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 赫克歇尔—俄林扩展模型下的产品内分工

如前文所述,较之于产业间分工模式,产品内分工只是在贸易形态上将传统意义上的“完整”产品细化至其内部的工序或环节,产品内分工下国际的“分工边界”是“完整”产品内部的工序或环节,而国际分工产生的原因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基于这个思路,我们对传统的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进行了扩展,以适应产品内分工条件下的动因分析。按照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产业间分工条件下,应该按照“完整”产品的要素密集度特征来选择生产地;而产品内分工条件下,则应该按照“完整”产品内部工序或环节的要素密集度特征来选择生产地。也就是说,由于不同工序或环节具有不同的要素密集度,产品内分工条件下,可贸易的商品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完整的产品,而是“完整”产品内部的工序或流程。

我们用图4-2来说明产品内分工背景下的分工和贸易。仍然采用赫克歇尔—俄林标准的2×2×2模型:模型包含劳动L和资本K两种要素,发达国家A和发展中国家B两个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X和资本密集型产品Y两种产品。为了适应产品内分工生产模式,这里假定“完整”产品Y可以被进一步分解为i和j两个要素密集度存在差异的工序或环节,OiOj分别表示i和j两个工序的生产扩张线。从生产扩张线OiOj的斜率可以看出,i和j工序分别属于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1)“完整”产品Y生产的总的要素密集度(要素投入比例)可以用扩张线OY来表示,其斜率由i和j两道工序的要素密集度的矢量和决定。

图4-2 赫克歇尔—俄林扩展模型下的产品内分工

按照上文的要素禀赋理论,工序i和j的生产将会重新依照各个生产环节的要素禀赋特征和A、B两国的禀赋优势进行重新组合。在环节j的要素投入组合中,资本所占比重高,为资本密集型生产环节,应当由具有资本禀赋优势的A国来组织生产;在环节i的要素投入组合中劳动所占比重高,为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应当由具有劳动力禀赋优势的B国来组织生产。分别表示A和B两个国家的等成本线。从图4-2中可见,在相同成本的情况下,(2)由B国生产的环节j的产量为j′,超过由A国生产的环节j的产量j′。按照要素禀赋优势,在B国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X,在A国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Y和资本密集型工序i。由于Y产品生产由i、j两种工序(中间产品)构成,其产量由i、j两种中间产品产量的矢量加总所决定,因此,在相同的成本下,产品Y的产量达到了Y′,较产品内分工前有所提高。

综上所述,产品内分工环境下,禀赋优势仍然是国际分工的重要决定因素,只是禀赋优势决定的“分工边界”从“完整”的产品细化到了产品内部的工序或环节(中间产品)。从这个意义上讲,产品内分工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各国的禀赋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