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国定制行业市场分析

第一节 呼唤匠心:定制市场环境

随着模仿型消费基本结束,消费升级催生了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也渐渐成为服装产业的发展主流。当前,中国传统服装产业已基本达到天花板,然而信息技术革命的爆发,导致中国服装旧天花板正在破解,“互联网+”中国服装业的新天花板正在重塑,产业链上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的关系正在重构,消费者占主导地位的特点日趋明显。消费者对服装面料、款式的个性化需求和穿着品位不断提高,使私人定制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和生活方式,服装企业只有顺应消费变革趋势,抓住消费者的核心需求,不断提升消费者的体验,才能走得更好更远。2016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个性化定制无疑将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更好地满足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

中国服装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深刻变化,主要表现在出口市场不振,国内消费疲软,消费方式迅速变化,线上销售对传统实体企业的冲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都是中国服装企业当前必须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另外,服装行业内部,人工成本、原材料和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上升,也是中国服装企业必须克服的问题。为了面对日益巨大的挑战,中国服装业的智能制造、线上线下融合、大规模定制等新零售、新制造、新技术都在受到持续冲击。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供给侧改革的本质是供给侧产品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矛盾,这是改革的本质。通过刺激消费侧的效果应该说是越来越差,并不能达到扩大内需的效果,所以现在提出要通过改革供给侧来释放消费的能力,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一直以来,投资、消费、出口是中国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这属于“需求侧”的三大需求。而与之对应的是“供给侧”,也就是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从生产供给端入手,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图2-1)。目前,中国进入中等偏上收入水平国家,需求出现新升级,只有产业结构跟进,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加快发展,将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加快出清,才能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在长期形成的粗放式发展的惯性作用下,一些重化工行业和一般制造业形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加大了经济下行压力。中国的供给体系,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同时存在着结构性的有效供给不足。

首先,根据市场需求制定产能,目前纺织服装业已经处于产能过剩状态,企业不能依赖通过扩产提业绩;其次,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品升级,走品牌化道路,提高利润空间;最后,增强创新力,进一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着力点在供给端,但着眼点应该在需求端。消费需求是市场经济运行的起点和归宿,是实现经济转型的源泉和动力。服装定制时应把工匠精神贯穿到设计、生产与加工中的每一个环节,才能保证品质的完美。要“以消费者为中心”,实现个性化、定制化服务,研究用户群体,进一步细分市场,做到与消费者的实时互动,真正了解客户的心声,引领消费回流。技术进步所引起的竞争和消费者对更优质产品的需求,将推动更多的企业依靠更具工匠精神的产品去发展,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定制则成为供给侧的典型代表。

图2-1 需求侧三驾马车与供给侧四大要素

(一)服装企业需求侧的表现形式

服装企业面临产品同质化的严重问题,竞争激烈、生产规模增长过快等因素导致整个行业普遍出现库存过高、资金周转困难,甚至公司老板跑路或破产的情况出现。如何控制库存过高并促进消费,成为纺织服装行业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目前纺织服装业已经处于产能过剩状态,企业不能依赖通过扩产提业绩。随着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和个性化消费的要求提升,一些企业在无法保证质量和设计的情况下,只能被兼并或淘汰。2015年中国游客境外消费约1.5万亿元,占GDP(67.7万亿)的2.2%,证明了国内消费者的购买力依然强劲。一方面是传统的中低端消费品供给过剩,另一方面是高品质消费品供给不足,2017年人均GDP 9481美元的中国,2017年居民境外消费超过2600亿美元,看来“供给侧”远未对发展型消费升级做好准备。

(二)服装企业供给侧的表现形式

相对需求侧改革的措施,供给侧改革侧重于提升经济增长效率,更侧重于增强企业长期发展活力,注重经济长期持续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包括交易成本、税费、融资成本、社会保障成本等,这有利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供给质量与效率、改善供给结构,最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供求是双方面的平衡关系,供给侧的改革最终也是在创造需求,是在解决需求的问题,如减产能、兼并重组实际上是调整供给结构,把不需要的供给减下去,同时创造市场需求。制造业增长、转型升级、服务业发展,都是通过供给侧改革以创造出新的需求。总的来说,解决供给问题的同时,也是创造新的需求,而且这种新的需求更可靠、更实在、更具有可持续性。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品升级,走品牌化道路,提高利润空间。通过产业链的重构来达到供给侧改革的目的,如线上线下O2O重构、消费者参与服装价值链。通过工业4.0实现智能制造,进一步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在“互联网+”纺织服装企业实现供给侧改革。

二、中国服装定制风口

定制会成为中国服装业的下一个风口吗?“互联网+定制”会是服装产业下一个爆发点吗?市场是最好的明证,当市场上出现埃沃、衣邦人等互联网定制品牌蓬勃发展,高端传统定制品牌红都、隆庆祥、恒龙等坚守匠心,各路男装纷纷通过并购、合作、兼并、入股抢滩定制市场份额的时候,定制在服装产业便开始成为一种趋势。面对消费升级与互联网思维的不断冲击,传统服装产业生产制造、品牌运营、商业模式重构等成为整个服装产业的热点问题。在国家提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在“互联网+”不断颠覆传统产业的当下,服装产业如何实现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呢?

(一)消费者主权逆转,需求多样化个性化

消费者对服装的差异化与个性化需求增强,更多的消费者期待与众不同的服装彰显个性,追求服装的独特性与个性化,而服装定制能够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同时,希望在消费过程中获得更多个性化的体验,享受到独一无二的服务。互联网时代不仅改变了消费者的购物习惯,也改变了消费者与企业的角色,使得两者角色互换。以链接为本质的互联网将消费者、产品、企业进行了链接,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来获取产品信息并进行透明化比较,还可以通过社交网络进行产品评价、建议与分享。互联网赐予消费者前所未有的话语权与消费力量,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话语权发生逆转,消费者主权时代到来,“用户至上”成为互联网时代的铁律(图2-2)。

(二)传统高级定制,工匠精神的回归

与“互联网+定制”相比,传统高级定制具有单独量体、一人一板、两次以上试样、60%以上手工工艺、限量版面料、至少两周以上工期、舒适性高、价格昂贵等特点,典型的传统高级定制代表是隆庆祥、红都、永正、真挚服、恒龙等(图2-3)。但传统高级定制最大的问题是无法批量化生产,无法突破师傅量体的痛点,传统高级定制都是量体师为顾客一对一量身定制。尽管目前各种3D设备软件、“魔幻大巴”等希望替代传统量体师,但事实上都无法真正替代,也无法解决传统定制后继乏人的问题,这也是高级定制无法大规模市场化的主要原因。

图2-2 互联网时代企业与消费者角色

(三)“互联网+定制”,服装定制业的风口

图2-3 工匠精神

随着“互联网+”在各个行业的跨界链接,长尾效应凸显,原本传统高级定制的制约因素受到泛化,“互联网+定制”开始趁势而起。“互联网+定制”主要介于传统高级定制与成衣之间,借鉴高级定制概念,通过各种量体软件、美女上门量体服务、线上引流线下服务等手段,解决了传统高级定制无法实现的范围效应,在生产中则主要利用自动生成板型和规格数据进行制造,既满足了顾客个性化、舒适性的要求,又实现了“互联网+定制”的大规模生产,与传统高级定制相比在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是当下“互联网+定制”成为服装业风口的主要原因。“互联网+定制”行业出现了埃沃、衣邦人、雅库、酷特、帝楷、7D等互联网定制平台,随着投资市场行情的看涨,一部分以服装定制为主体的C2M(Customer to Manufactory)定制平台如必要、网易严选、凡匠等也正在成长。

(四)服装行业定制的投资建议

2016年马云指出未来有五个新发展会影响到所有人,除了新零售还包括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和新资源。其中新制造,过去二三十年制造讲究规模化、标准化,未来三十年制造讲究智慧化、个性化和定制化,如果不从个性化和定制化着手,任何制造行业一定会被摧毁。第二次巨大的技术革命是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的革命,所有的制造行业由于零售行业发生变化,原来B2C(Business to Customer)的制造模式将会彻底走向C2B(Customer to Business)的改造,也就是按需定制。随着“工匠精神、个性化需求、高品质”等越来越被重视,服装定制未来的发展道路将会越来越广阔,本文将通过对中国服装定制行业各类别的分析,对定制行业的投资提出建议。

1.传统高级定制品牌:红都、隆庆祥、恒龙、雅楚

如果服装公司本身有工匠或裁缝,那么进行传统高级定制比较容易转型,工匠精神在传统高级定制入门时会体现得淋漓尽致,不是任何一个服装公司都可以转型生产高级定制。奉化是传统红帮裁缝的发源地,聚集了大量的红帮裁缝,相对而言转型门槛较低,典型代表是雅楚,目前正在运营面向欧美市场的自主高级定制品牌Nikky。

2.“互联网+定制”品牌:埃沃、衣邦人、量品、帝楷

传统服装产业的萎缩、库存高企和关店潮等因素,“互联网+定制”受到了资本市场的热捧。如果IT企业转型踏入服装产业,会更适合线上服装定制。当下很多IT公司进入服装产业,与其认定是服装公司,其实更像IT科技公司,服装在平台销售只是一个载体,公司核心是基于互联网的定制数据传递平台,一般将服装定制供应链外包。这类企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成长起来,基于长尾理论的互联网市场范围效应,大多是创新创业型企业,特点是市场爆发力强,公司一般采用是合伙人模式。

3.男装品牌转型定制:卡奴迪路(CANUDILO)、卡尔丹顿(KALTENDIN)、七匹狼、九牧王

研究报告显示七匹狼为了应对关店潮,于2015年11月携手苏宁易购发布狼图腾极致衬衫,开始探索定制服装市场。九牧王通过推出面向政要、明星、VIP客户等的高级定制服务,也开始在终端提供个性化定制和面向企业或单位的团购服务。这类定制服务在中高端商务男装威可多(VICUTU)、卡奴迪路、博斯绅威(BOSSsunwen)、卡尔丹顿、蓝豹(LAMPO)等国内商务休闲品牌中较为普遍,充分利用杰尼亚、切瑞蒂1881(Cerrtui 1881)、VBC维达莱(Vitale)、Dormel等知名定制面料品牌进行高端定制,满足顾客因体型和个人偏好不同产生的规格定制和款式定制需求。

4.职业装的企业转型定制:乔治白、南山、阳光

乔治白首创“微信定制衬衫”系统,公司还与英国高端定制品牌切斯特·巴雷(CHESTER BARRIE)品牌签订合作协议,希望借鉴吸收该品牌优异的设计和运营经验,使乔治白私人定制业务规模大幅提升。对于职业装定制公司,在原有生产技术的基础上,希望借助互联网扩大市场份额,通过兼并购买代理国际定制品牌,提升原先定制品牌形象。

5.出口型服装企业转型定制:红领、大杨创世、雅楚

欧美出口型男装企业充分运用男装研发技术和生产优势,能够比较成功地从国际市场转向国内市场,特别是借助于互联网、3D技术、智能制造、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如红领通过数据驱动的“魔幻工厂”,为国内服装业摸索出一条实现供给侧改革的C2B数字化驱动的定制模式。大杨创世不仅通过巩固欧美单量单裁的业务,推出优搜酷(YOUSOKU)纯线上销售品牌,实现服务型电商销售模式,而且通过圆通入股大杨创世,2亿元入股全球最大的线上定制平台INDICHINO,整合全球定制市场。

6.设计师/理型师主导的定制:玫瑰坊、Grace Chen、垂衣

设计师主导的定制企业能为顾客提供私人形象搭配,设计师定制是一个高度吻合当下消费趋势的模式。第一类是著名设计师为一些知名人士进行高级定制,特别是娱乐影星、明星、高级官员等,通过高级定制的主业带动相关性消费,国内比较成功的例子是郭培的玫瑰坊和陈野槐的Groce Chen;第二类是不参与服装开发而是通过整合资源,充分发挥搭配功能的定制品牌。典型是垂衣,将目标对准中产阶层男性,核心客户是希望穿得更好但没时间和耐心亲自挑选、比价或者对自己适合什么样风格的衣服摸不着头脑(也就是俗称的“直男”)的消费者,垂衣通过理型师和用户数据分析帮顾客搭配服装,将为用户挑选垂衣盒子作为销售的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