。论道经邦之任安在哉!

【华杉讲透】

哀帝任命董贤为大司马的诏书,非常刺眼。刺眼在哪儿呢?他是仿照尧赐给舜的诏书写的!《论语·尧曰》中讲道: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咨,是语气词,嗟叹声。意思是,舜啊,你过来,我跟你说!我要传位给你,上天的历数命运在你身上了!你要好好地把握那中道!如果天下百姓都困苦贫穷,那就是你的问题!你的这一份天禄,就永远完结了!

舜就按照尧的教诲,兢兢业业地干。等他退休,要传位给大禹时,又把尧的这一句教诲嘱咐给了禹。

这里的中道,就是中庸之道。一般人以为,中庸之道就是中不溜,那是大误解,是由“庸”字想到“平庸”带来的误解。中庸是什么意思呢?程颐说: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简单地说,中,就是要走正道;庸,就是定理、常识,就是不要违背常识。

哀帝任命董贤的诏书:“建尔于公,以为汉辅!往悉尔心,匡正庶事,允执其中!”上天赐下你,作为汉朝辅政大臣!希望你尽心尽力,匡正国事,执守中道!

哀帝把尧禅位于舜的诏书,抄来任命他的嬖幸之臣,实在是荒唐!这就不是中庸之道,而他却还教导董贤要“允执其中”。读书不能真正理解,不能知行合一,不能身体力行,只用来装点门面,实在是不伦不类,滑天下之大稽,贻笑万年!自己拿来教训别人的话,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这是常见病,现在也比比皆是。

当初,丞相孔光为御史大夫,董贤的父亲董恭为御史,是孔光的下属。如今董贤为大司马,与孔光并列三公。皇上故意让董贤私下拜访孔光(试探孔光对董贤的态度)。孔光为人,一向恭谨,也知道皇上要尊崇董贤,听说董贤要来了,孔光衣冠整齐在大门口等候,等到看见董贤车队,才退入。董贤车到中门,孔光又退入内阁。董贤下车,孔光再迎出来,拜谒、送迎,都非常恭谨,不敢以平起平坐的宾客之礼。

皇上听说后,非常高兴,马上拜孔光两个哥哥的儿子为谏大夫、常侍。

从此,董贤的权势几乎和皇上相等了。

这时候,成帝的外家王氏势力衰废,只有平阿侯王谭的儿子王去疾为侍中,弟弟王闳为中常侍。王闳的岳父是中郎将萧咸,前将军萧望之之子。董贤的父亲董恭仰慕萧家,想要为儿子董宽信求萧咸的女儿为媳,让王闳去帮他传话。萧咸惶恐不敢当,私下对王闳说:“董公为大司马,委任的册文说‘允执其中’,这是尧禅位于舜的话,任命三公从来没有这样说的,长者见了,无不心惧,这岂是一般人当得起的吗?”王闳一向有智略,听了萧咸的话,也有所醒悟,于是回报董恭,深深地表达萧咸不敢高攀的歉意。董恭很不高兴,说:“我家有什么地方得罪天下,让人如此畏惧!”

后来,皇上在麒麟殿设酒宴,与董贤父子、亲属宴饮,侍中、中常侍都在旁边,皇上有了酒意,从容看着董贤,笑道:“我想要效法尧禅舜,如何?”王闳进言说:“天下,是高皇帝的天下,不是陛下私有的!陛下承宗庙,当传子孙于无穷,统业至重,天子无戏言!”皇上默然不悦,左右皆恐,于是皇上让王闳出去,回到郎署(不能再出入宫禁了)。

过了很久,太皇太后(王政君)为王闳谢罪,才又把王闳召回来。王闳于是上书说:“臣听说,王者立三公,法三光(日、月、星),居于三公之位的,必须是贤德之人。《易经》说:‘鼎折足,覆公餗(指鼎中的食物)。’如果鼎断了一只脚,里面的食物就倾覆了,用以比喻三公选错了人。当初孝文皇帝宠幸邓通,不过是中大夫之位;武帝宠幸韩嫣,也不过赏赐而已,都不在大位。如今大司马、卫将军董贤,无功于汉朝,又没有一点血缘关系,更没有名迹高行傲然于世,却在几年之间,成为鼎足之臣,典卫禁兵,无功封爵,父子、兄弟悉数提拔,赏赐空竭库藏,万民喧哗,在道路上三三两两,议论纷纷,这不合乎上天的心意!当初褒国的神灵变化为人,生下褒姒,祸乱周国。我恐怕陛下的过失受到讥刺,也担心董贤小人不知进退之祸,这不是垂法后世的榜样。”

皇上虽然不听王闳的话,也赞许他年少志强,不以为罪。

【华杉讲透】

小人不知进退之祸。知进退,是大智慧。权力游戏有若干的参与方,还不停地有人加入,有人退出。得势的时候,只看到皇上对自己的宠幸,以为一切都是应得的,不知道那大祸已经非常明显了。所以萧咸都不敢把女儿往火坑里送,因为皇上可能会去世,他去世,就退出了游戏,其他所有人就会反弹。皇上即使长寿,他的爱也会改变。所以,参与游戏要推演各方棋局,找到自己的安全线。

元寿二年(庚申,公元前1年)

1 春,正月,匈奴单于和乌孙大昆弥伊秩靡同时入朝,汉朝君臣都引以为荣。当时西域五十个国家,从译长(翻译)到将、相、侯、王,佩戴汉朝印绶的,有三百七十六人,而康居、大月氏、安息、罽宾、乌戈等国,因为路途绝远,还不包含在内,只有当他们来朝贡的时候,才给予报聘之礼,平时不归西域都护管辖。从宣帝黄龙年间以来,单于每次入朝,给他赏赐的锦绣丝绸,都比前次更丰厚,以示慰抚。这次在接待单于的国宴上,群臣在前,单于看见董贤年少,非常奇怪,问翻译。皇上让翻译回答说:“大司马年少,但是有大贤,所以居于高位。”单于于是起身,拜贺汉朝得到贤臣。当时,因为太岁压胜在上林苑蒲陶宫,就特意安排单于也住那里,告诉他这是加敬于单于。但是单于却知道那是压胜所在,很不高兴。

【华杉讲透】

太岁压胜,太岁又称肉灵芝,古人认为是一种长生不老药;压胜,是压镇凶神的巫术。皇上一直生病,皇宫中就行使各种巫术鬼符为皇上驱邪求福,在上林苑蒲陶宫,就用太岁来压镇凶神。大概觉得单于也是一尊凶神,可以以毒攻毒,让他也来帮忙压一压。单于应该住国宾馆,不应该住在宫中,所以向他谎称这是一种特别的尊敬和荣耀。单于却知道真相,当然大不高兴。

哀帝堂堂大国天子,却做这些鸡贼的事。

2 夏,四月壬辰晦日(四月无此日。柏杨注:根据《汉书·五行志》,应为三月二十九日),发生日食。

3 五月初二,正式确定三公官名与职权分工。大司马、卫将军董贤为大司马,丞相孔光为大司徒,彭宣为大司空,封长平侯。

4 六月二十六日,帝崩于未央宫(得年二十五岁。二十岁即位,在位六年)。

哀帝亲眼看到成帝时期,皇权衰微,国政都在王氏家族手中。即位之后,屡次诛杀大臣(朱博、王嘉等人),希望向武帝、宣帝学习,加强皇帝的权威。但是,哀帝宠幸谗谄(赵昌、董贤、息夫躬等人),憎恨忠直(师丹、傅喜、郑崇等人),汉朝由此衰落。

太皇太后(王政君)听说皇帝驾崩,即日驾临未央宫,收取皇帝玺绶。太皇太后召大司马董贤,在东厢接见,问他丧事如何调度。董贤还在替自己忧愁,不能回答,只是脱下帽子谢罪。太皇太后说:“新都侯王莽,之前以大司马身份主持先帝丧事,熟悉事务,可以让他来辅佐你。”董贤磕头说:“幸甚!”太皇太后遣使者召王莽,又下诏给尚书,所有发兵符节、百官奏事、中黄门、期门禁兵,全部统归王莽掌管。王莽遵照太皇太后指示,让尚书弹劾董贤,在皇帝生病时没有亲自侍奉医药,禁止董贤进入皇宫内门。董贤不知道该怎么办,只是脱下帽子,光着脚,徒步到宫门前叩头谢罪。六月二十七日,王莽派谒者拿着太皇太后的诏书到宫门前向董贤宣布:“董贤年少,不明事理,为大司马,不合众心,收缴董贤大司马印绶,罢免回家。”当天,董贤和妻子都自杀了,全家惶恐,连夜下葬。王莽怀疑董贤诈死,让有司奏请开棺查验。王莽亲自到监狱验尸,验明正身后,就埋在监狱中。

太皇太后下诏,让公卿举荐可以担任大司马的人。王莽之前就是大司马,为了避开丁氏、傅氏而辞职去位。朝野官民,都认为王莽贤德,又是太皇太后近亲,所以自大司徒孔光以下,举朝都举荐王莽。唯独前将军何武、左将军公孙禄二人商议,认为:“之前惠帝、昭帝之世,外戚吕氏、霍氏、上官氏掌权,几乎倾危社稷,如今成帝、哀帝接连两代都没有后嗣,如今应当选立近亲来辅佐幼主,不宜再令外戚执掌大权。亲疏交错(亲,是外戚;疏,是异姓为将军、公卿者。亲疏交错,可以分权,相互牵制),才是为国之计。”于是何武举荐公孙禄为大司马,而公孙禄也举荐何武为大司马。

六月二十八日,太皇太后任命王莽为大司马,领尚书事。

【华杉讲透】

哀帝刘欣,大司马董贤,两个不懂事的小孩,只是娱乐至死。刘欣驾崩之时,没有任何政治安排,董贤也完全没有搞政治的能力,只能为皇上殉葬。其他大臣呢,手里都没有权力,可以说政府之前已经被皇上摧毁了。而这时候,就体现出历代政治斗争常见的现象,活在最后,才能笑在最后,关键是看谁活得长。太皇太后王政君还健在,她不用一兵一卒,一切都不过是她一句话的事儿。

太皇太后与王莽商议立嗣。安阳侯王舜,是王莽堂弟,为人自律严正,为太皇太后所信任亲爱,王莽推荐他为车骑将军。秋,七月,派王舜与大鸿胪(九卿之一,掌管诸侯及藩属国事务)持节迎中山王刘箕子为嗣。

王莽又向太皇太后报告,下诏给有司,认为皇太后(赵飞燕)与妹妹昭仪(赵合德)把持专宠,堵塞后宫其他嫔妃侍寝之路,残灭先帝继嗣,贬为孝成皇后,迁居北宫;又以定陶共皇太后(傅太后)与孔乡侯傅晏合谋,背恩忘本,专恣不轨;孝哀皇后(哀帝正妻傅氏)退居桂宫;傅氏、丁氏家族大小官员,一律免去官职和爵位,遣返故乡;傅晏连同妻子儿女,流放到合浦。唯独下诏褒扬傅喜说:“高武侯傅喜,端正谨慎,议论忠直,虽然是故定陶太后亲属,但始终不顺指从邪,介然守节,并因此被斥逐回到自己封国。古书上不是说了吗,‘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里孔子的话,比喻有节操的人),现在,请傅喜回到长安,位特进,奉朝请。”傅喜虽然表面上受到褒赏,但是孤立于朝,十分忧惧。后来,再被遣返封国,得以寿终。

【华杉讲透】

王莽给傅喜“特进”之位,朝会时位置在三公之下,侯爵之上,可以“奉朝请”,定时参加御前会见。但是,并没有给任何官职,就是装点门面,在当时显示他的公平和赏罚分明,之后还是要把他撵走。不过,傅喜得到高寿,死后王莽还给他谥号为“贞侯”。而王莽却得不到善终了。

王莽又将傅太后“皇太太后”尊号撤销,改为“定陶共王母”,撤销丁太后“帝太后”尊号,改为“丁姬”。王莽又上奏董贤父子骄恣奢僭,请没收全部财产,所有因董贤关系而当官的,全部免职。其父亲董恭、弟弟董宽信与家属流放合浦。母亲特许回到故乡巨鹿。长安小民喧哗,聚集在董宅门口假装哭泣,实际上是想进去盗取财物。朝廷变卖董氏家产,得钱四十三亿。董贤所亲厚的官吏沛郡朱诩弹劾自己,辞去大司马府官职,买了棺材寿衣,收殓董贤尸体安葬。王莽听说后,找其他罪名将朱诩击杀。

王莽因为孔光是当世名儒,先后在成帝、哀帝及平帝三朝为相,太皇太后尊敬他,天下人信任他,于是,非常尊敬侍奉孔光,举荐孔光的女婿甄邯为侍中、奉车都尉。

其他所有王莽不喜欢的人,都罗织罪名,写好弹劾奏章,让甄邯拿给孔光,说是太皇太后的旨意。孔光一向胆小怕事,不敢不以自己名义上奏太皇太后,王莽跟太皇太后一说,就批准奏书。于是弹劾何武、公孙禄互相举荐,都免去官职,何武遣返封国。又弹劾董宏的儿子、高昌侯董武,因为他的父亲是佞邪(当初请立丁姬为帝太后),夺取侯爵。又弹劾南郡太守毋将隆,之前在担任冀州牧时,治中山冯太后狱,冤陷无辜;关内侯张由,诬告皇家骨肉(冯太后),中山太仆史立、泰山太守丁玄共同判人死刑;河内太守赵昌诬陷害死郑崇;算他们幸运,这些事都发生在大赦令之前,但是,他们也不宜再居于中土,被免为庶人,流放到合浦。

中山冯太后冤狱,本来是史立、丁玄自己主持查究的,但是与毋将隆联名奏事。王莽年轻的时候,仰慕毋将隆,想要和他结交,但是毋将隆不怎么依附他。所以王莽找这个借口把他排挤出去。

红阳侯王立,是太皇太后的亲弟弟,虽然没有具体官位,但是王莽因为他是叔父,对他尊敬忌惮,担心王立跟太皇太后可以随时说得上话,让自己不能肆意而为,于是让孔光弹劾王立:“之前,王立明知定陵侯淳于长犯下大逆之罪,却收受贿赂,替他说话,误导君王。后来,又报告说以官婢杨寄所生的儿子为皇子。大家都说:‘吕后时期的少帝又出现了(意思是说吕后把其他的儿子拿来假称是惠帝之子)。’幸而天下已起疑窦,他不敢公开,这才破坏了他成就辅佐幼主于襁褓之功的幻想。应该将王立遣返封国。”

太皇太后不听。

王莽说:“如今汉家衰微,接连几代都没有继嗣,唯独太皇太后代幼主统治,这种局面,十分危急可惧。全力以公正先天下,还担心大家不服从。如果以私恩而背逆大臣的意见,恐怕群下倾邪,乱从此起。应该立即将王立遣返封国,局势稳定后,可以再将他召回来。”

太皇太后不得已,将王立遣返封国。王莽挟持上下,就是这种手段。

于是,阿附王莽的,全都擢升;忤恨王莽的,一律诛灭,以王舜、王邑为心腹,甄丰、甄邯负责举劾断狱,平晏(平当之子)掌管宫廷机要,刘歆写文章,孙建为爪牙。甄丰的儿子甄寻、刘歆的儿子刘棻、涿郡人崔发、南阳人陈崇都凭才能为王莽所宠幸。王莽脸色凛厉,说话方直,要有所行动时,稍微示意,党羽们就按他的意思上奏。王莽却叩头涕泣,坚决推让,上以迷惑太皇太后,下以愚弄群众,他就是这副做派。

5 八月,王莽再上奏太皇太后,废孝成皇后(赵飞燕)、孝哀皇后(傅氏)为庶人,分别遣送到成帝和哀帝陵园守陵。当天,二人都自杀了。

6 大司空彭宣见王莽专权,于是上书说:“三公如鼎足,承奉君王。一只足不胜任,则有倾覆之危。臣资性浅薄,年齿衰老,长期患病,昏乱遗忘,愿意交还大司空、长平侯印绶,退休回家,填补沟壑(指等待死亡)。”王莽向太皇太后汇报,将彭宣免职,遣返封国。王莽恨彭宣不配合,故意不按惯例赏赐给他黄金、安车、驷马。彭宣回封国,数年薨。

【班固赞叹曰】

薛广德保“悬车”之荣(将皇上赐给他退休的安车悬挂起来,留给子孙荣耀),平当拒绝封爵,明礼知耻,彭宣见险而止,与那些患得患失之辈,大不一样!

7 八月二十七日,任命右将军王崇为大司空,光禄勋、东海人马宫为右将军,左曹、中郎将甄丰为光禄勋。

8 九月初一,中山王刘箕子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是为汉平帝,距哀帝崩逝六十四天)。

平帝时年九岁,太皇太后临朝听政,大司马王莽秉政。百官都由王莽统辖。王莽权势日盛,孔光忧惧,不知道该怎么办,上书请求退休。王莽向太皇太后汇报说,皇帝年少,应该设置师傅,于是任命孔光为帝太傅,位居四辅(古代天子有三公,还有四辅:前疑、后丞、左辅、右弼。王莽给孔光为四辅之位,是他全面复古,恢复各种古官名的开始),兼给事中、领宿卫、负责皇上的日常饮食起居用度等。

任命马宫为大司徒,甄丰为右将军。

9 冬,十月十二日,葬孝哀皇帝于义陵。

孝平皇帝上

元始元年(辛酉,公元1年)

1 春,正月,王莽指使益州官吏,让塞外蛮夷自称越棠氏,通过几重翻译,奉献白雉(野鸡)一只,黑雉两只。王莽向太皇太后汇报,太皇太后下诏,将白雉祭献给宗庙。于是群臣盛赞王莽的功德,就像当年周公给周王朝带来白雉祥瑞一样,王莽也给汉朝带来了白雉的祥瑞,比照当年周公因为在朝为辅佐,以周公为号,王莽也应该加尊号为安汉公,并加封采邑封地(由侯爵进为公爵,当增加封地)。太皇太后下诏让尚书具体落实。王莽上书说:“臣与孔光、王舜、甄丰、甄邯共同定策,希望只封赏孔光等人,不要封赏我!”

太皇太后下诏说:“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出自《尚书·洪范》,意思是没有偏私),君有安宗庙之功,不能因为是我的骨肉之亲,就故意隐蔽不扬,你不要推辞!”王莽再反复四次上书,坚决推辞,并且称病不起。左右向太皇太后说:“看来还是尊重王莽的意见,只封赏孔光等人,王莽才肯出来视事。”

二月,太皇太后下诏:“以太傅、博山侯光为太师,车骑将军、安阳侯舜为太保,皆加封万户。左将军、光禄勋丰为少傅,封广阳侯。皆授四辅之职。侍中、奉车都尉邯封承阳侯。”四人既已受赏,王莽还是不起来,群臣复上言:“王莽克制谦让,这正是朝廷应该表彰的,应该再加赏,表明重视他的大功,不要让百官和百姓失望!”太皇太后于是下诏:“以大司马、新都侯莽为太傅,行四辅之事,号曰安汉公,加封二万八千户。”于是王莽惶恐,不得已而起,受太傅、安汉公号,推辞了加封的封地,说:“希望在天下百姓家家富足之后,再给我加赏。”群臣又力争,太皇太后下诏说:“您自己期望在百姓富足之后再加封,所以听你的,现在,给你的供奉先增加一倍,等到百姓家给人足,大司徒、大司空再汇报上来。”王莽又辞让不接受,而谏言褒赏宗室群臣。于是,立故东平王刘云的儿子刘开明为王;又以故东平思王之孙刘成都为中山王,奉中山孝王,为其后嗣;封宣帝耳孙(九世孙)刘信等三十六人皆为列侯;太仆王恽等二十五人皆赐爵关内侯。又令诸侯王公、列侯、关内侯,如果没有嫡子,但有庶子生的孙辈,或者同母兄弟的儿子,也能继承爵位和封地;宗室皇族因为犯罪被免为庶人的,恢复他的宗室身份;全国二千石以上的官员年老退休的,参照他在任时的俸禄,按三分之一终身领取退休金。下及庶民鳏寡,恩泽之政,无所不施。

【华杉讲透】

王莽的表演令人作呕,可他的战略却非常清晰:一是窃取名誉和权位;二是慷天下之慨,买通所有人,而他最后要买的,就是帝位。

王莽媚悦吏民之后,又想要独裁专断,知道太皇太后年老(王政君本年72岁),厌倦政事,于是教唆公卿们再上奏说:“之前大小官吏,以资历和考绩,依次升迁到二千石,而各部刺史所推荐的茂才(即秀才,东汉时因为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改称茂才)和优异官吏,往往并不称职,应该在提拔前都经过安汉公亲自接见审察。又,太皇太后春秋已高,不宜再亲自过问小事。”于是让太皇太后下诏说:“从今天开始,只有封爵的才向我汇报,其他事都由安汉公与四辅裁决。州牧、二千石以及茂才新任官吏第一次来奏事的,就带去见安汉公,由安汉公考察他在过去的职务上有没有成绩,问他对新职务有什么开展工作的计划和想法,看看他是否称职胜任。”于是王莽与每个人一一长谈,细密地致以恩情厚意,赠送厚厚的财礼。而对不迎合他意旨的人,则上奏太皇太后,予以免职。王莽的权力就和皇上相等了。

【柏杨曰】

这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从此,大小官员的任命大权,不动声色就轻轻滑入王莽之手。一旦掌握官员的任命大权,就等于掌握了政府。

2 设置“羲和”一官,级别二千石。

【柏杨曰】

羲和是尧舜时代的首席部长,稍后将大司农改为羲和,是王莽一连串复古行动的第二件事。第一件事是设立四辅。

3 夏,五月初一,日食,大赦天下。命公卿以下每人举荐一名敦厚能直言的人。

4 王莽担心皇帝外家卫氏夺了他的权力(皇帝是中山卫姬所生),向太皇太后汇报说:“之前哀帝即位之后,背弃恩义,使他的外家丁氏、傅氏显贵,扰乱国家,倾危社稷。如今皇帝以幼年奉承大宗,为成帝之后,应该彰明一统之义(既然奉大宗,以子继父,正统相承,就不能再顾自己的亲生父母),以前事为教训,为后代建立可以效法的榜样。”

六月,派甄丰带着玺绶到中山,拜皇帝生母卫姬为中山孝王后,赐皇帝的舅舅卫宝,卫宝的弟弟卫玄为关内侯,皇帝的三个妹妹赐号为“君”,都留在中山,不许到京师。

右扶风功曹申屠刚在要求“直言”的对策上说:“臣听闻当年周成王幼少之时,周公摄政,谦逊地听取下贤的意见,分割权力,广布恩宠,一举一动都顺应天地,举措恰当而没有过失。但是,近则召公不悦,远则四国流言(召公认为,周公应该还政于成王,自己退休。而管、蔡、商、奄四国,则散布流言,说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后来发生管蔡之乱)。如今圣主刚刚免于襁褓(皇帝本年十岁),即位以来,至亲分离,外戚杜隔,恩不得通。况且汉家制度,虽然任用英贤,但也援立外戚,亲疏交错,互相牵制,堵塞不良意图,这才是安宗庙、重社稷的制度安排。赶快派遣使臣,征召中山太后到京师,住在别宫,让他们母子能时时相见,又征召冯、卫两大家族子弟(冯,是皇上祖母家;卫,是皇上母亲家),给他们闲散官职,让他们能执戟亲奉宿卫,以抑制祸患之端,上安社稷,下保四辅。”

王莽令太皇太后下诏说:“申屠刚所言,僻经妄说,违背大义!”将申屠刚免职归田。

5 五月二十日,封鲁顷公(春秋时鲁国末代国君)八世孙公子宽为褒鲁侯,奉周公祭祀。封褒成君孔霸曾孙孔均为褒成侯,奉孔子祭祀。

6 太皇太后下诏说:“凡是已经判做苦役的女犯人,可以每月出三百钱雇人代替自己服劳役,自己就可以回家。又,每乡核定一名事迹最突出的贞节女子,免除赋税差役。派遣大司农部丞十三人,每人负责一个州,劝勉农桑。”

7 秋,九月,赦免天下囚犯。

元始二年(壬戌,公元2年)

1 春,黄支国进献犀牛。黄支国在南海中,距京师三万里(柏杨注:在越南最南部)。王莽为了炫耀他的威德,厚厚地贿赂黄支国王,让他遣使贡献。

2 越巂郡(在四川西昌)发现有黄龙在长江中,太师孔光、大司徒马宫等都说:“王莽功德可以和周公相比,应该告祠宗庙。”大司农孙宝说:“周公上圣,召公大贤,但是他们之间还有矛盾,其经过情形,著于经典,但是,也并不损害他们的形象。如今风不调,雨不顺,百姓不足,而每有一事,群臣都异口同声(雷同阿附,妄说福祥),恐怕你们赞美的,是不该赞美的东西吧?”在场的大臣们听了这话,尽皆失色。甄邯当即说:“奉圣旨,停止讨论此事。”

正好孙宝派小吏去接他的母亲来京。母亲在路上生病,就留在他弟弟家,只有妻子儿女来京。司直陈崇就弹劾孙宝(不孝)。事情交给三公调查。孙宝说:“我年已七十,糊涂昏聩,不知道供养母亲,只知道照顾妻子儿女,奏章所弹劾属实!”于是孙宝因此被免职,终老于家。

【柏杨曰】

孙宝的悲愤和急于求去的心情,跃然纸上。他知道任何答辩都没有用,又知道即令留下来,祸事更大。

3 皇帝(刘箕子)更名为刘衎。

4 三月二十一日,大司空王崇为避开王莽,称病辞职。

5 夏,四月十六日,朝廷任命左将军甄丰为大司空,右将军孙建为左将军,光禄勋甄邯为右将军。

6 封代孝王刘参玄孙的儿子刘如意为广宗王,江都易王刘非的孙子盱台侯刘宫为广川王,广川惠王刘越的曾孙刘伦为广德王。又下诏恢复汉兴以来,丧失爵位的大功臣后裔周共(周勃的玄孙)等一百一十七人为列侯、关内侯。

7 郡国大旱,又有蝗灾,青州尤其严重,百姓逃荒流亡。王莽向太皇太后汇报说,应该改穿没有花纹的素色衣服,减少御膳,以示天下。王莽又上书,愿捐款一百万,田三十顷,给大司农赈济贫民。于是公卿们纷纷效仿,捐献田宅的有二百三十人,按照贫民家庭人口数分配田宅。又在长安修建五个里弄的民宅二百座,安置贫民。

王莽率领群臣向太皇太后上奏说:“幸赖陛下德泽,最近风调雨顺,甘露下,灵芝生,蓂荚(蓂是传说中的一种瑞草)、朱草(传说中的一种红色瑞草,王者有盛德则此草生)、嘉禾(指一株多穗的谷子、稻子、麦子等,一般以九穗以上者为瑞;或称生长特别茁壮的禾稻,古时认为是吉祥的征兆)等美好的征兆同时而至。请陛下恢复帝王正常的服装和御膳,让臣子们能各自欢欣,全力供养!”王莽又令太皇太后下诏推辞不许。

每当有水灾旱灾,王莽就素食,左右的人告诉太皇太后。太皇太后遣使者下诏给王莽说:“听说你只吃素食,忧国忧民太深了!今年秋天幸得丰收,你应该即时吃肉,为国家保重身体!”

8 六月,两颗陨石坠落在巨鹿。

9 光禄大夫、楚人龚胜,太中大夫琅琊人邴汉,无法忍受王莽的专政,都申请退休。王莽令太皇太后下诏说:“我不忍心以官职之事烦扰你们,你们修身守道,以终天年吧!”都加以优厚的礼遇,遣送回家。

10 梅福知道王莽一定会篡汉,有一天突然抛弃妻子儿女而去,不知所终。后来,有人在会稽郡见到梅福,他已改名换姓,在吴县做城门守卒。

【华杉讲透】

梅福是名儒,少年求学于长安,初为郡文学,后补南昌县尉,因上书得罪王凤挂印而去。此时已经没有官职,预见王莽篡汉,再次避世。

11 秋,九月三十日,出现日食,赦免天下囚犯。

12 王莽派执金吾(执金吾府的侦察官)陈茂,游说江湖大盗成重等二百余人,都出来自首,分别遣送回各自家乡,成重则迁徙到云阳县,赐给公田和住宅。

13 王莽想要讨太皇太后欢心,显示她的威德至盛,超过了从前,于是又教唆单于,派王昭君的女儿须卜居次云入侍太皇太后,因此给单于的赏赐十分丰厚。

14 车师后国有一条新路通往玉门关,往来比现在的大道近,戊己校尉徐普就想将此路拓宽。车师后王姑句觉得他正处在通往中原的要道上,如果再拓宽成大道,光是供应汉朝来往使节,就不堪负担,所以很不情愿。徐普想要勘明路线,然后向朝廷上奏,召姑句来说明情况,姑句不肯。徐普将姑句扣押。姑句的妻子股紫陬对姑句说:“之前车师前王被都护司马所杀,如今您被关押,时间长了必死无疑,不如投降匈奴!”于是疾驰突破高昌郡军垒,逃入匈奴。

又有去胡来王唐兜,与赤水羌族不断互相攻击,唐兜挫败,向西域都护告急。都护但钦未能及时救助。唐兜被困危急,怨恨但钦,想要向东据守玉门关。但是汉军不开关让他进去。于是唐兜率妻子儿女、百姓一千余人投降匈奴。单于接收了他们,安置在左谷蠡王的属地。

匈奴上书向朝廷汇报姑句、唐兜二人的情形,说:“臣谨已接受他们。”汉廷下诏,派遣中郎将韩隆等出使匈奴,责备单于。单于叩头谢罪,将二人捆绑交给汉使。汉廷再命中郎将王萌在匈奴恶都奴山谷边界等候,单于遣使送回姑句、唐兜,请求赦免他们叛逃之罪。使者向长安汇报,王莽不许,下诏集合西域诸国国王,在汉军阵前,当众斩杀姑句、唐兜示众。又宣布以下四种人,匈奴不得接收:

一、逃亡到匈奴的汉人。

二、逃亡投降匈奴的乌孙国人。

三、西域诸国中佩戴汉朝印绶逃亡投降匈奴的人。

四、逃亡到匈奴的乌桓国人。

王莽派遣中郎将王骏、王昌、副校尉甄阜、王寻出使匈奴,将四项规定颁布给单于,与玺书一起封在一个信函里,交付单于,让他奉行。又将当年宣帝与单于的条约收缴带回。(当年宣帝与单于约,长城以南为汉,长城以北为匈奴,不能接受投降人员。王莽认为约束不够明确,所以以新的四条规定替换原来的约束。)

当时王莽认为汉朝人不应该有两个字的名字(王莽激进地想要复古,古人都是单名,如孔丘、孟轲,现在有两个字的名字,比如刘如意),于是又派使者去启发单于,让他上书说向慕汉朝教化,要改为单名,一定会有重赏。单于听从,上书说:“幸得备位藩臣,窃乐太平圣制,臣故名囊知牙斯,今谨更名为知。”王莽大悦,向太皇太后汇报,遣使者答谕单于,厚加赏赐。

【华杉讲透】

王莽的表演令人眼花缭乱。你想得到他能买通宗室和百官,能假惺惺地扶穷救困,能谎称祥瑞并至,但是你想不到他还能买通盗贼,能买通单于,给太皇太后创造各种惊喜。惊不惊喜?意不意外?他的想象力真是让人望尘莫及。但是,他的聪明才智全在这儿了,一到治国理政,就志大才疏,一塌糊涂。

15 王莽想要把他的女儿嫁给皇帝,以巩固自己的权力,上奏说:“皇帝即位已经三年,还没有皇后,掖庭从嫁的滕妾也还未充足。过去国家的危难,就是没有继嗣,以及配娶不当引起的,请考论五经,定娶皇后之礼,正十二女之义(周天子有娶十二女之礼,诸侯聘九女,大夫娶三女,士娶二女),以广继嗣,应博采商、周两朝王族后裔,以及周公、孔子的后代,还有在长安的列侯正妻所生女子,在其中遴选皇后。”事情交给有司,报上备选女子名单,王氏家族女子很多都在备选名单里,王莽担心她们和自己的女儿竞争,又上言:“臣无德,生的女儿也才德低下,不宜与其他女子并列。”太皇太后以为王莽一片至诚,于是下诏说:“王氏家族的女儿,是我的外家,都不要列入备选。”结果,庶民、诸生、郞吏以上的,每天守着宫门请愿的有一千多人,公卿大夫们则有的前往宫廷之中,有的跪伏于禁门之下,众口一词地说:“安汉公如此盛大的功勋,如今要立皇后,为什么独独排除他的女儿?天下人心该归向哪里?愿得安汉公的女儿为天下之母!”王莽派遣长史以下官员,分别去开谕请愿的公卿和诸生,而上书请愿的人反而更多。太皇太后不得已,听从公卿们的意见,选择王莽的女儿。王莽再自明心迹:“希望博采众女!”公卿们力争说:“不应该选拔其他女子,乱了正统!”王莽于是说:“请考察我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