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精神世界的施暴者及其虐待行为
说起虐待,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身体上的虐待,而忽视了另一种虐待——心理虐待。在心理学中,心理虐待是指施虐一方使用长期的精神暴力、言语暴力、情绪暴力,通过羞辱、无视、孤立、冷战、贬低、咒骂、威胁、污蔑、中伤等方式,对受虐一方的精神和心灵造成严重伤害的一种行为。
心理虐待可以存在于情侣、亲人、朋友、同事、上下级等各种人际关系中。它可以是情侣、家人之间的找茬、冷战,可以是朋友之间的贬低、羞辱,可以是职场中的孤立、中伤。
不要小瞧心理虐待的伤害,虽然它不像拳打脚踢那样会留下身体上的伤疤,但可以令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伤痕累累。它对一个人的精神摧残往往是毁灭性的,它可以让一个原本身心健康的人厌恶自己、厌弃世界乃至对人生绝望——却还不自知。它会让你的情绪全面崩溃,让外人看起来并觉得你才是疯癫的那一个。
心理虐待的施虐方并不是一开始就如此明显地施暴,他们往往先披着“为你好”的外衣,等受害者对其产生了好感、信任或依赖的心理时,再通过上述行为逐步“驯化”受害者,不断践踏受害者的自尊心,摧残受害者的意志,让他们产生一种“我是不是真的做错了”的感觉。长此以往,受害者在这样的“反思”之下,往往会自轻自贱、自觉低人一等。
长期遭受心理虐待的受害者,容易出现情绪障碍和性格方面的负面改变。例如,严重抑郁、焦虑、挫败、低自尊、自我贬低、习得性无助,认为自己有罪、活该,严重低估自己的价值,甚至厌世、轻生。
其他几点情绪障碍也许比较容易理解,但“习得性无助”是大众不能理解的。所以,经常会有人质问受害者:“既然你这么痛苦,为何你不反抗、不逃离?”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来的,他的经典实验是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鸣器一响就给予狗电击,狗在笼子里逃不出去只能接受电击。如此反复多次之后,塞利格曼再次把笼门打开,并且再次拉响蜂鸣器,此时狗不是夺门而逃,而是倒地等待被电击。
同样,习得性无助的心理障碍在人类世界中也存在。在长期的(肉体的或精神的)暴力对待下,受虐者会“习得”一种“反抗也是徒劳的、甚至会招来更多痛苦”的“无助”心态,所以干脆就不反抗了,任由对方作践。
那么,什么样的人容易成为心理虐待的施暴者呢?研究发现,这些人往往外表体面,但内心却具有各种人格障碍或性格缺陷,比如下面几类人。
自恋型人格障碍者。他们容易过高地评价自己的才智、品德、外貌、成就、理想。但同时,他们又具有敏感脆弱、低自尊、缺乏共情能力等特征。他们渴求别人持续的关注和赞美,因此,一旦别人比他优秀或批评他,他便会感到被羞辱和伤害。因此,这种人很喜欢通过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
偏执型人格障碍者。他们往往极度敏感,嫉妒心极强,对别人的优秀会感到焦虑紧张;非常记仇,对于别人的批评必须给予更强烈的反击;固执,难以被说服;双重标准,对自己很宽容,但对别人要求很高;自以为是,喜欢指责别人,自己永远是对的;多疑,会将别人的无心之举理解为敌意等。
控制欲极强的人。他们需要掌握亲密关系中的一切信息,非常善于发现对方的缺点,通过道德谴责来降低对方的自尊,让对方臣服于他们的权威,通过限制社交、经济控制让对方与世隔绝,只能以他为生活中心。
具有辩论倾向的人。他们非常擅长质疑别人,擅长从每一句话中寻找瑕疵来挑刺,但他们抬杠的最终目的并非为了解决问题或达成共识,而仅仅是为了头脑和口舌的交锋,以及享受赢得争吵带来的快感。
这几种人往往拥有一些共同的性格特征,如情绪极端、易激惹、控制能力差、缺乏共情能力、高度自我中心、极端利己主义、难以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等。
如果你发现给自己带来困扰的人具有上述特征,就要引起警觉,然后觉察到“我现在的这些困扰,或许并不是因为我不够好”。只有意识到这一点,你才能认识到自己正在成为心理虐待的受害者。
另外,有些人会误以为心理虐待就是辱骂诋毁、人身攻击之类的,而这些只是心理虐待中的“言语暴力”。其实,“精神暴力”(包括洗脑、纠缠、贬低、污蔑、控制等行为),“情绪暴力”(包括无视、孤立、摆脸色、拒绝沟通等冷暴力,以及威胁、恐吓、砸坏物品等激进行为的热暴力),都属于心理虐待的范畴。
下面几种是不太容易被察觉的心理虐待。
限制社交。贬低你的朋友,干涉你和朋友的交往;怀疑你的生活作风,对你进行严密监控、道德指责;不仅限制你与异性的交往,还限制你和同性朋友的交往;甚至他连你和家人的来往都要限制,让你和家人断绝关系等。
经济控制。如果对方经济状况好,可能会要求你放弃工作,甚至会阻挠你的职业发展,要你脱离社会;如果对方经济状况不如你,则可能要求你把赚到的钱都交给他“保管”(此刻往往会伴随着对你能力的贬低,以此来佐证你无法管理好财务,必须把钱交给他)。
限制行动自由。你去过哪里、将要去哪里、去干什么、和谁去、去多长时间,都要向他报告;行动的所有细节都要向他反复澄清、核实、比对,以证明你没有脱离他的掌控;时刻查手机、查通话记录,甚至没收手机、电脑、扔掉衣服,不让你出门等。
如果遇到了上述情况,即便对方并没有动手打人,那他仍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施虐者。和这种人一起生活会令人身心俱疲,因为他无时无刻不在消耗你的生命力。
有些人可能会感到纳闷,一个人有没有遭受暴力对待,难道自己不知道吗?还要对照上面这些理论知识验证一下才知道?这是大众容易误解心理虐待的另一个方面,这些误解会导致受害者的自我觉察变得更加困难,他们察觉不到是自己遭受了暴力,反而更加自我怀疑。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时受害者可能会被表象迷惑,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处于暴力的漩涡中。
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正处于这样的关系中,或者你身边有人正处于这样的关系中,你需要意识到这是一种暴力,即使对方并没有抽你、打你,但这仍然是一种虐待行为。更具体地说,如果你发现你的朋友、伴侣或上司有上述特征,或是导致你出现了自我怀疑、自我厌弃、心累、无助、焦虑、习得性无助,甚至抑郁、轻生的症状,请一定及时向身边人或专业人士求助。
认识到自己正在遭受暴力对待,是走出阴影的第一步。一个人要想修复被破坏和受过伤害的精神世界,除了乐观、积极之外,还需要一个整体的治疗体系来帮助自己有步骤、有方法地走出阴霾。希望《治愈隐性虐待》这本书提及的从心理虐待中康复的六个阶段,能够给有需要的人提供更多指引和帮助。
张昕
于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