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 开放式创新模式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开放式创新模式的研究较早,主要从国家、组织、行业、企业、用户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已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各国的开放式创新模式差异较大,不同国家采取的开放式创新模式不尽相同。组织间的知识互动、不同规模企业间的合作、用户和生产者的互动等都是开放式创新研究总结出来的新模式。

阿里奥(Allion,2004)通过对InnoCentive公司的开放式创新模式进行调查分析,发现该公司有由5万名科学家组成的虚拟全球社区高科技问题解决方案小组,InnoCentive开放式创新模式允许客户进行咨询,公司在研究新产品时,可以更加便捷、高效地获得解决方案。这就是开放式创新模式能够提供最大帮助的优势。作为InnoCentive这样的第三方,它们的价值主张是做寻求问题答案的人和提供答案的人的中间人,将公司和科学家联系在一起,更好地促进开放式创新在实际中的运用。

切萨布鲁夫(2016)探讨了过去20年从封闭式创新向开放式创新过渡的过程,认为日本公司在这些过渡中起步较晚。美国公司的开放式创新模式对日本创新有重要启示,开放式创新模式中的关键知识和创意容易被忽视。一方面,创新的广泛分散使得关键知识容易被忽视且风险很大;另一方面,内部创意的替代市场路径可能会被忽视。

曼施(Munsch,2009)认为随着公司进入市场的产品的销量增加和速度提升,许多公司在更大的“合作伙伴”生态系统中采取开放式创新模式,该模式需要仔细考虑组织的文化适应性、合同关系和知识产权所有权条款以及合作的竞争影响,这些因素是公司评估和实施开放式创新模式的关键因素,对机会出现有重要意义。

达兰德和甘恩(Dahlander & Gann,2010)基于知识互动交流是否有经济交易行为的视角,将开放式创新模式分成四类:购买或整合、授权或出售、释放或披露、接近或获取。这几种模式都是通过不同的方式或渠道来获得企业所需的知识或免费公开相关技术,因此对开放式创新具有积极意义。

劳尔森(2011)认为“用户—生产者”的互动作为创新的驱动力是开放式创新模式中的成本优势。通过借鉴分布式创新和搜索理论,推测许多知识需要客户使用才能获得,这有利于企业的创新绩效。通过对这两种主体进行论证,发现客户知识的使用强度与创新绩效之间存在反向的“U”形关系,企业在外部创新来源中进行广泛搜索会给企业带来优势。

多杜罗娃和比维斯(Dodourova & Bevis,2014)研究了欧洲汽车行业的网络创新,以此来评估开放式创新模式是否适合汽车行业。该研究调查了开放式创新对成熟的资本密集型、以资产为基础的汽车行业的适用性。调查发现,难以确定的技术趋势、长期的开发周期、高度资本密集型的产品开发、饱和的市场以及环境和安全法规使该行业面临重大转变。与这些转变相关的技术和组织创新需要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7个欧洲国家的受访者进行访谈,确定了欧洲汽车行业更广泛采用开放式创新模式的主要障碍,以及中间商和大型现有企业在驾驶中的重要性,网络发展和开放式创新实践的所有参与者都需要促进开放式创新以提升创新能力。

张、李和尹(Jang,Lee & Yoon,2016)认为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关系的相互促进一直是开放式创新的重要问题。然而,以往关于开放式创新的研究不能全面分析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两种类型,因此,提出了制造业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互补合作开发的开放式创新模式。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情况,该研究提出了开放式创新类型学,其中包括开放式创新的两个主要概念:知识互动和技术创新。该模式有助于通过各种合作方式管理大公司和中小企业之间战略的开放式创新。

(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开放式创新模式的研究比国外稍晚,国内研究集中在通过构建或借鉴已有模型,或是结合相关理论和方法来建立或完善符合企业实际的开放式创新模式,部分学者通过中小企业或具体案例来分析其开放式创新模式。研究角度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具有借鉴意义。

陈钰芬(2009)运用U-A模型研究企业外部创新要素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构建符合我国企业实际的开放式创新动态模式。分析结果表明,在产品创新阶段,不同类型产业、企业创新各有不同。科技驱动型企业有选择性地输出创新要素,而经验驱动型企业则采取多方企业合作促进企业创新。在平台创新阶段,企业在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基础上的创新才是企业迅速发展的根本因素。

刘振和陈劲(2010)从资源基础理论与动态能力的视角,分析了如何利用开放式创新模式获取竞争优势。开放式创新模式拓宽了企业获取知识资源的途径,将外部要素与企业密切联系。同时认为企业动态创新能力是开放式创新模式持续有效运行的关键保障。

韦铁和鲁若愚(2011)针对我国企业因创新封闭而造成的研发经费投入重复浪费等问题,探讨了一种新的开放式创新模式,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运用博弈论方法,设计了一种由供应商、企业和客户多主体参与的开放式创新模型,研究其发展情况,得出开放式创新模式对各个主体的整体福利都有积极影响。

纪冬冬(2013)认为随着全球经济发展竞争的日益激烈,传统的封闭式创新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并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开放式创新模式应运而生。开放式创新模式是通过与其他企业合作、购买其他企业的科研成果、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出售给其他企业用于研究等方式的创新。因此,开放式创新不仅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对整个国家的创新模式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陈钰芬(2013)强调企业内外部关键创新资源互补协同的重要性,提出不同特质的企业应采取不同的开放模式的假设,并对假设进行验证,研究结果发现不同特质的企业应选择与内部能力相匹配的开放模式,企业内部创新能力和不同的开放模式间存在交互效应。

肖迪、刘新华和侯书勤(2015)探讨了互联网时代将平台战略理念与开放式创新相结合的企业创新模式,并给出了实施该模式的具体策略。研究表明,当存在双边市场时,平台拥有者能够通过黏合双边群体的需求整合创新资源,并可以借助交叉网络外部性和内化网络外部性来推动创新。平台拥有者应不断提升交易服务质量,为开放式创新提供稳固的基础。此外,在实施该模式时需设置友好的对外接口,为外部创新资源提供良好的工具,并建立外部创新资源的甄别和扶植机制。

温兴琦和布朗(Brown,2016)在对开放式创新进行界定和研究成果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外部创新资源,将开放式创新分为获取、整合、转化、互动四个阶段。创新驱动战略在开放式创新的测度、失败和管理以及创新资源专用性影响等方面给其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开放式创新的治理路径,主要包括完善治理机制设计、强化协同创新效应、注重收益分配公平、建立退出保障体系。最后,结合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践提出了相关政策启示。

孙华、王楠楠等(2016)基于企业长期核心能力视角,从研发实体层面研究组织创新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及机理。通过双案例研究,指出组织核心能力包括能力支点和能力外围两个层次,这使得组织内部往往同时存在多种创新模式。组织对不同创新模式的选择正是其核心能力间动态转化的外围表现。深度创新模式主要适用于门槛较高的“转由能力外围”,广度创新模式试用于门槛较低的“群聚能力外围”。相较于现有的侧重于组织战略和决策分析的创新理论,基于核心能力层次的该创新框架能从较微观层面打开创新模式选择“黑箱”,更深入地解释组织的创新行为。

原晓惠(2016)认为开放式创新模式模糊了企业边界,因此,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中小企业灵活、反应快速、社会网络密集等特点为其开放式创新模式的运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中小企业需要在开放式创新模式的基础上提升消化吸收能力,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

王水莲和杜莹莹(2017)通过对联想、海尔、小米等企业进行对比,研究其发展历程,提出了模式开放型、并购升级型和用户参与型三类典型的开放式创新模式,继而深入了解企业不同时期开放式创新的类型选择,总结出中国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发展阶段:政府驱动—技术整合—合作联盟—平台构建。企业必须认识到开放式创新已成为企业获取和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以开放的思维、开放的组织文化进行创新。

曹依霏和刘力钢(2018)构建了开放式创新模式、社会资本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模型,实证研究结论表明,内向型、外向型及双向型开放式创新模式正向影响企业创新绩效,也正向影响企业社会资本,而社会资本不仅能单独正向影响企业创新绩效,还能够作为“中介”影响开放式创新对创新绩效的作用。企业社会资本在开放式创新与创新绩效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为取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建议科技型企业构建双向开放式创新平台及广泛社会网络,深化开放式创新理念并注重社会资本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