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齐聚顺天

不过李贤那边难受了,朱祁钰这边也挺难受的,毕竟自己莫名其妙的被人羞辱了一番,实在是有些生气。

他李贤就拿笔写一通,写完就没事了,还想等着朱祁钰奖赏他,殊不知朱祁钰给他气的不行。

倒是给他气的接连几天吃不下饭,无论做什么都能想起他的那个“正本十策”,仿佛挥不去的阴影一般,让朱祁钰十分头疼。

只要一闲下来就会想起李贤说的那番话,“戒除声色等嗜好,断绝玩好”,实在是烦的不行。

“陛下还在为那本奏疏发愁头疼吗?”唐雨萱来到朱祁钰身边轻声问道。

朱祁钰抬头冲她挤出了一个笑容,“倒也不单单是因为他,只是有很多东西要考虑所以才会头疼。”

看着朱祁钰的样子,唐雨萱很懂事的点了点头没有再多问了,朱祁钰既然不愿意说,那么再问下去也只会徒增不快。

所以只是轻声走到朱祁钰身后,轻轻的为朱祁钰揉着太阳穴。

“对了,御马监之前有派人来说,之前惊吓到你的那只马儿产下了一只小马驹,你要不要去看看?”朱祁钰突然想起来向身后的唐雨萱说道。

听到这个唐雨萱倒是有些高兴,“真的嘛?之前太妃就有说等以后孩子生下来后就教我骑马呢,上次那副样子人家可是被她嘲笑了好几天呢。”

“哈哈,她那是草原的日子呆惯了,还是改不了那脾气,也就我那皇兄能忍受的了,都有了身孕了还一刻都闲不下来,还往宫里跑的勤,可把我那皇兄愁死了。”

“谁说不是呢,姐妹们每次见了可都为她担心呢,不过皇太妃为人单纯善良,性格大大咧咧的,倒也很生是有趣呢,也与我们说了不少草原上的趣事呢,听得我们也想去草原上看看呢。”

摩罗哪怕在这里生活了这么久依然无法习惯过来,也改变了草原上也成的性格。

所以相比于在南宫天天面对着朱祁镇的其她妃嫔们,她选择了眼不见为净。

也算是躲在了这西苑内了,在这里至少朱祁钰的妃嫔们对她没有太坏的映像,而且相比于南宫还少了一堆勾心斗角。

她之前还曾拜托杭佳怡让朱祁钰在西苑给她也留一间屋子,毕竟天天跑来跑去的她大概也嫌麻烦了,而且随着肚子越来越大也不太方便。

所以想干脆就住在这里,天天和他们在一起聊聊天也挺好的。

这可是听得朱祁钰一阵无语,她要是住在了西苑那还得了,只怕不出几朝就会有一堆乱七八糟的野史传出来了。

不过杭佳怡既然会同意了她的这个提议也让朱祁钰真正见识了什么叫一孕傻三年,这两个家伙怕是都“傻”了,才会想出这种馊主意。

“万岁,孔彦绳已经到了北京了,要不要接见他?”这时王瑾走进宫内向着朱祁钰问道。

“孔彦绳?哦,南宗的那个是吧。”

朱祁钰愣了一下才想起了这个人,不过这家伙来的确实也挺早的,比衍圣公和吴与弼来的都要早,原以为他会二月底才,现在确实提前了不少。

一旁的唐雨萱见朱祁钰要有事情处理了,便向朱祁钰告退了一声,走了出去,她深知大明律法,后宫不得干政。

虽然朱祁钰不介意她偷不偷听,但是她在意,尤其是在现在这个时候,她绝对不能给自己惹上任何不必要的麻烦。

她们的战斗也才刚刚开始,要是这时候传出去点什么,让某些抓住了对付自己的话柄那可就不好了。

想到这唐雨萱看了看自己的肚子,轻轻的拍了拍,“你可要争点气啊,可一定要是个男儿,咱们娘俩的未来可就全依仗你了。”

有孙太后的前车之鉴,谁都知道如果说汪皇后生不出儿子的话,那么这群人里生出儿子的也将会成为新皇后。

在这个母凭子贵的宫里,率先诞下皇子的人总是会占足了优势,只可惜这个还是要看运气的。

对于唐雨萱或者她们这些妃嫔们的想法朱祁钰其实也能猜到一些,不过他也懒得去关注,暂时还是装做不知情为好,不然心累。

而且他们至少现在看起来表面上也挺和睦的,朱祁钰觉得以后的事情还是以后再说吧。

朱祁钰想了想向王瑾吩咐道,“暂时不见他,也没有必要见他,等好戏开场的时候再让他出来,他进京的事没有被人知道吧?”

“没有,锦衣卫一路上陪同着,到了京城后我们也直接把他安置在城外的住所里,没有与任何人接触。”王瑾回答道。

朱祁钰点了点头,“那便好,吴与弼和衍圣公呢?”

“吴与弼已经由锦衣卫护送上京了,目前大概渡过黄河了,几日后便可到,衍圣公的话暂时还没打算启程,似乎想赶着会试开考前才过来。”

王瑾这话一说完朱祁钰就懂了,这老家伙是不想为朝廷操一点的心,尽一点的力,只想赶过来直接监考会试。

“他监考会试的目的查出来了吗?”朱祁钰问道。

“还未,不过据查本次会试孔氏族人并没有一人参加。”王瑾答道。

这就让朱祁钰更加好奇了,这衍圣公突然赶来监考会试到底是为了什么。

而此刻的北京城内的人也越来越多了,都是从全国各地赶来春闱的士子们,当然还有一些豪族士绅们,他们也凑热闹的聚集到了在这里。

不过他们当然不是为了参加会试,他们为的只是捉一个状元老爷回家,要知道中了状元的人可就是文曲星发凡啊,他们可不得抓一个回家供着。

抓一个状元女婿回家,这说出去也倍有面子,而且中了状元的人此生注定前途无量,自己一家也能跟着沾点光乐。

此刻,在北京城内的一家客栈内,坐着几名学子,他们都是从五湖四海来聚集到这里的,只是住得近,所以关系也不错。

而这几个人除了住得近外,最关键的还是他们的学识让他们彼此互相吸引,比如从福建来的乡试解元柯潜,从湖广来的乡试解元刘大夏,顺天府乡试第三的王越。

还有河南来的马文升和徐廷璋、陕西来的王恕、四川来的余子俊、山东来的秦纮、广东来的陈献章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