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周初的政治

周代,因其国都的迁徙,而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时代的历史和西周时代判然不同。在西周,还同夏、殷一样,所可考的,只有当时所谓天子之国的史事。到东周时代,则各方面的大国事迹都有可考,而天子之国反若在无足重轻之列。这是世运变迁,各地方均逐渐发达之故。现在且先说西周。

周代是兴于现在的陕西的。其始祖后稷,封于邰。今陕西武功县。传若干世至不窋(zhú),失官,窜于戎狄之间。再传至公刘,复修后稷之业,居于豳(bīn)。在今陕西彬县、旬邑县一带。九传至古公亶父,复为戎狄所逼,徙岐山下。今陕西岐山县。《史记》说:“古公贬戎狄之俗,营筑城郭宫室,而邑别居之。”又“作五官有司”。可见周朝崎岖戎狄之间,不为所同化,而反能开化戎狄了。周代的王业,实起于亶父,所以后来追尊为太王。太王有三子:长泰伯,次仲雍,因太王欲立季子季历,逃之荆蛮。太王遂立季历,传国至其子昌,是为周文王。文王之时,周益强盛。西伐犬戎、密须。东败耆,又伐邘、伐崇侯虎。作丰邑,自岐下徙都之。注1时荆、梁、雍、豫、徐、扬六州,都归文王。见《诗谱》。文王崩,子武王立,观兵至孟津。今河南孟县南。复归。后二年,乃灭纣。武王灭纣时,周朝对东方的权力,似乎还不甚完全。所以仍以纣地封其子武庚而三分其畿(jī)内之地,使自己的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监之。武王崩,成王幼,武王弟周公摄政。三监和武庚俱叛。淮夷、徐戎并起应之。周公东征,定武庚和三叔。又使子鲁公伯禽平淮夷徐戎。都曲阜,今山东曲阜县。营洛邑为东都。今河南洛阳县。周朝在东方的势力,就逐渐巩固了。

注1《汉书·地理志》:安定阴密县,“《诗》密人国”,今甘肃灵台县;耆,今《尚书》作黎。《说文》作,云“上党东北”。汉上党,今山西晋城县;《史记集解》:徐广曰:“邘城,在野王县西北。”野王,今河南沁阳县;崇就是丰。《说文》作酆,云“在京兆杜陵西南”。案武王又作镐。丰、镐,都在今陕西鄠县界内。

成王之后,传子康王,史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这所谓天下,大约实仅指周畿内的地方。孟子说:“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梁惠王下》。第二章说大同时代的制度,到小康时代多少还能保存。依孟子所说,则文王的治岐:实能(一)维持井田制度;(二)山泽之地,还作为公有;(三)商人并不收税;(四)而其分配,也还有论需要而不专论报酬的意思。成、康时代,果能保守这个规模,自然能刑罚清简,称为治世了。然而时移世易,社会的组织暗中改变,此等制度遂暗中逐渐破坏;而在上的政治,亦不能长保其清明;社会的情形,遂觉其每况愈下了。所以孔子论小康之治,至成王、周公而告终;而《史记》亦说昭王以后,王道微缺。

《史记》说:“昭王南巡守,不返,卒于江上。此事又见《吕氏春秋·季夏纪》。又《史记·齐太公世家集解》引服虔,《索隐》引宋忠,以及《左氏正义》所引旧说,都说昭王溺于汉水。《史记·周本纪》独作“卒于江上”,乃因汉亦南方之水,南方之水,古人有时用江字为其通称,所以未曾仔细分别,不可拘泥。其卒不赴告,讳之也。”案春秋时,齐桓公伐楚,管仲曾以“昭王南征而不复”责问楚人。《左氏》僖公四年。《左氏》杜注说:此时汉非楚境,所以楚不受罪。然据宋翔凤所考,则楚之初封,实在丹、淅二水之间。《过庭录·楚鬻(yù)熊居丹阳武王徙郢考》。是役盖伐楚而败。周初化行江、汉的威风,《诗·国风·汝坟序》。至此就倒了。昭王崩,子穆王立。史称王室复宁。然又称穆王征犬戎,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则其对于西戎的威风亦渐倒。穆王之后,再传而至懿王。懿王之时,史称“王室遂衰,诗人作刺”。懿王三传而至厉王,以暴虐侈傲为国人所谤。王得卫巫,使之监谤,“以告则杀之”。国人不能堪。三年,遂相与畔,袭王。王奔于彘、今山西霍县。卿士周、召二公当国行政,谓之共和。凡十四年。厉王死,乃立其子宣王。宣王立,侧身修行,号为中兴。然传子幽王,又以宠爱褒姒故,废申后及太子宜臼。申侯和犬戎伐周,弑王于骊山下。申国,今河南南阳县。骊山,在今陕西临潼县。诸侯共立宜臼,是为平王,东迁于雒(lùo)。案周室之兴,本因和戎狄竞争而致。自穆王以后,似乎目以陵夷。再加以西南的中国与之合力,两路夹攻,就不免于灭亡了。平王藉前此所营的东都而仅存,然而号令不复能行于列国;而列国中强盛的亦渐多,遂成为“政由方伯”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