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玄奘西行

小说《西游记》中唐僧西行取经是受唐太宗的派遣,但据史书记载当时由于东突厥频繁犯境,唐王朝是禁止出国的,而一心西行求经的玄奘只得采取了偷渡的方法。

贞观元年(627),32岁的玄奘从长安出发,经秦州、兰州至凉州,并在河西佛教领袖慧威法师的帮助下偷渡出境,来到了瓜州城。从瓜州继续北行便是玉门关,关外西北设有五座烽火台,烽火台上均有士兵把守,而且各烽之间皆是荒芜之地,绝无水草。面对前方的重重险阻,玄奘没有退缩,发誓“宁可西行死,也不东归生”。他单人独骑,出玉门,闯大漠,在漫漫黄沙中寻踪觅迹。行进八十余里总算见到了第一烽,不料却被守城将士发现,险被箭射中。玄奘没有逃避,反而大声喊道:“我是从京师来的和尚,不要射我!”校尉王祥久闻玄奘大名,又为玄奘不顾性命、一心西行求法的精神所感动,不仅赠送玄奘水和食物,还为他指了一条可直达第四烽的路。第四烽的守将与王祥要好,因此同样热情款待,并叮嘱玄奘绕道而行,不要冒险前往烽官粗暴的第五烽。就这样,玄奘离开了第四烽,独骑进入了上无飞鸟、下无走兽的八百里茫茫沙漠。

玄奘取经图之一

历史百科堂:唐陵石刻堪称中国古代大型石雕艺术的瑰宝。主要布置在神道西边和四神门外,每种石刻均左右对称。神道石刻东西列间距25~160米,北神门起东西列仗马间距25~70米。石刻的种类有望柱、翼马、鸵鸟、狮,虎、犀牛、人、蕃酋等。

《大唐西域记》书影

在这无尽的沙漠中,虽然没有《西游记》中的妖魔鬼怪,但玄奘同样是九死一生。临行时,第四烽守将曾告诉他可以到野马泉饮水,但糟糕的是他迷路了,不仅没有找到水源,而且失手把仅有的一袋水也洒在了黄沙中。玄奘五天四夜滴水未进,命悬一线的他躺在沙漠中默念观音,不改初衷。或许是玄奘精诚所至,到第五夜奇迹发生了。玄奘忽感一阵凉风袭来,顿觉神清气爽,于是继续上马前行,行至十里左右,数亩青苗和一池清水赫然出现在眼前,人马方转危为安。两月后玄奘把茫茫沙漠抛在了身后,到达了伊吾国(今新疆哈密)。

此后,玄奘继续西行,途经数十个国家,每到一处,都受到国王的热情款待和挽留,特别是高昌(今新疆吐鲁番)王先是使用威胁手段欲留下玄奘,但玄奘宁死不留,而后国王又每日亲自给玄奘送食,希望能打动玄奘,而玄奘竟以绝食来谢绝国王的好意。国王无奈,只得厚送了大量金银做路费,并给玄奘将要途经的24个国家各写了一封信,以求照顾,而后洒泪而别。

玄奘途经各国都要停留数日,讲习经文,辩论佛法。他渊博的佛学知识令其声名远播。

中国大事记:公元640年,侯君集攻克高昌,唐以其地设置西州。

世界大事记:公元641年,阿拉伯人占领埃及,在当地推行阿拉伯化。

这一日,玄奘进入北印度境,此后开始周游印度。贞观七年(633)九月,玄奘终于抵达了他梦寐以求的那烂陀寺。那烂陀寺是当时佛教的最高学府,该寺住持、百余岁的戒贤法师是大乘佛学的权威,号为“正法藏”。闻听玄奘到来,两百余僧人和千余施主前来迎接,玄奘恭敬地顶礼参拜,谒见戒贤法师。

玄奘在那烂陀寺学习了一年余,又继续游历印度境内的其他诸国。两年后,再度回到那烂陀寺。那烂陀寺的护法、中印度的英主戒日王十分钦佩玄奘的道德学问,他在曲女城(今印度北方坎诺吉)召开法会,请玄奘升上七宝论坛高座,担任坛主,颂扬大乘教义,并声称“若其间有一字无理,能难破者,请斩首相谢”。十八天过去了,至闭幕时,竟无一人敢和玄奘辩论。玄奘由此名震印度五部,被大乘学者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学者尊为“解脱天”。此时的玄奘已被公认为当时佛学界的权威了。

玄奘西行

玄奘西行图

贞观十六年(642)五月,玄奘谢绝了戒日王和鸠摩罗王的殷勤挽留,踏上了漫漫归途。

贞观十九年(645)正月,玄奘平安抵达长安。

载誉而归的玄奘受到了唐廷的隆重欢迎,他带回来的数尊佛像和众多经文安置在长安弘福寺,玄奘西行走过了一百二十余个国家,走过了近二十年的岁月,回到长安时已是半百老人,他历尽艰险舍身求法的精神和伟大的成就一直为后人所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