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量变到质变:中国经济的现代化理路
- 刘向东
- 1017字
- 2020-08-26 15:18:07
第二章 体制转轨之变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经济的现代化,也不会有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改革开放既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过程,也是互学互鉴、与时俱进的演变过程。渐进式的体制转轨既让中国经济保持高速成长和健康发展,也有效规避化解了经济周期波动和外部危机冲击的各种风险。这种转轨没有完成时,而是不断向更高级的经济形态跃进。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由此带动中国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化的工业社会,由封闭半封闭的经济体转向开放型经济体。
中国经济体制内在转换的驱动力是什么?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变是否会有更加成熟稳定的终极形态?对此,我们本着“详人所略,略人所详”的讨论思路,重点探讨中国经济体制转轨中各项改革开放的制度演进,从矿业权市场化改革入手,探析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形态,通过对经济自由度评价结果的分析,指明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的方向。
在很多转轨经济研究中,中国实施的渐进式改革正逐步实现多个层面的转型,包括政治、经济、产业、城市和社会等体制转变,从而建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而是经过多轮改革和多重转型逐步实现的。《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中曾提出过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经济就进入了双重转型阶段,即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结合或重叠,其中体制转型就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转型就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1)。在这种双重转型之下,其推动力还有来自全球化的力量,即主动开放的结果就是由原有的较封闭的经济体转向开放型经济体,这种动力既是推动体制转型的“催化剂”,也是引领发展进步和塑造成熟经济体制的重要推手。加快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利用内外形成的合力,以此推动体制转型、发展转型和构建开放型经济,是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经济的体制转轨过程仍将持续而深入发展,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形成更加成熟、更加稳定的制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