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拜师求学

改名刘彻

公元前149年,七岁的刘彘在纷杂残酷的储位之战中脱颖而出,战胜了前太子刘荣和梁王刘武,登上了大汉皇室储君之位。这一切来之不易,刘彘虽然幼小,却隐约有所感触,特别是他母亲王娡多年苦心经营,对于眼前荣耀更是小心呵护。她多次叮嘱刘彘,一定要小心行事,不能像刘荣一样丢掉到手的富贵,成为屈死的鬼魂。

刘彘听了母亲忠告,联想大哥刘荣的不幸遭遇以及叔父梁王负荆请罪等等事实,少小的他顿感储位的重要和面临的危险。他是个悟性极高、敢于向困难挑战的孩子,既没有因为登上储位而沾沾自喜,也没有被这些事情吓倒,反而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处境,谨慎地做着一个皇太子应该做好的事情。

刘彘得体的表现当然让父亲喜欢。这天,汉景帝退朝回宫,看到刘彘正蹲在地上,就走过去观看。原来刘彘手里拿着一根树枝,正在画画。汉景帝观察多时,看他画了一只可爱的小鸟正要展翅高飞,不由笑着说:“彘儿,你画的小鸟好像要飞走了。”

刘彘忙起身回头看着父亲说:“儿臣给父皇请安。”

汉景帝拉着刘彘,父子俩一起向太后宫殿走去。路上,汉景帝边走边说:“彘儿,你喜欢读书吗?”当时,社会上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学习体系和制度,国家选拔人才都是透过推荐取士,读书学习的人只有极少数,就是皇室子弟读书也很随意,不像后世那样规整严格。刘彘即位后,广泛取士选才,透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才慢慢确定了儒学的地位,并且设置太学,作为国家正式学校培养人才。

刘彘听父亲问他爱不爱读书,当即回答:“父皇,儿臣乐意读书,儿臣还要学习写字,将来能够书写诏书,传达旨意。”

汉景帝高兴地说:“好啊,应该为以后做准备了。”

父子俩说着很快来到太后宫前,恰好听到宫里传来吵骂声。他们赶紧快走几步,走进宫去。原来太后正在叱骂宫女,不知道谁把梁王送给她的一串珍珠偷走了。宫女们噤若寒蝉,大气都不敢出。汉景帝听说事情原委,一边劝说太后息怒,一边回头就要责骂宫女,刘彘却拦住父亲说:“儿臣看她们未必知情,让我来问问她们。”

汉景帝听此,有意考察刘彘,就同意了他的要求。

刘彘问了问太后,知道她总是把珍珠放在床头的箱子里,想念儿子时就拿出来。刘彘转身像个大人一样看看诸多宫女,开口问道:“今天你们谁负责太后的起居?”

宫女们立刻把目光集中到其中两人的身上,这两个宫女慌忙站出来说:“太子,是我们负责,可是我们并没有偷东西啊。”

窦太后听她俩巧辩,申斥说:“没偷?难道它自己跑了?”

刘彘平静地问道:“你们说没有偷,可是珍珠不见了,你们说是怎么回事呢?”

一个宫女大着胆子说:“太子,奴婢服侍太后,知道宫里规矩,总是小心谨慎,哪里敢偷东西?奴婢看到太后今天还打开过箱子,奴婢大胆说一句,有时候太后会把珍珠戴在身上,不知道今天是不是这样?”

她这么一说,窦太后不自觉地摸摸手腕,可不,一串珍珠正安然无恙地戴在手腕上呢。一时间,窦太后反而不好意思了,找不到台阶可下。刘彘三言两语问清事情真相,并没有因此得意,他看着宫女说:“你负责太后起居,不能随时提醒太后,还要巧言善辩,即使没有偷窃,也是对太后不敬。如今看你老实,帮助太后寻回珍珠,就将功抵罪,暂且饶恕你一次。以后可要认真做事,不要大意了。”

一番话说得头头是道,既安慰了太后,又为宫女们解了围,可谓面面俱到。汉景帝一直静静地看着刘彘问案,见他处理得妥帖,心里十分满意。窦太后呢,找回珍珠已经很开心了,孙子又懂事地替自己警告了宫女,给足了自己面子,当然心情舒畅。她拉过刘彘,赏赐他各种点心果子,祖孙俩吃喝说笑,好不热闹。

汉景帝凑趣说:“能讨得太后如此喜欢,朕也要羡慕彘儿了。”

窦太后乐呵呵地笑着,突然想起什么,转过脸面向汉景帝说:“皇上,我正有一事要说呢。彘儿已经是皇太子,身份地位尊贵,将来要统摄江山社稷,应该学习读书写字了。先帝时期,大文学家贾谊上了一个奏本,说皇太子要想成材,就要抓紧早期教育,应该为他选些贤良的人才做老师,只要教育得法,老师品行端正,皇太子也能品行端正,成为博学多才的人,这样天下何愁不安定?先帝采纳他的建议,对皇上进行了良好教育,现在你不是受益匪浅吗?”

“朕也是为了这件事来的,”汉景帝笑着说,“有人向朕推荐了卫绾,他为人忠厚老实,学识渊博,原是河间献王刘德的太傅,由于教导刘德有方,得到众人推荐。朕已经同意从明天开始就让彘儿跟随他读书了。”

“卫绾?”窦太后略作沉吟,她对此人了解不多,所以不便评论。不过,她想了想指着案几上的几本书说:“不管跟谁学习,这几本书一定要读通弄懂,这可是先帝治国的圣典宝笈啊。”

汉景帝心里清楚,太后肯定会让刘彘学习黄老学说,其中的《黄帝》、《老子》、《庄子》等书是必不可少的。他随手拿起一本《庄子》,边看边说:“嗯,彘儿一定要好好研读这些书籍,知道吗?”

窦太后接着说:“对了,皇上,还有一事呢。身为皇太子,彘儿这个名字似乎不雅,应该给他取个好听又意义深刻的名字。”

一句话提醒了汉景帝,他想,对呀,堂堂皇太子,将来登基称帝,位居九五之尊,怎么好叫做“彘”呢?他翻动手中书籍,脑子里快速反应着,恰巧,《庄子·外物篇》里一句“心知为彻”的话呈现眼前。他顿觉眼前一亮,立刻说道:“‘彘’和‘知’同音,心知即为彻,朕看就为彘儿改名彻吧,希望他聪明圣彻,做个通彻之人。”

窦太后点头说:“好,刘彻,真是不错。”

刘彘听到自己的新名字,高兴极了,忘记矜持地蹦跳着说:“我叫刘彻了,我叫刘彻了。儿臣多谢父皇,太好了。”

刘彻果然没有辜负父亲的厚望,没有辜负自己的这个名字,他在以后的岁月里好学求进,积淀深厚的修养,确实做到了心知,做到了通彻,在五十多年的皇帝生涯里,立下了传世功绩,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一代伟人。

儒家弟子

汉景帝让卫绾教授刘彻读书,由此,刘彻开始接触到儒家文化,并且最终成为儒家学说的忠实推行者。

说起卫绾,此人很有意思,他多才多艺却忠厚老实;他学识渊博却喜欢车技。据说,他因为车技出色而得到他人推荐,因此在汉文帝时被提拔做了中郎将,负责皇上的安全工作。一面是书呆子,一面却能成为飚车手,看起来,这个人确实不同寻常,有过人之处。

卫绾信奉儒家学说,他德才兼备,负有威望,汉景帝做太子时,曾经宴请朝臣们到府上饮酒,结果卫绾称病不去。汉景帝因此对他颇有微词,等到即位做了皇帝,与他同乘一车出外巡视。路上,汉景帝问他:“你知道为什么你能够与朕同坐一辆车吗?”卫绾老实地回答:“不知道。”汉景帝笑着说:“朕做太子时,宴请你你为什么不来赴宴呢?”卫绾依旧只有一句话:“臣知罪,确实病了。”汉景帝见他忠厚,赏赐他宝剑。卫绾却谢绝道:“先帝曾经赏赐给臣六把宝剑,恕臣不能接受皇上的赏赐。”汉景帝奇怪地问:“宝剑是用来馈赠的礼品,难道先帝赏赐你的六把剑你还都保存完好吗?”卫绾回答:“都完好无损。”汉景帝让他拿来六把剑,果然,每把宝剑连同剑鞘都保存完好,毫无损坏。汉景帝因此更加看重他,后来,他在任职期间,总是能够主动承担过错,不与他人争功,汉景帝觉得他忠诚可靠,别无二心,任用他为河间献王刘德的太傅。刘德骄奢放纵,挥霍无度,斗鸡走狗,不学无术,是有名的纨绔子弟。

卫绾

卫绾教导他后,用儒家学说循循善诱,孜孜不倦地教育他,竟然将他改造成为知书识礼的王爷,一时传为佳话。“七国之乱”时,卫绾建议刘德支持汉景帝,立下功劳,汉景帝随后提拔他做了中尉。由于他能文能武,为人宽厚忠诚,稳重有礼,汉景帝非常赏识他,决定任用他为太子太傅,做刘彻的第一位老师。

卫绾教授刘彻学问,当然传授他信奉的儒家学说,因此刘彻也就成为了第一位系统接受儒家学说的皇太子。他每天都要背诵《论语》或者《中庸》里的文章,并且仔细揣摩其中深意。儒家学说强调进取有为,注重培养人才,很快就吸引了好奇心极强的刘彻,这一切正符合他的心态,符合一个积极向上的孩童的心理。

刘彻全心学习,有一次,他问卫绾:“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是真的吗?我们为什么不实地考察一下呢?”

卫绾点头赞许道:“太子善于思索,正是儒学的好弟子。好,咱们就试验一番,看看三人行,是不是必定就有自己的老师。”

刘彻为了验证此语,故意出宫游玩,希望遇上两个陌生人,能够与他们同行。结果,他挑选了两个看似笨拙的儿童,与他们相约一起去钓鱼。这天,天气晴朗,碧蓝的空中偶然飘过几片浮云,真是难得的好天气。三个孩子走了一会儿,其中一人突然转身往回跑,刘彻不解地问:“你怎么跑了?为什么不跟我们一起钓鱼了?”他想,难道这个孩子害怕自己身后的侍卫吗?谁知,跑走的孩子指着蓝天说:“一会儿就要下雨了,我要回家帮母亲干活。”

下雨?刘彻抬头看看晴朗的天空,不免失声一笑,摇头说:“看来挑选的这个人太笨了,竟然连晴天下雨都弄糊涂了。也许应该挑选稍微聪明的人来验证圣人的话?”

他正在胡思乱想,剩下的那个孩子也转身跑了。刘彻失望地说:“这下可好,三人行,只剩一人了。”

刘彻只好一人前去钓鱼,哪知没多久,鱼还没有来得及钓,就听轰隆隆雷声四起,不多时,豆大的雨点劈头盖脸砸下来,慌得侍卫们脱下衣服护住刘彻,几个人仓皇回宫。

刘彻见到卫绾,惊讶地述说了这段经历,不解地问:“为什么他们知道要下雨呢?难道这是上天的意思?”卫绾笑呵呵地说:“太子,他们虽然是粗鄙的下人,却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我想这两个孩子一定长期跟随父母参加农事劳动,学会了观察天气变化,所以在晴天的时候也能预知雨水将至。”农活受到天气影响,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以此确保农业丰收。刘彻听此,不住地点头说:“看来‘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说得非常对啊。”

卫绾笑着说:“太子不必拘于形式。你想,就是在这后宫当中随便挑选几人,他们也都各有特长,能够教导给我们不同的知识。所以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才是治学的根本。孔子成为大学问家后,还要千里迢迢到洛阳拜老子为师,学习不同方面的知识;周游列国,也是为了广泛地结交各方人士,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你听说过孔子拜七岁儿童为师的故事吗?”

刘彻侧着脑袋奇怪地问:“拜七岁儿童为师?”

“是啊,”卫绾说,“孔子谦虚好学,不论是谁,只要有长处,他都虚心求教。一次,他外出讲学,正坐车赶路,被几个小孩子用沙土堆成的城堡挡住了。孔子下车问他们为什么不给车让路。有个叫项橐的小孩子振振有词地说,自古都是车辆绕城走,哪里有城池给车让路的道理!他机智勇敢的回答,使孔子大感意外,孔子便决定考考他。结果,他一口气提出了四十多个涉及天文地理、自然现象以及礼仪道德方面的问题,没有想到,项橐对答如流,毫不含糊。孔子被深深折服,敬佩项橐的才知,恭敬地拜他为老师。项橐只是一名七岁顽童,而孔子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学问家了,他却能够屈尊拜师,这一举动正是天下人学习的榜样。”

孔子拜师

刘彻静静地听完这个故事,内心激动不安,由衷感佩孔子好学求进的精神,他受到鼓舞后,下决心努力学习。