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市实战宝典:快速入门到精通
- 涨停之鹰
- 1331字
- 2021-03-28 23:07:56
1.2 存银行只能是毫无悬念的贬值
在当今社会,个人资产应该如何进行配置,相信是大家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因为一旦投资决策严重失误,就将会给自己及家人带来难以承受的损失。一般人主要的理财方式无非就是存银行、买基金、炒楼、炒股、炒外汇、做期货等这几个渠道。下面就先用大量的数据来说明,长期存银行会有怎样的结局。
1970年左右也就是40年前,月工资为50元的职工,那时还可以养活一个四五口人的家庭。那么,假设这个职工不吃不喝,将一个月的工资全部存入银行,依据一年期银行存款在过去几十年的平均利率约5%来计算,存40年之后50元就变成了352元。账面上资产也的确增值了6倍左右,但是,352元在当前还能够买到多少东西呢?在40年前,月收入50元钱算是较高的工资了,而在今天的大城市中,5000元的月收入也不过是普通工资而已。
也就是说,目前大众最普遍的理财方式,指望长期存入银行,以期待资产升值的想法是根本行不通的,就实际购买力而言,本金连保值都做不到,就更不要说增值了。很多事情是不需要非要等到了眼前才能醒悟的,因为,只要事先通过一些并不复杂的统计分析,就完全可以提前预知未来。
信用货币本身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主要只是充当一般等价物为经济发展服务,货币的购买力,要和社会上的实物相对应才有实际意义。比如,目前社会上某种主要商品的价格为100元,当前总的货币发行量为100万亿元,那么,在其他条件不变,该商品也是完全由市场定价的情况下,在货币发行量增加到200万亿元时,该种商品的理论价格就应该同样上涨一倍,达到200元左右了。也就是说,因为超发了一倍的货币,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就大约只有原来的一半了。
将几十年以来经济增长的速度,和同期货币发行的增速做一个比较,就可以大体预测出未来货币贬值的幅度。对于收益略高于银行利率的各种固定收益的债券来说,虽然情况会略微好一点,但是,没有本质上的差异,而想指望由此获得较好的投资回报也同样是不现实的。由于货币贬值是以很缓慢的方式来演变的,是一个典型的温水煮青蛙的漫长过程,这就很容易使人麻痹,往往就使得一些缺乏金融常识、缺乏远见的人在投资决策时产生错觉和误判。
社会上一直流传着一个误解,认为炒股是高风险的事情,所以,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只有将钱存入银行才是最保险的。首先,必须要承认炒股最终的确只有少数人可以胜出,也就是所谓的“721定律”,即大约70%左右的人注定会亏损,20%左右的人大体持平,10%左右的人会盈利。若是经过一些最基础的学习,掌握一点并不复杂的操作技巧,那么,即使你这几十年在股市里折腾,相信最差的结果至少也应该会剩下20%左右的本金吧?那样的话,岂不是和自己将资产放在银行里等待几十年之后没有悬念地大幅贬值至少80%左右的结果没有太大的区别吗?既然已经将投资股市几乎最坏的结果都考虑到了,此时要是再问你是否愿意现在就进入股市开始学习,为今后去博取那最终大约30%左右基本不亏的概率,以及为那大约10%左右的较好盈利机会去做准备,相信稍有头脑的人都会持肯定的态度。否则,真的等到几十年之后才知道醒悟,那时什么都晚了!
【要点提示】综上所述,为了日常支出或是防备一些意外开支,将一定的资产存入银行是可以理解,也是必须的。但是,若是将资产长期存入银行作为一种财富增值的理财方式,无疑是极不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