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会计电算化的产生和发展

在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会计信息处于核心地位。从会计信息的收集、会计信息的处理到会计信息的输出,最终传递给决策者和使用者,这是一个信息流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管理与控制,这个过程便是会计电算化的主要内容。

1.1.1 会计信息系统

会计信息系统(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它是以提供会计信息为目的,采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处理及传送,完成会计反映、控制职能的系统。

1.会计信息的收集

会计数据是指在会计工作中,从不同来源和渠道获得的,记录在“单证账表”上的各种原始会计资料。会计数据的来源广泛,既有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也有与企业相关的各种外部经济活动产生的各种资料。会计数据的数量繁多,不仅是指需要处理的数据量大,更重要的是会计数据是一种随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持续进行而源源不断产生并且需要进行处理的数据。

会计信息是指会计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产生的,为会计管理和企业管理所需要的经济信息。会计信息包括过去所发生的财务信息,即有关资金的取得、分配与使用的信息,如资产负债表等;管理所需要的定向信息,如各种财务分析报表;对未来具有预测作用的决策信息,如年度计划、年度规划等。会计通过信息的提供与使用来反映过去的经济活动,控制目前的经济运行,预测未来的经济走向。

会计信息的收集,实际上是根据会计工作的目的汇集原始会计数据的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的会计信息收集已成为管理信息系统的一部分,会计信息的收集不再局限于会计核算方面,而更多趋向于会计管理、经营决策等多个方面。

2.会计信息的处理

会计信息处理从手工处理发展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处理,是会计操作技术和信息处理方式的重大变革。这种变革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在推动会计自身发展和变革的同时,也促进了会计信息化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现代会计信息处理是指应用信息技术对会计数据进行输入、处理和输出的过程,主要表现为用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和报账,以及替代部分在手工环境下由人脑完成的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判断。现代会计信息处理不仅引起了会计系统内在的变化,强化了系统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和会计信息的质量。现代会计信息处理的特点如下。

(1)以计算机为计算工具,数据处理规范化、速度快、精度高。

(2)数据处理人机结合,系统内部控制程序化、复杂化。现代会计信息处理虽然以计算机为计算工具,但整个信息处理过程仍为计算机与人工的结合。计算机对数据的处理是通过程序来进行的,系统内部控制方式均要求程序化,如采用密码控制程序对操作权限进行限制、采用校验程序验证借贷金额是否平衡等。同时,期末账项调整和结账均可自动进行,并在相应工作完成后自动生成各种转账凭证。

但是,由于数据处理的人机结合和系统内部控制的程序化,使得系统控制复杂化。数据处理的控制点由对人的控制转到对人机两方面的控制。控制的内容涉及人员分工、职能分离和计算机系统的维护,以及会计信息、会计档案的保管。

(3)数据处理自动化,账务处理一体化。现代会计信息处理过程分为输入、处理和输出3个环节。会计人员将分散于各个核算岗位的会计数据收集并处理后,计算机对输入数据自动进行记账、转账和报表编制处理,査询、打印、输出各类账表。

(4)信息处理规范化,会计档案存储电子化。现代会计信息处理要求建立规范化的会计基础工作,会计数据处理严格按程序规范化进行。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各种会计数据以文件的形式体现,并存储在计算机的存储器中,存储介质成为保存会计信息和会计档案的主要载体。

(5)增强系统的预测和辅助决策功能。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处理功能,在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中充分运用数学模型、运筹学等方法,可以极大地增强会计信息系统的预测和辅助决策功能。

3.会计信息的输出

完整的会计处理系统不仅需要有灵活、正确的输入方式和功能齐全的数据处理功能,还应该提供一个完善方便的输出系统。

会计信息系统的输出方式包括显示输出、打印输出和文件输出。

显示输出的特点:速度快、成本低,但输出会计数据的应用者局限在会计信息系统内部,不易交流。

打印输出的特点:速度慢、低成本,适用于输出必须打印的情况。

文件输出的特点:速度快、成本较低,易于转换,但不直观,存储介质易受损坏,安全性较差。

随着声音、图像等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会计数据的表现形式将越来越丰富。随着对会计信息系统数据接口的标准化,文件输出将越来越重要。

例如,记账凭证、会计账簿等,可以用文件的形式存储在存储介质中,需要时调用会计软件输出即可。

1.1.2 会计信息化的基本目标

会计信息化的目标就是通过实施会计信息化后应该达到的目的,即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达到提髙工作效率、提供更全面准确的信息、为管理决策服务的目标,从而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会计信息化的基本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利用计算机技术,把繁杂的记账、算账、结账工作交给高速的计算机处理,从而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同时,会计软件具有很高的精确性和逻辑判断能力,可以避免手工操作产生的误差,以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2.促进会计职能的转变

在手工情况下,会计人员长期处于繁重的手工核算工作中,没有时间和精力来更多地参与管理和决策。实施会计信息系统后,使会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参与企业管理与决策,为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服务。

3.准确、及时地提供会计信息

手工条件下,由于大量会计信息需要进行记录、加工整理,会计信息的提供速度较慢,也难以全面提供管理所需要的信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营决策工作。实施会计信息系统后,大量的信息都可以及时记录、汇总、分析,甚至实现实时跨地域传送,向企业管理者、股东等有关方面提供准确、及时的会计信息。

4.提高人员素质,提升会计管理水平

会计工作的信息化给会计工作增添了新内容,从而要求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结构。会计人员必须掌握会计信息化的有关知识,参与企业管理,更多地学习经营管理知识。实现会计信息化后,完成会计工作由会计软件系统和会计人员共同完成,从而强化了会计规范化工作,提升了会计工作的管理水平。

5.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会计是价值管理的主要手段,处理的信息量大,要求快捷准确。在手工记账中,会计人员将大量精力用于数据处理,参与管理工作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实施会计信息化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广大会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减轻劳动强度。而实施会计信息化的根本目的则是通过核算手段和会计管理决策手段的现代化,提高会计信息收集、整理、传输、反馈的及时性和准确度,提高会计的分析决策能力,更好地满足管理的需要,提供管理所需的会计信息,从而更好地发挥会计参与管理、参与决策的职能。

1.1.3 信息技术对会计工作的影响

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正在把会计的方方面面推向一个新时代,变革意味着会计仍将是一个充满生机的行业。会计学理论体系的变革、会计语言的变化、会计工作内容的更新等,拓展了会计业务的范围,对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会计工作的发生和发展,除了受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外,还受到信息技术的制约和冲击,这是由于社会化工作中所有的规则都应当与其他存在的客观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然而,这些规则的建立和实施,却有不能超越其在信息技术上实现的可能性。反过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研制新的会计模型和会计规则创造了必要的环境。会计学家毕马威会计公司合伙人Bob Elliort曾借用“第三次浪潮”一词来预言:“工厂引起的变革浪潮正在撞击着会计的海岸线,在20世纪70年代,它彻底冲击了工业界。80年代它又荡涤了服务业,而到了90年代,会计界将接受它的洗礼。它改变了商业运营的方式,也改变了经理们面临的问题,现在的经理们需要新的信息模式进行决策。因此,内部会计和对外报告会计都必须改革。高等教育可以只是简单的对这些变革做出反应,抑或扮演一个更为积极的角色,同时促进其他领域的适应性变化。对于从事学术研究的会计人员的挑战将是:创造第三次浪潮中的会计规范,并且培养出能够在第三次浪潮的企业中有效地行使这些职责的毕业生。而从事非学术研究的会计人员的挑战将是:促进企业的变革以实施这一新的会计规范……”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领悟出IT技术环境正对传统会计理论、实务、教育和管理产生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将使传统会计在21世纪发生极大的变革。

1.会计学向边缘学科发展

我国著名的会计学家杨纪琬先生在临终前预言:“在IT环境下,会计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将逐步向边缘学科转化。会计学作为管理学的分支,其内容将不断地扩大、延伸,其独立性相对地缩小,而更体现出它与其他经济管理学科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会计学理论体系的变革

在IT环境下,传统的会计理论体系将受到强烈的冲击,包括对会计假设的延伸、权责发生制及历史成本原则的动摇等。例如,会计假设可延伸到多主体、不等距会计期间、“13”会计期间、多币种等。这些概念在过去手工环境下是难以操作的,是不允许的,但在IT环境下,其实现将易如反掌。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网上公司、虚拟企业的兴起,更对持续经营、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原则等经典会计学的核心提出挑战。各种无形资产——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等一切知识资源的待价而沽将强烈地冲击各类会计模型。

3.会计语言和会计程序的变化

在IT环境下,传统的会计语言和企业会计文化将发生质的变化。会计语言中的一些核心词语(如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等)的作用将逐渐淡化。首先,由于企业管理全面信息化的实现,使会计信息源和信息表示结构由一元化走向多元化,即会计工作中记账凭证的信息将直接来源于各种业务过程,记账凭证作为手工环境下重要实体的作用将逐步淡化直至消亡。其次,由于网络和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各级管理者和投资者可以实时地通过企业网站访问存储与会计信息系统中的共享信息。因此,代替凭证、账、报表的将是原始信息、操作信息、分析决策信息等;而信息的收集、存储、传递、处理、加工、打印等环节将代替传统会计中制作凭证、记账、结账、出报表等环节。

4.IT环境促使会计人力资源价值的变革

在IT环境下,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所扮演的角色、工作重点和工作价值将发生巨大的变革。

(1)IT技术的应用,彻底改变了会计工作者的处理工具和手段。由于电子商务的发展,大量的业务核算工作实现自动化,会计人员的工作重点将从事中记账、算账和事后报账转向事前预测、规划和事中控制、监督及事后分析、决策。

(2)在IT环境下,会计人员不仅要承担企业内部管理员的职责,而且随着外部客户对会计信息需求的增长,会计人员应及时地向外传递会计信息,为社会债权人、投资者、供应商和客户、兄弟行业、政府管理部门等一切会计委托、受托者负责,适时披露真实的会计信息,提供职业化的咨询服务。

(3)在IT环境下,会计人员的任务不再仅仅是客观地制造和反映会计信息,而且应使会计信息增值和创造更高的效能。会计人员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通过财务控制分析参与企业综合管理和提供专业决策。未来的会计师们将是企业经理的最佳候选人之一。

(4)IT环境对会计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目前,会计人员所从事的会计核算和财务分析工作等常规的、结构化较强的工作,将由基于IT技术的信息系统完成。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人员应更多地从事那些非结构化、非常规的会计业务以及完成对信息系统及其资源的评价工作。因此,未来会计人员不仅要具有管理和决策方面的知识,还应具有利用信息技术完成对信息系统及其资源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总之,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正在把会计的方方面面推向一个新时代。变革意味着会计仍将是一个充满生机的行业。面对即将到来的种种机遇,我们不应只是被动地接受或继承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规则,而应积极主动地做好迎接会计信息化挑战的准备。

1.1.4 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

1.会计电算化

“会计电算化”是在1981年中国会计学会在长春市召开的“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专题讨论会”上提出来的。它是指将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会计业务处理工作中,用计算机来辅助会计核算和管理,通过会计软件指挥计算机替代手工完成或手工很难完成的会计工作,即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应用的代名词。与此相近或同义的还有计算机会计、EDP会计、会计信息系统、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系统、会计信息化等。

会计电算化的概念广义上是指与实现会计工作电算化有关的所有工作,包括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训、会计电算化的制度建设、会计电算化软件市场的培育与发展等。

会计电算化在我国从启蒙到现在,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取得了较大成效,包括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的数量逐步上升、商品化通用会计软件产业的形成以及政府管理机构宏观管理和调控作用的发挥等。这些成效无不体现了会计电算化带来的新思想、新方法、新作用,使会计工作的作用和地位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2.会计信息化

1999年4月,在深圳举行的“会计信息化理论专家座谈会”上,根据当时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状况,会计理论界的专家提出了“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方向,首次明确提出“会计信息化”这一概念。

会计信息化是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的会计模型进行重构,并在重构的现代会计模型基础上,建立信息技术与会计学科高度融合的、充分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这种会计信息系统将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系统,使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信息高度共享,能够进行主动和实时报告会计信息。它不仅仅是信息技术运用于会计上的变革,更代表了一种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相适应的新兴会计思想。

3.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的区别

(1)目标

会计电算化以解放生产力、提高工作效率为出发点,首先强调的是会计数据处理的规范化,改变手工会计的不规范现实,要求会计软件的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按照我国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要求规范操作,立足于财务报告的规范生成。

会计信息化则更强调会计输出结果的效率和增值型,这种增值效应依赖网络环境下会计数据的快速收集、实时传递以及对不同层次数据的深加工;会计信息化的成效依赖于会计信息输出的多元化。

(2)理论基础

会计电算化是以传统会计理论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而会计信息化的理论基础还包含信息技术、系统论和信息化论等现代技术手段和管理思想。

(3)技术手段

会计电算化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开发出解决会计单项工作或整体核算工作的软件,从而帮助会计人员实现劳动力的解放和效率的提高;硬件方面则主要以单机环境或F/S(文件/服务器)架构为主,很少涉及网络技术。

会计信息化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开发出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乃至决策支持等诸多子系统于一体的管理信息系统,整个环境均基于局域网络和互联网络。

(4)功能范围

会计电算化以实现业务核算为主;会计信息化不仅进行业务核算,还进行会计信息管理和决策分析,并能够根据信息管理的原理和信息技术重组会计信息处理的流程。

(5)信息输入/输出方式

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信息的输出主要有显示、打印、磁盘保存等方式。

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除了上述方式以外,还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信息的传递与共享,通过授权、划分权限级次,企业内部各个机构、部门从信息系统上直接获取会计信息。随着XBRL(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的应用以及B/S(浏览器/服务器)体系架构的使用,通过Internet获取财务信息成为重要途径。

在实际工作中,目前往往把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混用,只是在特定情况下才进行区分。

1.1.5 云计算与云会计

1.云计算

“云”是网络、互联网的一种比喻说法。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当前计算机应用的一种新模式,是继20世纪80年代大型计算机到客户端-服务器的大转变之后的又一次巨变。

(1)云计算的概念

云计算的定义可谓是众说纷纭,目前广为接受的是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的定义: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这种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与服务供应商进行很少的交互。

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

(2)云计算的特点

云计算是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等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

云计算功能超强,主要特点如下。

①超大规模。云计算具有相当的规模,Google云计算拥有100多万台服务器,IBM、微软等公司也均拥有几十万台服务器。企业私有云一般拥有数百上千台服务器。

②虚拟化。云计算支持用户在任意位置、使用各种终端获取应用服务。所请求的资源来自“云”,而不是固定的有形的实体。应用在“云”中某处运行,但实际上用户只需要一台笔记本或者一部手机,就可以通过网络服务来实现我们需要的一切,甚至包括超级计算这样的任务。

③髙可靠性。“云”使用了数据多副本容错、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等措施来保障服务的高可靠性,使用云计算比使用本地计算机可靠。

④通用化。云计算不针对特定的应用,在“云”的支撑下可以构造出千变万化的应用,同一个“云”可以同时支撑不同的应用运行。

⑤高可扩展性。“云”的规模是动态的,可以满足应用和用户规模增长的需要。

⑥按需服务。“云”是一个庞大的资源池,用户按需购买即可。

(3)云计算服务

云计算服务,至少包括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3个层次的服务。

①基础设施即服务:消费者可以通过Internet获得服务。例如,硬件服务器租用。

②平台即服务:是指将软件研发的平台作为一种服务,以软件即服务(SaaS)的模式提交给用户。例如,软件的个性化定制开发。

③软件即服务:是一种通过Internet提供软件的模式,用户无须购买软件,而是向提供商租用基于Web的软件。

2.云会计

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研究云会计问题,并先后发表论文对云会计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讨。云会计是指构建于互联网上,并向企业提供在线会计核算、会计管理和会计决策服务的虚拟会计信息系统,是利用云计算技术和理念构建的会计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服务。

云会计包括会计应用软件、应用服务平台以及具有存储和数据计算能力的基础设施3个层次。云会计的每一层都由对应的服务构成。软件即服务(SaaS)构建云会计的会计核算、管理、决策系统,并与其他相关系统融合,以租用的方式通过网络交付给用户;开发者可以每天对软件进行多次升级,而这些对于用户来说都是透明的;用户可以彻底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在任何时间、任何可以连通互联网的地方以多种方式实现报账、报税、审计、汇款等远程工作,真正实现“移动办公”。平台即服务(PaaS)构建会计信息化新应用、新服务的开发平台以及云会计的数据库服务,一旦用户的应用被开发和部署完成,所涉及的运行、管理、监控工作都将由该平台负责,企业的财务数据也通过该平台的数据库服务进行统一管理。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提供了虚拟化的基础设施资源,以虚拟机的形式向用户提供动态的计算资源,实现有弹性的存储计算能力。

(1)云会计的基本体系结构

云会计的建设涉及数据资源、网络存储基础设施、提供计算能力的服务器、管理平台以及开展各种会计服务的应用软件等。根据云会计提供的服务功能以及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的实际情况,云会计的体系结构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应用层、平台层、数据层、基础设施层和硬件虚拟化层。

云会计的每一层都由对应的服务构成。

利用云计算技术的“软件即服务(SaaS)”来构建云会计的会计核算系统、会计管理系统、会计决策系统、统一访问门户(Portal)以及其他与会计信息系统相关的业务系统。

利用“平台即服务(PaaS)”来构建云会计的数据库服务以及会计信息化开发应有环境服务平台。

利用“数据即服务(DaaS)”来构建和整合企业以会计信息和经济信息为核心的数据资源。

利用“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构建云会计的存储及数据中心的应用环境。

利用“硬件即服务”来构建服务器集群,形成有效的弹性计算能力,最后形成基于互联网的云会计系统。

此外,通过建设中小企业统一访问门户(Portal),实现相应服务目录的管理,完成企业与云会计提供各项服务的相应连接。

(2)云会计的优势

①成本相对较低。云会计是通过租用软件服务、硬件服务的方式提供,云会计的使用者通过计算机、手机等电子终端访问,按需购买使用。使用者不需要对服务器、网络数据中心、交换中心、机房等基础设施投入巨大的费用,只需缴纳相对低廉的“租借费”,不必一次性投资到位。如此,因不需要投入过多的软硬件设备,所以不必考虑设备折旧、过时等问题,又可省掉软硬件设备的后期维护费。

②扩展空间较大。因企业不需要拥有服务器、交换机等设备,不受系统配置、存储空间等硬件条件的限制,从而可以根据企业所需,选择云会计服务品种和数量,加大了灵活性,扩展空间大。

③数据安全性较高。云会计供应商配备有专业的技术团队负责日常管理与维护,提高了云会计数据的安全性。

④实现移动办公。云会计可以让用户在任意地点、任意时间,利用计算机、手机等终端设备,通过网络服务随时査询数据,大大增加了财务系统使用的灵活性。

1.1.6 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过程与趋势

1.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过程

在21世纪的今天,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信息网络化可早已被我们习惯和熟练使用。但纵观历史,回望和研究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会计信息系统,而且通过分析其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可以使现在的信息系统更加完善,更能符合人们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需求。

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自国外引入了会计电算化理念,后受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管理革命、会计改革等多重因素影响,特别是从1998年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以下简称“财政部”)先后出台了《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运行)》《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等多项政策法规,极大地促进了会计电算化的推广和普及,使得这一起步相对较晚的应用软件产品得以快速发展。目前,财务软件业已成为应用软件领域中除操作系统以外营销量和客户量最大的产品。

根据信息技术(数据库、网络、通信、人工智能、多媒体、感测和识别、光电子技术等)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程度以及本身是否克服了传统复式簿记的弊端,我们将会计信息系统模式划分为4个阶段: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准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现代会计信息系统。

(1)手工会计信息系统

手工会计信息系统核心是会计恒等式、会计循环、会计科目表、分录和账簿。该模式可追溯到13世纪、14世纪威尼斯商人的借贷记账法,后由意大利数学家、近代会计之父卢卡·帕乔利经过6年调查研究和整理,于1494年11月10日出版了《数学大全》一书。该模式一直延用至今。

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主要依靠人工进行会计数据的收集、储存、加工和传递。手工处理的最大优势在于它具有良好的适应性、灵活性和可靠性。另外,会计业务的正常处理不会因为停电等硬件故障的原因而完全终止。手工处理的缺陷也是明显的,如低速度、低效率及高差错率。

(2)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

电子计算机应用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之中,即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模式,该模式正逐步取代手工会计信息系统。1982年以前,这一阶段属于起步阶段。1979年,财政部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进行会计电算化试点工作。1981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和第一汽车制造厂联合召开了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问题的讨论会,会上把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简称为“会计电算化”。这标志着我国会计电算化已经起步,并逐步跨入应用阶段。

在此阶段,会计电算化是我国特有的专业称谓,它反映了会计工作中电子计算机取代手工处理会计数据的变化和特征,包括会计工作中能电算化的全部内容。会计电算化作为会计信息化的初级阶段,对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先,会计电算化减轻了会计人员手工记账的工作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其次,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过去人工做账,由于账务繁多,登账、转账、核算等手续复杂,容易产生误差或错误,而运用财务软件的转账、核算等自动生成功能,不仅降低了误差,提高了准确度,并且节省了人手,缩短了账务处理时间。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横向扩展,最后形成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纵向发展并按职能结构可分为“会计信息处理系统、会计管理信息系统、会计决策支持系统”。

(3)准现代会计信息系统

计算机数据管理技术经历了人工管理、文件系统、数据库系统3个阶段。在建立数据模型时,主要按传统会计模式的数据逻辑模型组织数据,利用数据库技术对数据进行更多的分类操作;只描述与复式记账会计体系有关的数据,未能用先进的数据结构描述会计处理的对象本身,以便系统能产生更多的视图。

在此阶段,会计信息系统的财务管理模块是按照财务会计的形式编制,从数据输入的开始阶段就是按照财务会计的标准进行输入的,于是在一开始就造成了经济事件的扭曲。建立在财务会计上的会计信息系统无法满足管理会计等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需要。这样的矛盾直接刺激了会计信息系统的继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群开始研究和发展会计信息系统,使其趋于完善。其中以事项会计最具有特色,事项是指可观察的、可以用会计数据来表现其特征的具体活动、交易和事件。事项法认为,会计的目标在于提供与各种可能决策模型相关的、不经过加工汇总的原始事项,由使用者从中选择并在自己的决策模型运用。因为,一套通用的价值信息并不能满足所有使用者的决策需要,加工后的价值信息可能失真,单一货币计量丢掉了非财务信息。因此,会计事项信息系统应具有强大的数据库,包含大量基础数据以反映组织活动的全部事项,事项具有的多重属性会计都要反映,而不只局限于价值量。

会计事项信息系统的思想,理论上克服了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的诸多弊端,但由于缺乏可操作性,所以它仍然要记录会计分录,主张重构会计报表以方便从会计报表演绎出相关事项,获取更多的辅助决策信息。

(4)现代会计信息系统

随着数据库、网络技术的发展,REAL模式是理论最完善、研究最系统、变革力度最大、成果最多的一种创新模式,极有可能成为未来会计信息系统的主流模式。REAL是以业务流程重组为基础或前提的事件驱动处理模式,它采集业务事件(如采购订货、验收材料、支付货款),以及事件涉及的资源(如材料、现金)、参与者(如公司职员、供应商、银行)、发生时间和地点等原始的未经处理的详细数据,存放于包含事件表、资源表、参与者表和地点表的集成数据库中,通过报告工具生成用户所需的视图,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其输出可以是固定格式的,也可以由用户自己定义;系统中可以不再有日记账、分类账、会计科目、分录等元素;它不仅局限于财务管理,而是面向整个企业管理,从详细记录最原始经济业务事件的属性或语义表述于数据库中开始,而不是从记录经过人为加工后的会计分录开始,其基本元素不再是科目、分录、账簿;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并克服了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弊端,因此称为现代会计信息系统。

2.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

会计信息化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产生而产生,也必将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和发展。我国的会计信息化事业经过了30多年的历程,已经基本普及,会计信息系统的网络多功能化正逐步增强,会计信息系统将出现或可能出现以下发展趋势。

(1)向“管理一体化”方向发展

“管理一体化”是指从整个单位的角度开展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工作。会计信息化工作只是整个管理信息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需要其他部门信息化的支持,同时也给其他部门提供支持和提出要求。如今,许多单位的会计信息化工作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具备了向其他部门扩展的条件。网络、数据库等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在技术上提供了向管理一体化发展的可能。从发展趋势来看,会计信息化工作将逐步与其他业务部门的信息化工作结合起来,由单纯的会计业务工作信息化向建立财务、统计信息综合数据库、综合利用会计信息的方向发展。

(2)向网络多功能化会计信息系统发展

会计信息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主要子系统,与企业的其他管理子系统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对于一个孤立的会计信息系统,其管理功能是有限的,远不能满足企业对现代管理的需要。在新经济时代,企业经营与管理思想不断创新,这种创新不断对信息系统提出新的要求。在建立会计信息系统时,必须基于现代管理科学理论、经营管理理念和管理活动。纵观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每一代管理信息系统的出现,都和管理思想的创新分不开,都是实现管理思想的载体。在这个系统中体现了系统化计划管理、供需链管理、信息集成、精益生产、敏捷制造和同步工程的现代管理思想。

会计信息系统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过渡,由部门级发展到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内部的一个子系统,通过与其他子系统建立各种数据链接,并紧密地融入基于供应链思想的ERP中,综合了整个企业各部门最即时的信息。所以,网络多功能化会计信息系统是以先进的管理思想为核心,从提高整个企业管理效率、经营效率着手满足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随着网络及电子技术的发展,会计信息系统是依托在互联网环境下对各种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的会计活动,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在通过内部网、外部网和互联网等电子信息技术进行电子商务的同时,将网络技术应用到会计中,完全代替人工进行原始数据的收集、原始凭证的录入、复式记账、算账与报账,以及代替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和决策的过程,能够帮助企业加强相互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协同远程报表、报账、查账、审计等远程处理。事中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支持电子单据与电子货币,改变财务信息的获取与利用方式,使企业会计核算工作走上无纸化的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们对网络技术认识的加深,它必将获得普遍推广和应用,并建立大范围的会计信息处理网络。

在网络多功能化的基础之上,就要求系统不仅是核算,更应是通过与市场上的信息交流得出结论再向决策者提供信息,这些功能模块就需要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增加。例如,财务部作为中心纽带,拥有系统所有的权利,而其他部门视具体职责分配职权,这样企业内部也相对形成一个局域网;针对外部投资者、债权人所需的信息提供一个阅读功能版块;针对企业与银行出现未达账项的情况,由于企业财务与银行的网络连接,企业系统的已达账会即时发到银行计算机上,银行的入账情况企业也能即时收到,这就需要一个企业与银行建立联系的对账模块。

(3)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通过标准化解决各种会计软件之间及其他相关软件之间的数据接口问题,以实现会计信息的相互规范传递和会计信息化后的审计,从而为更充分和更广泛地利用会计信息服务。会计信息化的宏观管理将向规范化和标准化过渡。规范化的软件开发、验收规范,标准化的文档、管理制度、数据接口将逐步形成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