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梅留香

——我眼中的丁梅先先生

阳东霖/文

一年前无意中在韩春启教授的艺术设计工作室看到一沓泛黄的手绘服装设计稿,当时不经意地翻看了几张,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虽然它们不是我们现在所学习的风格,但我依然被作者深厚的美术功底和独特的图面表现形式所吸引,当时即断定这是一位功力深厚的设计师。

时隔一年,恰逢恩师韩春启教授托付我写一篇关于丁梅先先生服装设计的文章,拿到素材一看,正是一年前看到的那一沓泛黄的设计稿。看了丁梅先先生的生平履历,不禁心生感叹。她出生于1933年,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工团服装设计师,曾经参与革命史诗《东方红》的服装设计。但“文革”时期却遭受政治迫害,被下放到工厂而离开了自己喜爱的专业。“文革”过后,她才又开始自己的专业,回到东方歌舞团继续担任服装设计师。历经动荡岁月、洗净铅华,丁梅先先生最后依然坚守在其热爱的舞台服装设计岗位上,在那不堪回首的蹉跎岁月里,她不追求名利浮华,自始至终秉承着一份执著与热爱,这份执著与热爱正是今天大多数服装设计专业学生所欠缺的。

在我看来,更多时候,丁梅先先生的服装设计图更像是一幅幅绘画作品。没错,我说的是绘画作品。因为它们无论从构图、用色、表现技法以及人物神情、动态都超越了常规的服装设计图的范畴,或者可以说更像是“中国味”十足的服装插画。为什么是“中国味”?这需要追溯到丁梅先先生的学习经历。她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20世纪50年代的“老中戏”舞台美术系学生大都有着扎实的美术功底并且深受中国画风格的影响,从她的服装设计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国画的技法。部分国画技法讲究的简洁、干净、素雅,在很多时候和舞台服装的特点不谋而合。我个人认为,舞台服装的概括、抽象、简洁等是其主要的特点。丁梅先先生的设计图大都淡雅,具有白描般简洁概括的特点。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源于古代摪谆瓟(jiāng zhūn páo),是古代“白画”的发展。这是一种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其特点是用最精练、最节省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动态体征。服装设计图有时候需要表现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但它又不能像大幅油画作品那样进行细致的描摹,而仅仅是用简单却又非常精准的几笔,但就是这几笔,眉毛的斜度、眼睛的方向、嘴形的微张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丁梅先先生巧妙地将白描的这些特点运用到服装设计图中,呈现出寥寥数笔就将人物的神态五官概括到位的设计作品,服装线条也精练简洁,没有多余的勾勒。这种技法类似水彩,但较之水彩却更为生动、精准。通过线条的浓淡变化,使画中人物更具神采,线条流畅自然而不呆板。形、神、光、色、体积、质感等均以线条表现,这其实是一种难度很大的绘画表现形式。在素材提炼上要善于取舍,力求单纯,注重虚实、疏密关系。丁梅先先生很好地注意到了这些,并创造出自己独树一帜的服装设计图风格。

虽然与丁梅先先生没有接触过,但是通过对其作品的观赏,能够感受其严谨的工作态度。手绘设计图是一项费时费力的表现形式,面对繁重的设计任务,尤其是在当时没有更多的数码手段介入的情况下,丁梅先先生对每张手绘设计图都不曾含糊,非常认真。从构图、草稿、勾线,一直到上色,每一笔线条、每一抹用色都相当严谨和讲究。虽然是数十年前的作品,但是她的一些作品中大面积荧光纯色的运用和对比强烈的补色配合,在当时可谓大胆超前,而且在现在看来也不为过时。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丁梅先先生如今已安详地离开了我们,但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范例,犹如严寒冬日的傲梅给我们留下了无尽回味的芬芳。这些历史的遗存不只是一沓沓泛黄的设计稿,而是一部舞台服装设计的历史教材,对我们学习、继承传统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特别是她那独特的设计表现手法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将激励我们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